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青 祖宗:齊太公 分類:以祖名為姓 青姓起源: 青姓起源有兩種說法: 1. 以祖為姓: 據《路史》記載:“齊太公之後有青氏。或雲:青陽氏之後”。 2.蒙古人改姓而來 青姓起源於元代,先祖為鐵木真的後裔,當時家族人丁興旺,但並不姓青,原姓孛兒只斤。一門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狀元,號稱九子十狀元。後來得罪了皇帝,被滿門抄斬,逃出了三子。他們逃到一條河邊,決定被迫隱名改姓。在還沒決定改成什麼姓的時候,抓到了一條魚,於是將魚用河水煮來吃,被一個漁民看到,說你們的清燉魚還可以嘛,這樣提醒了他們,於是取了諧音,分別改姓青、鄧、餘。因此三姓後世都知道,青、鄧、餘是一家。現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鄧姓集中在四川廣元一帶,而余姓比較分散。 上述只是民間傳說,並無史載為據,不足為信,但確有一部分青姓來源於蒙古族,依據待考。 3.歷史名人: 青文勝,明代洪武年間為龍陽典史。 青文勝(1359—1391),字質夫,四川夔州人。明洪武十九年以貢生起為湖南龍陽縣典史。 擊鼓鳴冤天下聞,為民請命舍百身。 典史投繯自盡日,拼將丹碧拯蒼生。 這首詩,寫的是一名州縣小吏為民請命、慨然獻身的事。 事情發生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再過五天,就是五月端陽。秦淮河畔,京師城內,一派節慶景象。可是,從湖南來的龍陽縣典史青文勝,卻悶悶一人,以酒澆愁。戲臺上正演著《陳州糶米》,當唱到“任從他賊醜生,百般家著智慧。遍衙門告不成,也還要上登聞將怨鼓鳴”時,他忽地被觸動了心思,憤然擲杯,引項長嘯,以拳捶案,連說了三聲:“罷!罷!罷!” 這一反常之舉,引起了一位老者的注意。他對青文勝輕輕說:“‘罷’字出口萬事休。小老不才,卻能識人看相。君雖為小吏,卻有大事在身。若無猜錯,怕正是與宮門外安放的那面為臣民諫議奏事、鳴冤喊屈而設定的登聞鼓有關!” 青文勝聞言一驚,凝視老者,默然無語。 這個青文勝,五年前到龍陽任職,在知縣手下做一名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典史。官職雖小,對公事他卻無不盡心。龍陽地濱洞庭湖,連年洪水為災,而當地仍承襲元朝苛政,重賦暴稅,郡、縣官吏不加體恤,層層催逼,稍有不從即被捆綁緝拿,投入監獄。青文勝對此痛心疾首,冒著越級呈訴的罪名,為民請命,向洪武皇帝朱元璋連上了三道疏本,大聲疾呼:陽龍縣“地本彈丸,賦同大邑……民命難堪,天鑑唯聰!”可是,三道疏本,如石沉大海。青文勝不忍坐視民困,慨然赴京,準備面奏皇上。然而,到達京師後,他要求見駕,因為官卑職小,被擋在殿外;借早朝之機,跪稟於大官的轎馬之前,請為代奏,又連遭拒絕。青文勝至此不由仰天長嘆:“我還有何面目歸見父老!”於是,下決心捨身活民,去叩響宮門外為諫議奏事、鳴冤喊屈而為臣民設定的登聞鼓。 五月初一日,他將所具疏本系在髮髻上,直奔宮門,奮身擊鼓。錦衣衛和當值的監察御史聞聲出巡,卻見青文勝已張口瞠目,睚眥盡裂,自縊於登聞鼓下,慘烈之狀撼人心魄。時年僅三十二歲。 此事頓時轟動朝庭。朱元璋急遣欽差趕赴龍陽。使臣到達當地,只見洪水滔滔,田園房屋盡沒汪洋,於是從水中撈起一把已經腐爛的青禾,趕回京師覆命。 朱元璋感憫青文勝為民獻身,詔諭減免龍陽賦稅三分之二,年納稻穀一萬三千石,永為定額。 青文勝死後,僕人裹屍而還。其子幼婦寡,貧困無歸,被授以公田百畝,至此定居龍陽,成為龍陽縣邑內青姓之祖。縣民感其恩德,為他立祠。監察御史莫抑巡視至龍陽,為祠堂題聯“一點丹心全赤子,九重紅日照青祠”。 4.青氏祖墳: 常德市漢壽縣龍陽鎮寶塔河村,坐落著一個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由當時皇帝朱元璋下旨修建的大墓。