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新報道與評論

    為什麼說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回報的?

    付出是一種大善,但不是用來交易的。

    香臺村的丁保一直被老家的人稱頌著。

    他是一家企業的老闆,人們尊敬他,並不是他的企業做的特別的好,他的企業規模還不算大,而是他的慈善愛心舉動長期以來深深的感動了當地老百姓,大家都投票支援他上全縣“好人榜“。我想,這也許是他人生的最大財富。

    他扶持村裡最貧困的家庭,十多年如一日;

    他支援貧困學生上學,十多年如一日;

    他贊助村裡的公益事業,十多年如一日。

    他參加慈善總會、紅十字會、關心下一代協會、慰問建國前後老黨員、支援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重建家園、上交特殊黨費等連續不斷。

    從學校畢業到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捐款100多萬元。

    他這樣做,並不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而是有著他自己的理由。

    丁保小時候,因為家裡窮,買不起衣服,就把表哥穿不得的衣服拿回來穿;同齡的孩子騎著腳踏車去上學,他家買不起,只能徒步去上學;到了冬天,他和弟弟妹妹三個孩子凍得牙齒咯咯響,也不吭聲讓父母去買棉衣禦寒;夏天別人家已經用上了電風扇,可他們家只能用芭蕉扇;一家五口長年累月只能生活在50平米的茅草屋。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丁保回憶說,後來去外地打工了,每年回家過年,總要買一些菜回來。這個時候,他會想到村上還有一些人家連過年的肉也買不起,想到小時候自己家的窮酸生活,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掏出打工掙來的錢,給那些困難戶送上過年的錢。

    錢送出去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

    有人議論說,我們家也並不富裕,丁寶怎麼不給我們發錢呢?

    聽到這話,有人氣憤了,說:這樣的人太不近人情了。

    而丁保卻說,算了算了,別人說我什麼我都不在乎。困難的人肯定有,但自己救濟的,是揀最困難的人。自己做好事,也不是為名為利。自己認為值得就去做,做了就不要去想太多。

    丁保上小學期間,他父親丁躍中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因為村裡窮,沒有辦公的地方,就在家裡辦公。村民們就到他家裡反映訴求,有時候一談就是幾個小時,常常談到晚上八九點鐘。有些年紀大的是白天來的,黑燈瞎火的回家不方便。他父親經常讓丁寶送那些長輩們回家,做這樣的事成了丁寶的常態。

    村上的人總是誇丁保,這孩子從小就比別的孩子懂事,懂得尊重長輩,體貼人。

    高中畢業以後,他到村裡的汽車修配廠當工人,後來他又去跑採購,因為他對人誠實,做事又踏實。那時候汽車配件不容易買到,但他總是能夠買到廠裡急需的配件。

    因為他走南闖北,積累了不少與人打交道的經驗。改革開放以後,他做起了小生意。

    他看到富裕起來的農戶紛紛蓋起了樓房,很需要一種不鏽鋼做扶手。他就去外地學習這種加工技術。後來,在他的帶動下,周圍100多人幹起了這種裝飾的技術生意,並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產業鏈。後來,他又做起了生產建築防水材料的生意,生意做到了華東幾省市,又帶動了一批周邊的人就業。

    他說,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富起來,過上好日子。但我不能只顧自己,“一花獨放不是春”,應該帶動更多的人致富,擺脫貧窮,這才是自己最應該做的。

    他還說,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但人賺到了錢,也不能完全為了自己。

    前些年,村裡的路大部分是土路,坑坑窪窪的,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他就自己去買石子、路沙,請拖拉機來碾壓。對主要道路進行修補,多少年如一日;後來大家希望造水泥路,他家那一排,家家戶戶幾百、上千的湊。他說,咱們自己的事就應該自己來辦,大家先去湊,最後的缺口由自己兜底!鄰居們為他的慷慨而感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很快修上了水泥路;前些年,遇上了乾旱,大片農田灌溉的問題解決不了,父老鄉親們乾著急,沒有錢維修電罐車口。他二話沒說,自己掏腰包去組織維修;他聽說村裡有一位在部隊服役的青年,訓練時被手榴彈炸傷了,這位戰士的父親急的雙腳跳,因為沒有路費去看自己的兒子。丁保主動找上門,給了他來回乘飛機等盤纏錢。

    村民們說,丁寶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也數不清。可他說,這些事情我也記不得了,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不足掛齒。

    他說,太陽時時在為我們付出,太陽有求回報嗎?空氣分分秒秒在為我們付出,空氣有求回報嗎?這個世界的本真就是如此,因為有某些因素和力量在時時刻刻為我們無償地付出,才會有我們的存在。

