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56102793449

    首先我想說的一點是,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兒童發展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也希望家長們別因為這個而對兒童進行非理智性的批評,指責其不乖。從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來說,兒童在0-3歲時,自我意識發展還不充分,對於物體所屬的概念並沒有一定的界限,分不清你的我的和他的,順手牽羊隨手拿別人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喜歡這個玩具這個東西,他希望這件物品是他的,從這點出發就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以大人的思路去評判孩子的對錯,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其出發點的。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有個小男孩,他今年三歲了,最近他幹了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爸爸的珍貴花種的花盆裡。花死了,爸爸很生氣,掄起大手大胳臂的就要打他。媽媽制止了爸爸的下手,溫和地問了孩子為什麼倒菜湯進花盆的原因,男孩諾諾的說"爸爸的花一直不開,爸爸總是說因為營養吸收不夠,所以還沒到開花的時候,奶奶上次叫我多喝菜湯說菜湯最有營養了,所以我……"故事講完了,我想說的是:家長們,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在養花。請不要一個被砸碎於地的花瓶,潑到地上的牛奶,畫滿塗鴉的白牆,房間的錯亂無序而批評孩子!不要為翻倒的牛奶哭泣,覆水難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是清楚的,東西毀了壞了髒了,我們就不要再用棍棒把孩子的稚嫩純淨的心靈搭上吧!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過錯的話,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有實在有著無窮的活力!可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經驗中學到的呢?站在孩子的生長髮育特點,多一些寬容與關懷,凡事多問問孩子的動機,你的理解是面對孩子任何難題時最優的選擇,也是最明智的做法!講講兒童的物權意識兒童正處於語言、動作的迅速發展期,同時也是孩子的物權意識的萌芽期,這個期間,孩子有時會透過語言,有時會用動作來佔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東西,寶寶對物品的強烈佔有慾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他們常常喜歡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並不是寶寶任性的表現,而是透過這種方式對物品的所有權進行歸屬劃分,與物品確立聯絡,同時,也讓寶寶的自我意識得到滿足,他們需要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了。因此,這個年齡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健康交往,培養良好個性的開端。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物權,的確令父母擔憂。除了及時矯正孩子不當的行為外,最重要的是,瞭解其背後原因,防範孩子的壞習慣,如打架、霸道等出現。那麼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學會正確教導引領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

    ● 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 訂立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 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瞭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迴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 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瞭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 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瞭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 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 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作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 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業發展意願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