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著重重的高城飛向遠方。
首句寫駱氏亭。“竹塢”是竹林懷抱隱蔽的船塢;“水檻”,指傍水的有欄杆的亭軒,也就是題中的“駱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綠的修竹,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無塵”和“清”,正突出了駱氏亭的這個特點,可以想見詩人置身其間時的那種遠離塵囂之感。幽靜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適;但對於有所思念、懷想的人來說,又往往是牽引思緒的一種觸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沒有好朋友共賞幽勝而感到惆悵。這兩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別後的相思,其間雖有跳躍,但並不突兀,原因就在於景與情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內在聯絡。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長安,中間隔著高峻的城牆。“迢遞”一詞有“高”、“遠”二義,這裡用“高”義。“重城”即高城。由於“迢遞隔重城”,所以深深懷念對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越過高高的城牆,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隔”字在這裡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顯示了“情通”。這正是詩歌語言在具體條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種妙用。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來:“秋陰不散霜飛晚”。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自然是出自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一句一方面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陰霾欲雨的天氣,四望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反過來又增加相思的濃度。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但要領略詩句所蘊含的情趣,卻須注意從“秋陰不散”到盼“雨”的整個過程。秋葉聽雨打枯荷的況味,詩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領略過。淅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別具一種美的情趣。看來倒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的天氣特意作美了。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就不同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慶幸枯荷之“留”了。“留”、“聽”二字寫情入微,其中就有著不期而遇的喜悅。“聽雨聲”自然是夜宿的緣故,但主要還是由於“聽雨聲”蘊含有一種特有的意境和神韻。這“聽雨”竟有一種特別的美感,久聽之後,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沈義父《樂府指迷》雲:“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正是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聲、景、情諧和合一而收餘音繚繞之致,使詩歌境象迷茫,旨義含隱深曲。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著重重的高城飛向遠方。
首句寫駱氏亭。“竹塢”是竹林懷抱隱蔽的船塢;“水檻”,指傍水的有欄杆的亭軒,也就是題中的“駱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綠的修竹,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無塵”和“清”,正突出了駱氏亭的這個特點,可以想見詩人置身其間時的那種遠離塵囂之感。幽靜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適;但對於有所思念、懷想的人來說,又往往是牽引思緒的一種觸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沒有好朋友共賞幽勝而感到惆悵。這兩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別後的相思,其間雖有跳躍,但並不突兀,原因就在於景與情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內在聯絡。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長安,中間隔著高峻的城牆。“迢遞”一詞有“高”、“遠”二義,這裡用“高”義。“重城”即高城。由於“迢遞隔重城”,所以深深懷念對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越過高高的城牆,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隔”字在這裡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顯示了“情通”。這正是詩歌語言在具體條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種妙用。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來:“秋陰不散霜飛晚”。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自然是出自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一句一方面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陰霾欲雨的天氣,四望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反過來又增加相思的濃度。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但要領略詩句所蘊含的情趣,卻須注意從“秋陰不散”到盼“雨”的整個過程。秋葉聽雨打枯荷的況味,詩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領略過。淅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別具一種美的情趣。看來倒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的天氣特意作美了。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就不同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慶幸枯荷之“留”了。“留”、“聽”二字寫情入微,其中就有著不期而遇的喜悅。“聽雨聲”自然是夜宿的緣故,但主要還是由於“聽雨聲”蘊含有一種特有的意境和神韻。這“聽雨”竟有一種特別的美感,久聽之後,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沈義父《樂府指迷》雲:“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正是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聲、景、情諧和合一而收餘音繚繞之致,使詩歌境象迷茫,旨義含隱深曲。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