    做好事做善事,做的人是不需要回報的。但你不需要回報,社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也許就會有回報。

    鄰村一位熟人,不辭辛苦的連續幫了好幾對青年終成眷屬,但她自己家有一個一時難以解決不了的問題,她一直不想說出來,但這一次閒聊中,有人從她不經意的淡吐中,捕捉到了資訊,鄰居經過深入瞭解,當場幫她解決了問題。她激動的說,幫人做好事,表面上看是幫別人,實際上就是幫自己。

    但是現在人卻活得很現實,有些熱心幫人也許帶著自己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幫助別人,但從內心裡想是在做交易,幫了他一次,就想得到回報,恨不得“我請他吃中飯,他就必須請我吃晚飯”。

    有的培養過一些人,曾經為這些人付出過很多,但這些人羽翼豐滿後都飛了,有人甚至背叛了他,讓這些幫人的很生氣,甚至發誓不再培養人了,覺得自己認錯了人。

    有人認為,我幫一個陌生人,他不回報可以理解,但是我幫朋友那麼多,朋友卻始終沒有回報我,我怎麼也想不通。在潛意識裡將友誼當成了一種交易,而不是真正的付出。

    我也特別不喜歡那種現金交易式的友誼。幫了別人就不要求回報,如果為了求回報而去付出,那種付出也沒有多少價值。

    丁保的想法是對的。有些好事,自己做了就做了,別去多想。別人不回報,那是別人的事。自己做了,別人不回報,自己沒有做錯。既然自己沒有做錯,也沒有理由不開心。只要自己的付出是出於本能的,是自願的,就應該是不求回報的。

    丁保也常常這樣想,自己對別人的付出,對世界來說也就是那麼一點點,有的也只是舉手之勞,不要隨意把自己的付出放大。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幫別人一把,總是好的,有能力幫助別人,比沒有能力要好。

    付出了,沒有必要強求別人記住自己。我有好幾次遇到這樣的事,發生在幾十年以前的事,有時候因為一個偶爾的機會見了面,對方談到自己曾經幫助做過一些不足掛齒的事情,而我卻早就忘記在九霄雲外了,但對方記憶卻很清楚,說出了某年某月某日的那件事,聽了自己心裡也是充滿了喜悅,對方雖然沒有用物質的回報,但說明對方能記住心裡,我想這也是最好的回報,要比吃什麼大餐都好。

    付出是一種大愛,但絕對不是做交易。如果把付出看成是交易,即使你賺了,也許錢賺走了你的友誼,賺走你的信譽,轉走了你的心靈,最終甚至也賺走了你的生命。

    人的友誼比錢更值錢。一心追求物質的人,自然就失去了精神家園,失去了愛。愛一個人或某個事物,就不要說我為他付出了多少,否則就是在做交易。

    前兩天,我去了老家的一政府託底的敬老院,那裡生活了40多名孤寡老人,老人們臉上的笑容是真實的。在那裡,我看到了志願者忙碌的身影,讓自己很感動。他們的行為是不求回報的,他們是真心的付出。

    再想想,為了災區,多少人在捐款、捐物和獻血,這才是真心的付出。這時刻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心甘情願的付出。因為這個時候的付出,就是不考慮回報的。要說有回報,也是有的。這種回報,就是自己內心因為履行了社會責任感而得到的平衡,以及周圍人的心理共鳴。

    現在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善行的付出與回報。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種種善行,在“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能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進行了深度的研究。

    據說,研究人員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並長期追蹤一些樂於付出的人,分門別類的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從而揭示了“付出”產生的“醫療作用”和“快樂指數”:“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人,這些善行確實對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哪怕對別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傳遞一個友好的幽默的表情,這些簡單的行為,都會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增加。

    在他們綜合了四十多所美國主要大學一百多項研究成果後,並結合長期追蹤的實驗報告顯示的資料,得出了令人驚訝的訊息:人們善良的行為,比如讚美、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等等,這些行為的付出顯示: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透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

    中國古代的醫學鉅著《黃帝內經》中就講到:“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靜,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記憶體、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實,靜的意義很廣泛,不是單純的靜止不動,而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包括慈善的付出。

    付出了,大腦可以回覆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使得衰老暫時得到“逆轉”。這些科學研究也從側面證實了,古人對善惡有報的信念,並不是思想的封閉和愚見,而是那個時代,很大一個群體對待生命的根本看法。

    丁保,幾十年來做了無盡數的好事,有人說,他這麼多的付出,為什麼也不是村裡最富裕的人,這是為什麼?

