回覆列表
  • 1 # 小動物的風趣視角

    以前的週末,常去門西的來鳳小區,一是買些現包的“汪家餛飩”,二是找小區裡唯一的魚攤。魚攤其實是一輛三輪車,攤主只賣兩種鮮貨,食指寬窄的小雜魚,巴掌長短的野生小鯽魚。因為女兒不愛吃辣,也沒有剔魚刺的耐心,雜魚多半被我做成酥脆的椒鹽,很少做成大快朵頤的辣味紅燒。野生鯽魚要麼趁新鮮,熬燉得了,撒些白胡椒粉和蒜花,喝鮮味十足的雪白奶湯。要麼風得半乾,去除魚刺後加入半個剁碎的剔骨豬蹄一起紅燒,塞進冰箱放涼了,吃緊實的魚肉和膠質豐富的魚凍。 買好餛飩和小魚,再去南湖的伊斯蘭百年老店“七家灣李榮興”,稱上幾斤回回的醬牛肉,那可是從不注水的黃牛花腱子,好吃得很。如果時間足夠,還會去太平門外龍脖子附近的前湖,那一帶到處古城牆,人不多,僻靜,可以專心做一些古城磚的拓片。運氣好的話,還能順便摘些野蔥或者野蒜。 對拓片的興趣源於上小學時的一次疏忽。小學有書法課,得自帶筆墨硯臺和字帖。就那麼一回,字帖忘帶了,為了不至於上課傻眼,便去了與學校同在一個院子的香林寺荒敗的大殿,隨便找了塊石碑,用作業本紙和鉛筆拓下幾張碑文。不曾想,我的班主任達式芳老師(達式常的堂姐)不僅對鉛筆“拓片”大加讚賞,還順便說了些香林寺和學校的故事。 香林寺建於南朝的江寧湖熟,開始叫杜桂院,宋代改稱香林寺,明朝洪武元年從湖熟遷到南京城裡,又叫興善寺,就在現在的後宰門(厚載門)佛心橋。記述香林寺的志書不少,南宋的《景定建康志》,元代的《至正金陵新志》,明代的《金陵梵剎志》,清代的《上元縣誌》和《同治上江兩縣誌》,及至民國初年的《鍾南淮北區域志》,我都讀過。到了明代,南京的大小廟宇超過一百五十座,其中名寺有三,合稱“香古毗”,也就是香林寺、古林寺和毗盧寺。早年香林寺香火鼎盛,傳說與曹雪芹家族有關,說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的家廟。《紅樓夢》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鯨卿得趣饅頭庵”裡說到的“鐵檻寺”,怎麼看都有香林寺的影子,應該就是香林寺的原型。非滿非漢的曹寅註定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不然也不會在寫給豐潤兄長曹鋡的信裡出現這樣的詩句:“棗梨歡罄頭將雪,身世悲深麥亦秋。人群往往避僚友,就中唯感賦登樓。”雖有康熙和雍正的隆恩庇廕,曹寅給曹家種下了衰敗的禍根最終殃及後代,嗣子曹頫因數罪併罰於雍正六年被革職抄家。到了乾隆年間,曹家徹底衰敗,子孫流散各處。隨著曹家的敗落,盛極一時的香林寺在風雨飄搖中香火漸冷。如今,“香古毗”僅剩下毗盧寺,我偶爾會在臘月初八去一趟,討碗臘八粥喝。 一九三一年,戴笠在香林寺辦了個“中央軍校特別研究班”,學員均由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挑選出來,大約十來個人,軍統第一殺手陳恭澍就是這個班畢業的。抗戰時期,陳恭澍不僅策劃了刺殺張敬堯、石友三、王克敏、張嘯林、傅筱庵等大漢奸,還在越南河內親自參與了對汪精衛的暗殺。晚年的陳恭澍寫了厚厚的四捲回憶錄《英雄無名》,只可惜,除了第一卷一筆帶過“民國二十年春天,校長蔣公在南京香林寺官邸,分批召見我們一百多名從各地歸來的軍校同學,作個別談話”,後三卷再無涉及香林寺的隻言片語。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淪陷,一些潰敗的國軍官兵剃光腦袋躲進香林寺。然而,日本軍隊的屠廟連寺裡的出家人也無一倖免。隨著最後一炷香的熄滅,香林寺最終斷了香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模擬電視,什麼是數字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