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蹄花湯 豬蹄500克,花生米200克,姜塊適量,鹽適量,蔥末少許,胡椒粉少許。 1、將豬蹄去毛,用清水略為浸泡並刮洗乾淨,對剖後剁成小塊;把花生米在溫水中浸泡後去皮待用。 2、將砂鍋置旺火上,倒入足量清水,放入豬蹄,燒開後撇去浮沫,投入花生米和姜塊;豬蹄半熟時,改用小火,加入鹽調味並繼續燉,待豬蹄熟爛入味後,起鍋時撒上胡椒粉、蔥花即可。 Dawnrain: 買來的豬蹄會遺留一些毛,多在角落裡,一定要收拾乾淨。我是用廢棄的修眉刀將豬蹄刮乾淨的,廢物利用嘛。 ---------------- 【原 料】豬蹄1000克,花生仁200克,老薑30克,胡椒粉1.5克,味精1克,大蔥10克,食鹽適量。 【制 作】豬蹄去毛,燎焦皮,浸泡後刮洗乾淨,對剖後砍成3釐米見方的小塊。花生仁在溫水中浸泡。蔥切花。姜拍破,待用。沙鍋置旺火上,加水2 500毫升,下豬蹄,燒沸後撤盡浮沫,放入花生仁、姜。待豬蹄五成熟時,將鍋移至小火上,加食鹽繼續煨燉。待豬蹄燉熟爛後,起鍋盛入湯碗中,撒上胡椒粉、味精、蔥花,即可上桌。 ---------------- 排骨蹄花湯 排骨蹄花湯採用泡酸蘿蔔、泡酸菜、泡椒、泡姜、植物油等天然原料製作而成,不含任何防腐劑,是理想的天然綠色營養調味食品。 本品可作排骨、牛肉、羊肉、鵝肉等湯系列。 燉制方法:將一包排骨蹄花湯放於砂鍋於加清水2kg用火煨制,再將除腥洗淨的排骨放於高壓鍋里加水1kg煮18分鐘後,到入砂鍋裡混合即可食用。 特點:湯鮮味美、美食養生、方便實惠 ------------------- 另附一篇也蹄花湯的文章 成都“蹄花湯” 成都人很休閒,喜好養花、採花、玩花與吃花。我一朋友剛搬新房,就把樓頂弄成了一小苗圃。豬蹄子用來燉湯這一道菜,全中國東南西北都有,惟獨成都做的很花樣年華,名字叫做:“蹄花”湯——記住:唸叨這個詞的時候,一定要在花後稍頓,再念“湯”,才有味,當那“蹄花”尚未走到面前,已經可從吆喝中感覺其輕柔綿軟之誘惑。我有一次晚間去著名的半邊橋“老媽蹄花”消夜,那跑堂的,就是這樣吆喝來著。你可千萬不要誤會,“老媽蹄花”決不是指把老闆娘用來走路的腳燉了來賣,那能吃嗎?而況再怎麼說,那也只有一對。 至於為什麼廣東人要把“豬蹄”燉湯叫成“豬手湯”,那是另外一種民間話語版本:此菜原名不叫“豬手湯”,俗名就是豬腳湯。廣東人善煲湯,這是天下聞名的了。據說把“豬腳湯”改名為“豬手湯”的人特好吃這道菜,而且特紳士,每每煲湯之時,因喜其潔白,要把豬蹄把玩一陣,再入水中,百厭不煩地慢煨翻弄。後一朋友戲言說:你真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啊!此人一機靈,說對啊,不如就將其命名為“豬手湯”! 這是傳言,不可當真。不過,憨厚的豬能夠在入湯之後能將腳改為“手”,可與人相提並論,也算是沒有白活了。成都人將之升為“蹄花”,更是在唯美上又提升了一級,能與“校花”、“報花”、“局花”等等“花兒”平起平坐,想來,八戒兄在天之靈也可豬懷寬慰了。 目前成都東門還有一條被稱之為“蹄花”的街,大約有三個平方公里的區域,集中了大大小小“蹄花”商鋪有60來家。