    一位智者老師說,這說明時候還沒有到,抑或沉溺蒙塵,或經歷著自身的果報。果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是財富、有的是健康,也有的是福氣。最核心的付出回報是大難不死。人有健康的回報,比有物質的回報更有價值,更有福氣。

    不求回報善於付出的人,思想總是開明的,開明的思想產生的效應,自然的能夠感應天地之間的和諧。​​​​

  • 2 # 靜流如歌3888

    老子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做了善事不需要回報?是因為真正的善良,是一種人格的本能,而不是帶有功利目的的交易。

    有一個旅遊團,到江南某地去旅遊,那裡有一座古代豪門的大宅,建設的飛簷走廈,巍峨壯觀,十分漂亮,當來到古宅的大門口時,人們看到,在門口的一側,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房子,比棚子大,比房子小,但跟大宅卻是一體,好奇的遊客就有人問:這個小房子是做什麼用的?有人說:這是放柴火的,有人說:這是養寵物的,更有人說這是古代的傳達室,是看門的僕人居住的地方,這時就有憤青猛噴古代豪門的主人缺德,根本不把下人當人看。

    這時,漂亮的導遊小姐姐告訴大家,你們都猜錯了,這個小廈屋,是專門給行走江湖,無家可歸,或者四處乞討的人蓋的。讓他們遮風擋雨,暫避風寒。

    遊客就有人反問:既然這麼有錢,蓋這麼大的豪宅,為何這麼對待窮人,何不把廈屋蓋的寬闊一點,大一點呢?

    導遊小姐姐說:大凡窮人,都有些許自卑,你蓋的廈屋假如像五星賓館,他們還敢在下雨刮風時躲進去嗎?

    聽了導遊小姐姐的一番話,大家都感受到了一種細緻的溫情,彷彿春雨潤物,悄無聲息的人文關懷。大家一致誇讚這家人家的善心。

    導遊又告訴大家,這家人家的大宅,之所以經歷了幾個朝代而沒有被損毀,就是因為在當地人們都受過他家的恩惠,據說在當地的窮人,沒有一家沒錢過年的窮人,每到年關,大年二十九的晚上,大宅的主人都會打發家裡的僕人,偷偷摸摸的用黃紙包裹一點碎銀子,悄悄的放到窮人家的窗臺上,或者扔進窮人家的小院裡,大年三十除夕日,窮人家大掃除時,就會得到一點碎銀子置辦年貨,過一個吃飽飯的好年。

    有人問道,既然是行善,為何不大大方方的去送給人家呢?

    導遊小姐姐說:凡是貧寒的人,自尊心都重,很怕別人瞧不起,要是你像現在的慈善機構,輔助幾個貧寒的孩子上大學,縣委書記要親自去“送溫暖”,又是舉行捐贈儀式,又是拍電視上電視,對於自尊心強的孩子,心裡的自卑恐怕是有些承受不住的重量吧?……

    是的,真正的善行是不需要回報,甚至不要人們知道的,而像當今人們的“善行”,有多少不是帶著功利之心的“偽善”呢?像某個娛樂圈的大V,自己作惡偷稅22億,事件被爆了,卻假惺惺的跑到邊遠地區去扶貧作秀,把“行善”當做緊急公關的手段,這種偽善,是永遠被人們所鄙夷的。

  • 3 # 文閣小農

    做了善事不需要回報,這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是我們所認同的道德標準。

    比如說,你走在馬路上,扶老奶奶過馬路,事後跟人家要一塊錢,這種事情合理嗎?

    以前的時候,有的人撿到手機不是交給警察,也不是拿去賣,反而是找到失主,向失主索要費用,這種事情真的不合理。既然找到了失主,那就做一次善事就好了。

    做善事不用回報,是一種社會美德,什麼時候連這種事情都有人質疑了嗎?

  • 4 # 秦文天

    我老舅爺爺年輕的時候是教語文的先生,他生於1914年,今年2019年,他105歲,現在依然精神矍鑠,除了輕微的眼花和腰疼以外,吃住都能自理,還自己種的芸豆。他家五輩同堂,光孫子曾孫就八九個,個個都有大出息:有做工程的知名企業家、有重點大學的教授、有開全國連鎖餐廳的董事、有地產開發商、有劍橋博士生、有市裡的幹部等等。今年小玄孫女文科高考680多分。他在他們村鎮上很有名,因為他做了一輩子善事,德行很重,修橋補路、籌款救人等等。周邊很多人都受過他的恩惠,說他積了陰德,後人才能得福。周邊的鄰居、記者、親戚、養生的專家等等很多人去他家問他養生之道,生活習慣、平時吃什麼東西、喜歡喝什麼(甚至還從他家打水喝)、怎麼樣養生長壽等問題,他對這些人的問題都是八個字回答:“行善積德,多做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兩黨互相“挖坑”,會不會陷入“明末”一樣無休止的黨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