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派答案

    楊家將是一部英雄傳奇系列故事,以演義、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自從楊文廣一代後,便開始衰落,很難從正史中見到楊家後人的記載。然而,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一位楊家將後裔流落雲南做了土司,從北宋一直做到明朝!他就是楊文廣的兒子楊貴遷。相傳,宋景佑初(公元1035),楊文廣和兒子楊貴遷奉詔出使廣西,與當時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宣撫使楊昭通敘家譜時,方知同為播公楊端之後,便將其子楊貴遷過繼給楊昭,後來楊貴遷承嗣楊昭,作了播州宣撫使。此後,楊家將後裔開始在播州做了土司。

    播州也就是今天的貴州省遵義市。

  • 2 # 歷史咖啡

    西南楊氏土司嚴格說有三家,即武陵楊再思、播州楊端、大理楊氏,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播州楊氏,尤其是因為萬曆三大徵的楊應龍為廣為人知。這三家楊姓土司至今擁有眾多後裔,廣泛分佈於雲貴川三省甚至緬北、東南亞地區。其中人口最多的當屬楊再思和白蠻楊氏,播州楊氏反而是三楊中最小的那個。

    一、武陵楊再思,是否真有其人

    湘、黔、渝、鄂諸省交匯的武陵山區是著名的族群混雜地帶,加之地理環境複雜,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非常複雜的族群成分。當地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風俗,即祭祀“飛山廟”,土家、侗族、苗瑤、漢等皆是如此。“飛山廟”的神主名為楊再思,又稱“飛山太公”、按照地方誌(靖州志),其人生於唐末五代,首創“十五峒主”封建制,廣泛吸納各族人民,在亂世中保境安民,死後被廣泛紀念。據稱,武陵山區的飛山廟達500餘座,每年祭祀飛山太公的後裔,幾乎遍及全球華人世界。

    明朝以來,一些學者對楊再思是否真實人物抱有懷疑態度,近現代民俗學者則直接發明了“飛山信仰”一詞,用以指稱武陵山區的少數民族原始信仰。這些研究也不無道理,畢竟正史中確實從未出現楊再思其人(唐相楊再思為重名),著名的碑銘如《飛山神祠碑記》也未提到楊再思。只有《宋史·蠻夷傳》提到了“溪峒諸蠻”裡有多個楊氏人物,並且明確提到楊氏為“十峒首領”。宋初武陵楊氏納土歸順,後來也廣泛參與歷史,著名的有元末的楊完者,曾率10萬苗兵與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作戰。

    《宋史·蠻夷傳·西南溪峒諸蠻》: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興國四年,首領楊蘊始來內附。五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其刺史楊政巖復來貢。是歲,政巖卒,以其子通(土盈)繼知州事。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楊再思族譜》,武陵楊氏又被稱為“七字楊”,其族譜字輩為“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宋史裡的諸多武陵楊氏人物,也確實符合這個字輩排序。因此,不能否認唐末五代期間的楊氏存在一個重要人物的可能性。這個人物不一定叫楊再思,但一定是非常傳奇的人物。因為“十峒制”並不見於唐史,而宋史明確提到,足以說明唐末五代的武陵地區出現過重要的變化。

    最有力的證據是遺傳學,據某機構的樣本資料,西南地區存在一個非常大的楊姓同宗人群,其Y染色體單倍群為C-F845-SK1036(土司簇)下游的MF10335,起源於1100年前,正好就是唐末五代時期。這個楊姓分佈於土家、漢、苗等族。該研究如果準確,就足以證明,唐末五代時期的武陵地區真實存在一個楊姓大人物,他的後代在數十年間發展壯大,這正對應著“十峒主”制。楊氏族譜記載,楊再思自任刺史,有十二子,分別為十五峒主。武陵楊氏的後裔非常眾多,是中古時期成功繁衍的一個大宗族,當然也是楊氏土司的代表之一。

    武陵楊氏是哪裡人?這個問題按照各種族譜,可以追溯到弘農楊氏,仔細推敲卻發現還可以存疑。但其族譜追溯到北魏楊儉,應當是可靠的,再往上就有漏洞了。而北魏楊儉,其祖先有兩種可能,一是弘農楊氏,二是天水楊氏,後者與氐人有關,可能是漢晉北朝以來征伐氐人的漢族軍人家族,這個可能性相對較大。

    二、播州楊氏

    播州楊氏同樣興起於唐中後期,編纂於明初,由大家宋濂主筆的族譜以及地方誌的敘述雖然不完全可靠。但考慮到唐中後期的地緣政治亂局,一些冒險家在邊遠地區取得成功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楊端家族不一定是楊家將後代,但卻有可能是真的是太原人。《天全州志》記載了楊氏的一方墓誌,提到楊端籍貫太原。

    《天全州志》收錄《誥封榮祿大夫天全都督僉事楊公常一品夫人李氏墓誌銘》:公諱常,字中行,天全世爵。其先始祖名端,太原人,以功錫土蜀南。漢唐以來,昭載志傳,茲不更系……

    播州楊氏的事蹟已經廣為人知,其末代土司楊應龍反明,引發了萬曆三大徵最艱難的一役。其後代至今分佈在川南、貴州,加上傳說中的“五姓”或者“八姓”同盟,直接統治該地區近千年,是楊氏土司最著名的代表。

    三、大理楊氏

    大理楊氏是南詔大理時期的重要軍事貴族,是“五家十姓”的上層集團,其後代遍佈雲貴川三省,直到緬甸北部。著名的果敢楊氏土司,就是大理楊氏的後人,其土司制度持續時間非常長,直到清末還有巨大的影響力。

    大理楊氏屬於“西洱河蠻”。《通典》引用隋朝將領梁建方南征的見聞錄《西洱河風土記》,提到當時居住於大理洱海西岸的白蠻(今喜洲古鎮),是一個風俗文化同於中原的族群,他們有楊、趙、李、董等大姓,有文字,語言與中夏相同。可見,與楊再思、楊端相比,大理楊氏是華夏人的證據是相對可靠的。其他零星資料和傳說,顯示這些大理洱海邊的華夏移民,來自山西徂州。他們這些大姓,是南詔建國的主要同盟者,實際上也是世襲800多年的門閥大族。有正史記載的楊氏人物,如楊斂、楊同曾入唐朝覲見皇帝(舊唐書)。

    《通典·南蠻·松外諸蠻》:松外諸蠻,大唐貞觀末為寇。遣兵從西洱河討之。洱音貳。其西洱河從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數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自雲其先本漢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鋋,言語雖小訛舛,大略與中夏同。有文字,頗解陰陽曆數。

    相比楊再思、楊端,大理楊氏的實力是遠遠超過的,他們有著更優越的地理環境,更宏偉的歷史事蹟,也有更深層的華夏文化傳承。(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傷口癒合的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