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的章回小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上載︰“著他寫一張狀子,只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及清朝戲曲家李漁所作十種曲之一的《玉搔頭‧奸圖》曰︰“只指望討幾封薦書,往各衙門走走。”這裡出現的“衙門”,都是指古代官吏辦理公務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古代官府又稱為“衙門”呢?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子魚
-
2 # 任馳贏天下
衙門在古代泛指官府辦公的地方,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官府”,“縣衙”,古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部門。民間有個大事小情的,什麼偷雞摸狗,欺行霸市,姦殺掠奪的事情發生,都要到衙門裡面去告發處理。
衙門相當於現在的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同的是現在的政府下面有分支機構,下設各個分開辦公地點,體系也更加完善。而古代衙門只有一處駐地,而且是啥事都管,只要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事宜全歸衙門口管。
那麼古代被稱為官府的“衙門”一詞又是怎麼由來的呢?
由於古人對兇猛的野獸特別崇拜,在攻擊對手的時候,猛獸身上的爪牙是最厲害的武器,特別是那口鋒利的牙齒,於是人們就把猛獸的利牙比做武力,也就是權利的象徵,以“爪牙”來形容武功高強的將領。
後來古代君王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就把猛獸的爪牙擺在了自己辦公的地方,以此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後來為了起到震懾作用,乾脆就直接在君王辦公的門口,用木頭等材料雕刻成猛獸牙齒的形狀,作為裝飾擺放在大門兩側。久而久之士兵們就把這裡叫做“牙門”。
再後來,君王稱帝后,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地方官府,也就是府衙。由縣令,縣丞,主薄,典史,師爺等人員組成的一個部門。由於“牙門”口是象徵最高的權利機關,因此“牙門”也就成了當地府衙的代名詞。代表著當地的最高行政機關。也不知道從何時起,“牙門”一詞也演變成了“衙門”。
據說“衙門”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到了宋朝便流行開來,提到“衙門”人們自然就會知道是什麼地方啦!“衙門”裡面也逐漸設立了“衙役”,“衙內”等相關職務,增設了“明鏡高懸”牌匾,和肅靜,避讓等“衙牌”。“衙門”這塊招牌也就越來越響,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為止。
“衙門”一詞,我們聽到的最多的應該是在古裝劇裡了,裡面有什麼冤情訴狀,都會找到衙門裡。
衙門是古代人們對官府的稱呼,衙門還有一個別稱大家聽到應該很熟悉,就是“六扇門”。
古諺有云:“衙門口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說的就是六扇門,即衙門。
那好好的官府為什麼要叫衙門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衙門”最早的叫法是“牙門”。
“牙門”是古代的軍事用語,軍旅營門的別稱。因為在古代戰事頻發,國家非常重視軍事將領。
這些將軍將領們受到器重十分自豪,為彰顯自己的身份,往往把一些猛獸的獸爪、獸牙擺放在自己的營帳或辦公之地。
再後來嫌這樣太麻煩,乾脆就直接在營門外面,在木頭上鑿刻出大型獸牙的形象用來裝飾,
在軍營中掛著的旗子也設計成齒形的牙旗,旗杆上也刻有獸牙的紋路裝飾。
這一習慣傳至漢末時,人們便把營門稱為了“牙門”,隨後,這一稱呼慢慢地開始用於同樣為國家機構的官府,“牙門”也隨著流傳稍有訛變,成為了“衙門”。
到了唐朝的時候,“衙門”的叫法就很普遍了,而再往後,到了北宋,基本上人們就只知“衙門”而不知“牙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