千萬莫要以為這條街全部都是賣“蹄花湯”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條街整個是洗腳房。從詞義上來說,東北人罵人有一說法:小蹄子!但罵中有愛,小蹄子再怎麼說,還是可以亂想為潔白美幻美倫的。不過這東門的蹄花街,性別的趨勢與價值的取向是很明顯的。不能入口,只能入懷。不說也罷。 煨蹄花湯是極其考究的。選料首選豬“前手”,後腳一般不用。先給“手”美容,直到看起來白白淨淨、性感非凡後,再入第一道水穿撣。這第一道水也很講究,要放花椒八角等幾味香料,加鹽適量,燒開後才能放入豬手,目的是去其腥味。待水開二度,加點料酒,等個幾分鐘,撈起來,用熱水再洗一次,有膚如凝脂之後,再和白芸豆一起放進沙鍋裡,勾點鹽和糖,文武雙煨。可適當地加點牛奶,或花生漿,其色之白,不擺了。豬蹄和白芸豆的比例,各個階段的火候和時間,所用的調料和下鍋時段,全憑經驗精心掌控,大師傅們也是各有各的看家絕招。 原湯最後以蔥花點綴起味,濃稠釅白的奶湯,白嫩嫩顫悠悠的蹄花,再配上蔥花的翠白新綠,湯靚肉肥而又香氣撲鼻。筷頭輕輕一動,撕下一塊瑩腴的皮肉,以麻辣調料自由佐之,肥而不膩,軟糯入味,似乎連舌頭也要隨著那甘美的滋味融漾開去,讓人舉箸不停。湯料中大豆搭配合理,與豬蹄相互補益,調料精緻簡樸不至讓湯失原味,濃郁而富於質感,爽口潤胃,鮮美無比。吃肉,喝湯,只覺得酣暢淋漓!最後,湯骨不剩,吮指回味!那“蹄花”最後綻放的風采,一定會反映在好蹄者的臉上。不信的話,你仔細端詳愛吃“蹄花”的人,用句成都話來說:一定是“面帶豬相,心中燎亮”。
花生蹄花湯 豬蹄500克,花生米200克,姜塊適量,鹽適量,蔥末少許,胡椒粉少許。 1、將豬蹄去毛,用清水略為浸泡並刮洗乾淨,對剖後剁成小塊;把花生米在溫水中浸泡後去皮待用。 2、將砂鍋置旺火上,倒入足量清水,放入豬蹄,燒開後撇去浮沫,投入花生米和姜塊;豬蹄半熟時,改用小火,加入鹽調味並繼續燉,待豬蹄熟爛入味後,起鍋時撒上胡椒粉、蔥花即可。 Dawnrain: 買來的豬蹄會遺留一些毛,多在角落裡,一定要收拾乾淨。我是用廢棄的修眉刀將豬蹄刮乾淨的,廢物利用嘛。 ---------------- 【原 料】豬蹄1000克,花生仁200克,老薑30克,胡椒粉1.5克,味精1克,大蔥10克,食鹽適量。 【制 作】豬蹄去毛,燎焦皮,浸泡後刮洗乾淨,對剖後砍成3釐米見方的小塊。花生仁在溫水中浸泡。蔥切花。姜拍破,待用。沙鍋置旺火上,加水2 500毫升,下豬蹄,燒沸後撤盡浮沫,放入花生仁、姜。待豬蹄五成熟時,將鍋移至小火上,加食鹽繼續煨燉。待豬蹄燉熟爛後,起鍋盛入湯碗中,撒上胡椒粉、味精、蔥花,即可上桌。 ---------------- 排骨蹄花湯 排骨蹄花湯採用泡酸蘿蔔、泡酸菜、泡椒、泡姜、植物油等天然原料製作而成,不含任何防腐劑,是理想的天然綠色營養調味食品。 本品可作排骨、牛肉、羊肉、鵝肉等湯系列。 燉制方法:將一包排骨蹄花湯放於砂鍋於加清水2kg用火煨制,再將除腥洗淨的排骨放於高壓鍋里加水1kg煮18分鐘後,到入砂鍋裡混合即可食用。 特點:湯鮮味美、美食養生、方便實惠 ------------------- 另附一篇也蹄花湯的文章 成都“蹄花湯” 成都人很休閒,喜好養花、採花、玩花與吃花。