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春夜喜雨》有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詩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詩,其中大半又是五律,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歷朝歷代唐詩選本均錄此詩。且多有名家評點,如仇兆鰲、浦起龍、張謙宜、錢謙益、沈德潛、蕭滌非、傅庚生等人。而詩本淺顯,本不用再費周章,寫什麼隨感,只近日重讀此詩,頗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獻一小文。 此詩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點則是“雨”和“喜”,這兩個特點在詩中是如何展示,是讀此詩一大關竅所在。 詩中首聯,作者就告知讀者這雨是在春季發生,點明題意。頷聯則是描寫春雨的形態和神態,頸聯寫雨景,尾聯寫雨後之春色。每一聯如初春之花,漸次綻放,卻又層層遞進,或直白,或聽覺、或目視、或想象,句句含“雨”,聯聯帶“雨”,構思之精妙,運筆之神奇,是大家手筆,又能細緻觀物,寫出特點,更見用筆不凡。 那麼這詩中“喜”從而來,吳小如分析作品和賞析文章,認為需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詩背景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為糧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種之季,首聯中“知時節”、“當春”為一喜;頷聯用擬人手法,“潛”、“細”均表示雨來時輕、靜,“寫得脈脈綿綿”,說明不是暴雨,不傷物,為二喜;頸聯中“雲俱黑”、“火獨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場景,說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貴如油”,密而持久,對農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聯說雨後花次第綻放,香滿“錦官城”,帶來滿城春色,則是四喜。 很多唐詩只能看整體,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釋,這詩便不成了詩,詩意、詩趣也全無。又有很多詩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語並無多少可取之處。這首詩可說整體好,渾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動;字字好,描摹細緻。既有整體美感,卻又見雕琢之細,無一句不扣雨,無一聯不帶喜。那麼又是如何具體表現,則需細加分析,一一點出。 整篇而言,杜甫詩的句法、字法、聲律,是唐詩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劍,看似劍招平常,卻招招致命。從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話家常,語言簡樸,無難解之處,仔細琢磨,卻是“看似尋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齒含香,最能見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人造自然”。 清趙翼在《甌北詩話》評價杜甫“尋常寫景,不必有意驚人,而體貼入微,亦復人不能到。”這首詩便是如此。 首聯為詩歌承啟轉閤中的承,這首詩開句就點名題意,說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擬人手法,把雨比擬成一個通曉事理的人,知道選什麼時節,什麼時間下雨,而用句淺明易懂,沒有艱深之意。 再看頷聯。唐初五言律詩由於藝術手法還不甚高超,頷聯、頸聯往往只做修飾之用,對詩意並無增加,在老杜手中卻非如此。這首詩中,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作者聽到的雨,從人的感官而言,總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作者在室內聽到屋外雨聲潺潺,發現這雨不大不急,於是用“潛”、“細”兩字,用字之“體貼入微”可見一斑。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說“三四傳出春雨之神”,可謂評論恰當。 第三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作者走門門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視覺觀察。因為聽到雨聲,所以出門觀望,從聽到見,對“喜雨”的描述更進一步,作者的喜悅也更深一層。頸聯前者是“俱黑”,後者是“獨明”,前半句是全景,後半句是獨點,可全不掩點,反而形成強烈對比,讓雨的形象更為鮮明。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則是作者的想。從聽到看,從看到想,符合一個人的思維,使得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這詩又一美妙之處。尾聯中,作者想象著第二日雨後花香錦官城的場景,明寫花,卻實寫雨,一個“溼”字就體現出雨後花朵獨有特徵,一個“重”字也顯示雨水持續時間之久,也見“喜”字。到此,承啟轉合,環環相扣,而詩歌一收,就此結尾,讓人頗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作詩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煉,全篇皆渙。按唐詩各選本,“紅”均做花解,那麼後半句何需“花”字;“紅溼”指雨水落到花上,顯溼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樣是這般意思,明譚元春《唐詩歸》評價:“‘紅溼’字已妙於說雨矣。‘重’字尤妙,不溼不重。”可這前後句卻有重疊之嫌,似有不妥,讓人費解。同樣,通讀全詩,無一處有重疊,均自從一體,到尾聯,卻出現“紅”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許是老杜用詞不精,還是後人註釋有誤,不解。 後記:常遇到這種情況,凡提到到杜甫,總要往他臉上貼金,說他憂國憂民,連寫景狀物詩也要帶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尤其這篇五言律詩《春夜喜雨》被說成是老杜為勞動人民喜得春雨而寫的詩,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更顯面目可憎。 那日,偶翻《春夜喜雨》,看到註解頗有意思,激發了我對此詩的興趣,有了點想法,於是就想寫點感受,可又怕想法淺陋,而研究杜甫的名家不知凡幾。於是重新翻閱寢室裡近10本唐詩選本,和一些杜甫研究名家的作品,卻發現一奇特現象,好幾個選本《春夜喜雨》都無註釋,彷彿這詩淺顯易懂,連垂髫小兒都能解,一些註釋評析也極簡單,讓我無從閱讀、無跡可尋,甚至是做了無用功。心裡不免感慨,寫篇自己滿意的文章真難。但終究研究杜甫者甚多,我的見解本因人註釋而起,終究不能脫前人之藩籬。 在此附錄寫此文所翻書籍: 葛兆光:《唐詩選注》 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中編第一冊 朱東潤:《杜甫敘論》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 艾志平:《艾志平解讀名詩》 霍松林:《唐詩精選》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鑑》 王士菁:《唐詩類選》 馬茂元:《馬茂元說唐詩》 傅庚生:《杜詩析疑》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 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 施蟄存:《唐詩百話》 錢鍾書:《談藝錄》 顧隨: 《顧隨詩詞講記》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讀杜甫《春夜喜雨》有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詩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詩,其中大半又是五律,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歷朝歷代唐詩選本均錄此詩。