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人的行為習慣是長期逐漸養成的,幼兒期是行為習慣開始形成的關鍵時間,一方面,由於幼兒思想意識尚未成熟,還不能自覺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幼兒有很強的好奇心,卻不會分辨是非、對錯,經常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如:“偷拿”幼兒園或小朋友的東西,只是因為太喜歡了,自己卻沒有。如果成人不注意引導,壞的習慣一旦形成,便難以改正。另一方面,行為習慣雖然已經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但並不象成人表現得那麼深刻、定型,如果趁早採用恰當方法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教育,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兒的自我控制較差,經常出現“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情況,如果善於在幼兒每次的“反覆”中,發現點滴的進步,給予一份肯定,幼兒就會多一份改正的信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學習、生活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於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為此,在幼兒園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應高度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作用,樹立良好的行為意識 幼兒園教育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可以講養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 1、耐心說教,形成意識 孩子由於年齡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於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緻,更耐心。如設計系列教學活動“我長大了”,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應該為弟弟、妹妹樹立榜樣,各方面行為都要有所約束。透過欣賞詩《下巴上的洞洞》,讓孩子明白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透過類似的形式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在具體情境中受到啟發。除此之外,教師的反覆提醒與及時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對人有禮貌”這一概念,孩子對“禮貌”一詞不是很理解。教師就告訴孩子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否則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要加上適當的稱呼,如“爺爺、奶奶……”;早上來幼兒園、下午離開幼兒園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等等。教師對錶現突出的孩子要及時表揚,對錶現欠佳的孩子要及時提醒,從而讓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識。教師在講道理時要注意把握兩點:第一,要明確觀點,不能含糊其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讓孩子認識清楚;第二,講時要具體,耐心解釋、說明,讓孩子明確理會。 2、 反覆訓練,形成習慣孩子每天在園的時間不少於八個小時,教師要善於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遊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得以滲透和強化。如:培養孩子做一個能幹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時幫助同伴等等。對於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師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範,透過手把手的、不厭其煩地說教,讓孩子在反覆的訓練中形成習慣。同時,通過當眾表揚、給予小獎品等方法鼓勵幼兒反覆練習,直到掌握。總之,只有透過不斷的強化,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幼兒做到持之以恆。 3、環境薰陶,形成氛圍環境塑造孩子同樣影響著孩子。良好的環境氛圍是習慣養成的基礎,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如要讓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教師要做到自己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對家長有禮有節,對孩子要寬容相待。以欣賞的眼光,及時挖掘孩子在生活、遊戲活動中的良好表現,並予以肯定和表揚。其次,注重環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化幼兒園環境相結合。如在水池旁邊畫一幅畫,告訴孩子在講衛生的同時要節約用水;在餐廳的牆上貼各種食物,讓孩子明白不挑食,愛惜糧食才是好寶寶等等。 二、將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寓於教學活動和遊戲之中 1.耐心教育、講清道理 幼兒的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講道理時我們要把握兩點:首先,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和幼兒講清楚。其次,要具體,講明白。如:要求幼兒對人有禮貌。幼兒對“禮貌”的意思還不是很明白,我們就要告訴幼兒見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那樣也是不禮貌;早上來幼兒園、晚上離開幼兒園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如果不問好、不再見也是不禮貌……必要時,老師還可以進行示範。透過反覆地講解和示範,使幼兒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認識,促成習慣。 2.反覆訓練,形成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一日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遊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約翰·肯尼迪墜機是否是政治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