此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墓主人名叫青文勝,洪武年間任龍陽縣(今漢壽縣)典吏,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小的官。但是他死後,卻得到了朱元璋的親筆詔書封賞和御葬,併為他樹碑立傳,這裡面有什麼樣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龍陽縣發大水,稻田裡顆粒無收,餓死、淹死以及瘟疫致死的人不計其數,而老百姓卻遲遲得不到救濟。當時真可以稱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眼看著倖存的百姓也要活不下去了,青文勝千里迢迢隻身一人來到都城南京,想面見皇帝朱元璋,說明情況申請賑濟,卻因官微身賤被宮門衛士一次次拒之門外。無奈之下他決心以死來呈報奏章。一天午夜後,青文勝自縊於皇宮的登聞鼓樓下,時年32歲。得知訊息的朱元璋為他的勇氣深深感動,馬上派人實地督查,核實訊息,隨後向百姓發放救濟,並下詔永遠減免龍陽年賦二萬四千石(相當於全縣賦稅的五分之三)。以死相諫的青文勝被追封為“惠烈公”,朱元璋親自撫慰御葬他於漢壽縣珠木山鄉,並派專人給他修了一座規格很高的墓。 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墓碑以及一些石制構件已不知去向。現在我們看到的墓塋經過了後人的修復,佔地2000平方米。墓碑是清康熙十八年當地政府所立,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這塊墓碑的旁邊還立有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撰文銘刻的頌德碑,碑文用工整秀麗的行書刻就。在大墓的花崗岩護欄外面,還有兩塊與此有關的石碑,一塊是青文勝後人所立的衣著明代官服的青文勝像,另一塊銘刻著青文勝當時給朱元璋的奏章。 5.青氏祖墳照片: http://www.cdnj.gov.cn/newxxlb/115390399701.jpg
姓氏:青 祖宗:齊太公 分類:以祖名為姓 青姓起源: 青姓起源有兩種說法: 1. 以祖為姓: 據《路史》記載:“齊太公之後有青氏。或雲:青陽氏之後”。 2.蒙古人改姓而來 青姓起源於元代,先祖為鐵木真的後裔,當時家族人丁興旺,但並不姓青,原姓孛兒只斤。一門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狀元,號稱九子十狀元。後來得罪了皇帝,被滿門抄斬,逃出了三子。他們逃到一條河邊,決定被迫隱名改姓。在還沒決定改成什麼姓的時候,抓到了一條魚,於是將魚用河水煮來吃,被一個漁民看到,說你們的清燉魚還可以嘛,這樣提醒了他們,於是取了諧音,分別改姓青、鄧、餘。因此三姓後世都知道,青、鄧、餘是一家。現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鄧姓集中在四川廣元一帶,而余姓比較分散。 上述只是民間傳說,並無史載為據,不足為信,但確有一部分青姓來源於蒙古族,依據待考。 3.歷史名人: 青文勝,明代洪武年間為龍陽典史。 青文勝(1359—1391),字質夫,四川夔州人。明洪武十九年以貢生起為湖南龍陽縣典史。 擊鼓鳴冤天下聞,為民請命舍百身。 典史投繯自盡日,拼將丹碧拯蒼生。 這首詩,寫的是一名州縣小吏為民請命、慨然獻身的事。 事情發生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再過五天,就是五月端陽。秦淮河畔,京師城內,一派節慶景象。可是,從湖南來的龍陽縣典史青文勝,卻悶悶一人,以酒澆愁。戲臺上正演著《陳州糶米》,當唱到“任從他賊醜生,百般家著智慧。遍衙門告不成,也還要上登聞將怨鼓鳴”時,他忽地被觸動了心思,憤然擲杯,引項長嘯,以拳捶案,連說了三聲:“罷!罷!罷!” 這一反常之舉,引起了一位老者的注意。他對青文勝輕輕說:“‘罷’字出口萬事休。小老不才,卻能識人看相。君雖為小吏,卻有大事在身。若無猜錯,怕正是與宮門外安放的那面為臣民諫議奏事、鳴冤喊屈而設定的登聞鼓有關!” 