且多有名家評點,如仇兆鰲、浦起龍、張謙宜、錢謙益、沈德潛、蕭滌非、傅庚生等人。而詩本淺顯,本不用再費周章,寫什麼隨感,只近日重讀此詩,頗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獻一小文。 此詩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點則是“雨”和“喜”,這兩個特點在詩中是如何展示,是讀此詩一大關竅所在。 詩中首聯,作者就告知讀者這雨是在春季發生,點明題意。頷聯則是描寫春雨的形態和神態,頸聯寫雨景,尾聯寫雨後之春色。每一聯如初春之花,漸次綻放,卻又層層遞進,或直白,或聽覺、或目視、或想象,句句含“雨”,聯聯帶“雨”,構思之精妙,運筆之神奇,是大家手筆,又能細緻觀物,寫出特點,更見用筆不凡。 那麼這詩中“喜”從而來,吳小如分析作品和賞析文章,認為需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詩背景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為糧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種之季,首聯中“知時節”、“當春”為一喜;頷聯用擬人手法,“潛”、“細”均表示雨來時輕、靜,“寫得脈脈綿綿”,說明不是暴雨,不傷物,為二喜;頸聯中“雲俱黑”、“火獨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場景,說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貴如油”,密而持久,對農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聯說雨後花次第綻放,香滿“錦官城”,帶來滿城春色,則是四喜。 很多唐詩只能看整體,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釋,這詩便不成了詩,詩意、詩趣也全無。又有很多詩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語並無多少可取之處。這首詩可說整體好,渾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動;字字好,描摹細緻。既有整體美感,卻又見雕琢之細,無一句不扣雨,無一聯不帶喜。那麼又是如何具體表現,則需細加分析,一一點出。 整篇而言,杜甫詩的句法、字法、聲律,是唐詩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劍,看似劍招平常,卻招招致命。從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話家常,語言簡樸,無難解之處,仔細琢磨,卻是“看似尋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齒含香,最能見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人造自然”。 清趙翼在《甌北詩話》評價杜甫“尋常寫景,不必有意驚人,而體貼入微,亦復人不能到。”這首詩便是如此。 首聯為詩歌承啟轉閤中的承,這首詩開句就點名題意,說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擬人手法,把雨比擬成一個通曉事理的人,知道選什麼時節,什麼時間下雨,而用句淺明易懂,沒有艱深之意。 再看頷聯。唐初五言律詩由於藝術手法還不甚高超,頷聯、頸聯往往只做修飾之用,對詩意並無增加,在老杜手中卻非如此。這首詩中,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作者聽到的雨,從人的感官而言,總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作者在室內聽到屋外雨聲潺潺,發現這雨不大不急,於是用“潛”、“細”兩字,用字之“體貼入微”可見一斑。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說“三四傳出春雨之神”,可謂評論恰當。 第三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作者走門門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視覺觀察。因為聽到雨聲,所以出門觀望,從聽到見,對“喜雨”的描述更進一步,作者的喜悅也更深一層。頸聯前者是“俱黑”,後者是“獨明”,前半句是全景,後半句是獨點,可全不掩點,反而形成強烈對比,讓雨的形象更為鮮明。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則是作者的想。從聽到看,從看到想,符合一個人的思維,使得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這詩又一美妙之處。尾聯中,作者想象著第二日雨後花香錦官城的場景,明寫花,卻實寫雨,一個“溼”字就體現出雨後花朵獨有特徵,一個“重”字也顯示雨水持續時間之久,也見“喜”字。到此,承啟轉合,環環相扣,而詩歌一收,就此結尾,讓人頗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作詩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煉,全篇皆渙。按唐詩各選本,“紅”均做花解,那麼後半句何需“花”字;“紅溼”指雨水落到花上,顯溼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樣是這般意思,明譚元春《唐詩歸》評價:“‘紅溼’字已妙於說雨矣。‘重’字尤妙,不溼不重。”可這前後句卻有重疊之嫌,似有不妥,讓人費解。同樣,通讀全詩,無一處有重疊,均自從一體,到尾聯,卻出現“紅”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許是老杜用詞不精,還是後人註釋有誤,不解。 後記:常遇到這種情況,凡提到到杜甫,總要往他臉上貼金,說他憂國憂民,連寫景狀物詩也要帶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尤其這篇五言律詩《春夜喜雨》被說成是老杜為勞動人民喜得春雨而寫的詩,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更顯面目可憎。 那日,偶翻《春夜喜雨》,看到註解頗有意思,激發了我對此詩的興趣,有了點想法,於是就想寫點感受,可又怕想法淺陋,而研究杜甫的名家不知凡幾。於是重新翻閱寢室裡近10本唐詩選本,和一些杜甫研究名家的作品,卻發現一奇特現象,好幾個選本《春夜喜雨》都無註釋,彷彿這詩淺顯易懂,連垂髫小兒都能解,一些註釋評析也極簡單,讓我無從閱讀、無跡可尋,甚至是做了無用功。心裡不免感慨,寫篇自己滿意的文章真難。但終究研究杜甫者甚多,我的見解本因人註釋而起,終究不能脫前人之藩籬。 在此附錄寫此文所翻書籍: 葛兆光:《唐詩選注》 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中編第一冊 朱東潤:《杜甫敘論》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 艾志平:《艾志平解讀名詩》 霍松林:《唐詩精選》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鑑》 王士菁:《唐詩類選》 馬茂元:《馬茂元說唐詩》 傅庚生:《杜詩析疑》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 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 施蟄存:《唐詩百話》 錢鍾書:《談藝錄》 顧隨: 《顧隨詩詞講記》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