我一朋友剛搬新房,就把樓頂弄成了一小苗圃。豬蹄子用來燉湯這一道菜,全中國東南西北都有,惟獨成都做的很花樣年華,名字叫做:“蹄花”湯——記住:唸叨這個詞的時候,一定要在花後稍頓,再念“湯”,才有味,當那“蹄花”尚未走到面前,已經可從吆喝中感覺其輕柔綿軟之誘惑。我有一次晚間去著名的半邊橋“老媽蹄花”消夜,那跑堂的,就是這樣吆喝來著。你可千萬不要誤會,“老媽蹄花”決不是指把老闆娘用來走路的腳燉了來賣,那能吃嗎?而況再怎麼說,那也只有一對。 至於為什麼廣東人要把“豬蹄”燉湯叫成“豬手湯”,那是另外一種民間話語版本:此菜原名不叫“豬手湯”,俗名就是豬腳湯。廣東人善煲湯,這是天下聞名的了。據說把“豬腳湯”改名為“豬手湯”的人特好吃這道菜,而且特紳士,每每煲湯之時,因喜其潔白,要把豬蹄把玩一陣,再入水中,百厭不煩地慢煨翻弄。後一朋友戲言說:你真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啊!此人一機靈,說對啊,不如就將其命名為“豬手湯”! 這是傳言,不可當真。不過,憨厚的豬能夠在入湯之後能將腳改為“手”,可與人相提並論,也算是沒有白活了。成都人將之升為“蹄花”,更是在唯美上又提升了一級,能與“校花”、“報花”、“局花”等等“花兒”平起平坐,想來,八戒兄在天之靈也可豬懷寬慰了。 目前成都東門還有一條被稱之為“蹄花”的街,大約有三個平方公里的區域,集中了大大小小“蹄花”商鋪有60來家。千萬莫要以為這條街全部都是賣“蹄花湯”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條街整個是洗腳房。從詞義上來說,東北人罵人有一說法:小蹄子!但罵中有愛,小蹄子再怎麼說,還是可以亂想為潔白美幻美倫的。不過這東門的蹄花街,性別的趨勢與價值的取向是很明顯的。不能入口,只能入懷。不說也罷。 煨蹄花湯是極其考究的。選料首選豬“前手”,後腳一般不用。先給“手”美容,直到看起來白白淨淨、性感非凡後,再入第一道水穿撣。這第一道水也很講究,要放花椒八角等幾味香料,加鹽適量,燒開後才能放入豬手,目的是去其腥味。待水開二度,加點料酒,等個幾分鐘,撈起來,用熱水再洗一次,有膚如凝脂之後,再和白芸豆一起放進沙鍋裡,勾點鹽和糖,文武雙煨。可適當地加點牛奶,或花生漿,其色之白,不擺了。豬蹄和白芸豆的比例,各個階段的火候和時間,所用的調料和下鍋時段,全憑經驗精心掌控,大師傅們也是各有各的看家絕招。 原湯最後以蔥花點綴起味,濃稠釅白的奶湯,白嫩嫩顫悠悠的蹄花,再配上蔥花的翠白新綠,湯靚肉肥而又香氣撲鼻。筷頭輕輕一動,撕下一塊瑩腴的皮肉,以麻辣調料自由佐之,肥而不膩,軟糯入味,似乎連舌頭也要隨著那甘美的滋味融漾開去,讓人舉箸不停。湯料中大豆搭配合理,與豬蹄相互補益,調料精緻簡樸不至讓湯失原味,濃郁而富於質感,爽口潤胃,鮮美無比。吃肉,喝湯,只覺得酣暢淋漓!最後,湯骨不剩,吮指回味!那“蹄花”最後綻放的風采,一定會反映在好蹄者的臉上。不信的話,你仔細端詳愛吃“蹄花”的人,用句成都話來說:一定是“面帶豬相,心中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