青文勝聞言一驚,凝視老者,默然無語。 這個青文勝,五年前到龍陽任職,在知縣手下做一名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典史。官職雖小,對公事他卻無不盡心。龍陽地濱洞庭湖,連年洪水為災,而當地仍承襲元朝苛政,重賦暴稅,郡、縣官吏不加體恤,層層催逼,稍有不從即被捆綁緝拿,投入監獄。青文勝對此痛心疾首,冒著越級呈訴的罪名,為民請命,向洪武皇帝朱元璋連上了三道疏本,大聲疾呼:陽龍縣“地本彈丸,賦同大邑……民命難堪,天鑑唯聰!”可是,三道疏本,如石沉大海。青文勝不忍坐視民困,慨然赴京,準備面奏皇上。然而,到達京師後,他要求見駕,因為官卑職小,被擋在殿外;借早朝之機,跪稟於大官的轎馬之前,請為代奏,又連遭拒絕。青文勝至此不由仰天長嘆:“我還有何面目歸見父老!”於是,下決心捨身活民,去叩響宮門外為諫議奏事、鳴冤喊屈而為臣民設定的登聞鼓。 五月初一日,他將所具疏本系在髮髻上,直奔宮門,奮身擊鼓。錦衣衛和當值的監察御史聞聲出巡,卻見青文勝已張口瞠目,睚眥盡裂,自縊於登聞鼓下,慘烈之狀撼人心魄。時年僅三十二歲。 此事頓時轟動朝庭。朱元璋急遣欽差趕赴龍陽。使臣到達當地,只見洪水滔滔,田園房屋盡沒汪洋,於是從水中撈起一把已經腐爛的青禾,趕回京師覆命。 朱元璋感憫青文勝為民獻身,詔諭減免龍陽賦稅三分之二,年納稻穀一萬三千石,永為定額。 青文勝死後,僕人裹屍而還。其子幼婦寡,貧困無歸,被授以公田百畝,至此定居龍陽,成為龍陽縣邑內青姓之祖。縣民感其恩德,為他立祠。監察御史莫抑巡視至龍陽,為祠堂題聯“一點丹心全赤子,九重紅日照青祠”。 4.青氏祖墳: 常德市漢壽縣龍陽鎮寶塔河村,坐落著一個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由當時皇帝朱元璋下旨修建的大墓。此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墓主人名叫青文勝,洪武年間任龍陽縣(今漢壽縣)典吏,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小的官。但是他死後,卻得到了朱元璋的親筆詔書封賞和御葬,併為他樹碑立傳,這裡面有什麼樣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龍陽縣發大水,稻田裡顆粒無收,餓死、淹死以及瘟疫致死的人不計其數,而老百姓卻遲遲得不到救濟。當時真可以稱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眼看著倖存的百姓也要活不下去了,青文勝千里迢迢隻身一人來到都城南京,想面見皇帝朱元璋,說明情況申請賑濟,卻因官微身賤被宮門衛士一次次拒之門外。無奈之下他決心以死來呈報奏章。一天午夜後,青文勝自縊於皇宮的登聞鼓樓下,時年32歲。得知訊息的朱元璋為他的勇氣深深感動,馬上派人實地督查,核實訊息,隨後向百姓發放救濟,並下詔永遠減免龍陽年賦二萬四千石(相當於全縣賦稅的五分之三)。以死相諫的青文勝被追封為“惠烈公”,朱元璋親自撫慰御葬他於漢壽縣珠木山鄉,並派專人給他修了一座規格很高的墓。 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墓碑以及一些石制構件已不知去向。現在我們看到的墓塋經過了後人的修復,佔地2000平方米。墓碑是清康熙十八年當地政府所立,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這塊墓碑的旁邊還立有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撰文銘刻的頌德碑,碑文用工整秀麗的行書刻就。在大墓的花崗岩護欄外面,還有兩塊與此有關的石碑,一塊是青文勝後人所立的衣著明代官服的青文勝像,另一塊銘刻著青文勝當時給朱元璋的奏章。 5.青氏祖墳照片: http://www.cdnj.gov.cn/newxxlb/1153903997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