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蔥翠梢雲質,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第一感覺這就懷疑這是一首應制詩,看到虞世南三字,幾乎可以斷定,這必然是一首應制詩。

    所謂應制詩,就是皇上宴請大臣,或者帶著群臣祭祖祭天,或者什麼重大節日之類的莊重或正式場合,從皇上到大臣都要寫詩。

    不求質量,但有一個硬性要求,一定要讚美,或天下太平,或社會和諧,或艱苦奮鬥,或領導英明,重要的是領導英明。所以說,在中國詩歌史上唯一可以讚美卻不會被認為是諷刺的場合就是應制詩了。

    從這首詩看,就是李世民帶著一幫大臣在花園裡扯皮,然後就看到水池邊的竹子,來吧,哥幾個,賦詩吧!

    翻譯並不難。

    波泛含風影,

    波,池水的波紋。

    泛,流動之意。

    波泛,就是泛波,這和泛舟五湖也偶爾說成舟泛五湖是一樣的,之所以倒過來,是因為考慮到對仗關係。

    含風影,正確的斷句是“含風~影”,而不是“含~風影”含風(斷句依據在下一句進行解釋),指隨風,帶著風之意。此處為典故,源於劉勰的《文心雕龍》有一句“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這裡引伸為風骨,也指含風殿(李世民皇宮中的一個宮殿)

    影,結合上一句,這裡顯然是指風吹過水麵形成的波紋,加上倒映在水裡的竹子,一閃一閃地特別美麗。

    這一句的解釋就是,清風徐來,池水蕩瀾,含風殿的倒影也在水裡。

    流搖防露枝。

    流,指的不是流動,而是流水,是名詞,因為要和出句的“波”對偶。

    搖,搖動,搖晃之意

    防露,指遮蔽露水。典出自東方朔《七諫》“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因為這一句就是說竹子的,大意就是竹葉上面茂盛能夠防止露水侵蝕,下面疏稀利用風兒產生清涼。也正因為防露一詞專指竹子,這是典故。所以按對仗原律,出句的對應的只能是“風含”。

    同時,“防露”做為典故,引伸為“諫”,“含風”做為典故,可引伸為“正”

    這也是小可如此斷句的依據所在。

    這一句的解釋是,水流緩緩,映照著竹子。

    龍鱗漾嶰谷,

    龍鱗,有多種含義。此處指水波,以及風吹過水麵產生的漣漪。比如毛滂詩 《春詞》中有一句“冰開御水龍鱗細,日照宮梅麝炷烘”也是此意。

    漾,水波湯漾。

    嶰谷,崑崙山一個山谷的名稱,山中多竹。

    這一句解釋就是,水波盪漾著竹影。

    鳳翅拂漣漪。

    鳳翅,指鳳舞的翅膀,後來借指像鳳翅一樣的物品,這裡指竹葉。

    拂,溫柔地吹過

    漣漪,水面的波紋。典出自《詩經》“河水清且漣猗”

    這一句的解釋:那搖盪的波紋彷彿是竹葉輕拂而成。

    而時,這一句也可以做為證據,來證明“含風影”的斷句,這一句的結構是,兩個字的名詞+一個字的動詞+兩個字的名詞所組成。顯然,上一句即含風影那一句不宜採用相同的句試,以造成結構散亂。

    不難看出,全詩不停地從竹子說到水,再從水說到竹子,變著花樣地說,用著典故地說,就是不斷地重複,讓人乏味,除了考較才學以外,別無他用。

    這就是應制詩的最大特色。

  • 2 # 梁69853253

    蔥翠梢雲質,

    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

    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

    鳳翅拂漣漪。

    欲識凌冬性,

    唯有歲寒知。

    蔥翠梢雲質:蒼勁有力的竹筆梢在藍天白雲中顯得特別好;

    垂彩映清池:皇帝吩咐在清水池邊吟詩作畫;

    波泛含風影:池中倒影著清風吹動竹的影子。同時泛起層層微波浪。

    流搖防露枝:竹葉上面的水露珠,在重力作用順勢流下,並不沾溼竹枝;

    龍鱗漾懈谷:這個樣子如龍在懈谷中舞動吟唱;

    鳳翅拂漣漪:又像鳥兒點水,蕩起的波紋美妙;

    欲識凌冬性:要想(識通記)記下竹子越冬情景。要有深厚的功底。

    唯有歲寒知:唯有深思熟慮老練的人才知道這樣寫。說明老了才能寫出這樣好的詩句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祭拜太歲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