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曦9279671867

    薩特是法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及社會活動家。他借鑑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但核心思想是存在主義,薩特將人的選擇和命運與更深層次的存在慾望相聯絡,認為存在的慾望才是個性與身份形成的原動力,為自我解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是指人的現實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裡意識,例如焦慮、恐懼等低覺的,病態的心裡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是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 2 # 蕭硯歌

    開宗明義,“存在精神分析法”,是薩特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文學分析法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結合起來,應用於文學批評的理論方法。

    我將從“存在精神分析法”的產生、定義(原則、目的、出發點、方法),以及用這種方法如何應用於文學批評等三個方面回答問題。

    01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如何產生的

    在不直接從作品本身去尋求作品意義的文學批評方法中,有兩大重要的流派。

    一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文學批評,它主要揭示作家的個人生活對其作品產生的深刻影響,揭示人性的潛能及這種潛能與可見表象之間的抗爭。

    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文學批評,側重於從社會環境與個人關係的角度來論述作品存在的社會意義及其價值。

    這兩種批評方法,在薩特看來各有侷限。對於精神分析法,薩特指出:

    “唯有精神分析能使我們在成年時發現完整的人,即不僅發現人的現時的限制,同時還有歷史的重荷。”

    即是說,在薩特看來,精神分析實際上是一種具體地確定地位的方法,即確定一個人何以成為他自身的方法。

    因此,若想全面地瞭解一個作家,例如李白,要弄清他的性格為何如此,為什麼他寫詩的才能大於他做官的能力,為什麼他會寫出那麼多浪漫主義作品,而沒有寫與他同時代的杜甫那樣的現實主義作品,就必須藉助於精神分析。

    因為精神分析一方面是把我們引向客觀結構家庭的、社會的和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則把我們引向“對成年生活發生影響的不可忘懷的童年”,因為,“一切都在童年發生。”

    薩特對精神分析的批評,主要在於他認為這種方法本身缺乏原則,沒有理論基礎。

    而對於側重社會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薩特一方面聲稱它是“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其“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對歷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他又認為,現代馬克思主義者已經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一種僵死的教條。

    這種僵化,表現在當他們進行個體與社會的研究時缺乏一種中間媒介,因而其結果常常是以普遍代替特殊,以一般取代個別。

    換言之,他們是用一個直接以原理為依據的整套抽象思維來代替物件和歷史過程,這種研究,除了證明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應當是這樣發生的之外,再也提不出任何新的解釋。

    薩特認為,他在精神分析的“童年”和“家庭”的研究中為馬克思主義找到了這種中介因素。

    既然單純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都不足使我們完整地、全面地瞭解一個作家及其作品,因此薩特認為有必要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以期達到對作家和作品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瞭解和闡釋,存在精神分析法由此而產生。

    02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定義是什麼

    薩特在其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中,提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原則和理論依據。他對這一方法所下的定義是:

    “這是一種在嚴格客觀的形式下,旨在闡明每個個人用以自我造就為個人的主觀選擇、就是說個人用以向其自身顯示他所是的主觀選擇的方法。”

    要理解這個定義,需要簡單介紹一下他的存在主義哲學觀。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把個人的存在視為一個被拋問未來的個人選擇,一個有待人們以其自我選擇去實現,是一個不斷完成的歷史過程。

    他提出的人的存在先於本質,即人是透過他的行為、他的自我選擇來證明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薩特看來,對人的本質來說,存在與自我選擇之間沒有區別。人在其存在的過程中,總是透過不斷的選擇來實現他的個人選擇。

    可是,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在這樣的境況下做出了這樣一種選擇而不是另一種呢?

    薩特和弗洛依德一樣,認為一種選擇的行為並不僅僅侷限於它自身,它還涉及到更為深刻的結構,即認為:

    行為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反映了一種更深沉的慾望,弗洛依德力圖在“力比多”(即性力,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和“情結”(弗洛伊德認為情結是一種受意識壓抑而持續在無意識中活動的,以本能衝動為核心的慾望)中確定這種慾望,而薩特則試圖在人的“原始選擇”中去確定它。

    薩特說的“原始選擇”是指面對現實世界做出的,是它決定了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位置;原始選擇是先於邏輯的,它是人們在其生命遭受最初的打擊或受到最初的危機時為使其生命得以繼續去而做出的選擇。

    對於“原始選擇”,薩特強調指出:

    “主體以後的自由選擇歸根結底是與這個原始選擇分不開的,根據我本人的理解,所謂原始選擇,意指在童年時發生的對人的成年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事件,及圍繞這個事件的心理結晶。”

    綜上所述,存在精神分析法是一種旨在確定人的原始選擇,並解釋人的個人選擇的特殊方法。

    或者說,存在精神分析法主要解答以下兩個問題:

    “為什麼這個人形成了他那樣的個人選擇?”和“這個人怎樣實現了他的選擇?”

    基於此,薩特給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原則、目的、出發點和方法。

    原則

    這種分析法的原則是人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因此,人是在他的行為的最表面,最不重要的方面,表現他的整體性。

    換言之,沒有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動作不是這個人的洩露者。比如說,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就反對狹窄的“現實主義”,即那種僅僅複製事物外表的現實主義。

    圖為: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認為人物的內心活動,真正的我,應該體現在無限細微差別,具有暗示性的那些舉止、神態、眼光、語氣、腔調甚至於一個姿態的輪廓,轉瞬即逝的印象等等之中。

    目的

    這種精神分析法的目的是辨認,破識人的經驗行為,那就是充分揭示每一種行為中所包含的啟示意義,從理論上、概念上去確定它們。

    出發點

    它的出發點是經驗,它的據點是人對自己的人身的基本的和先本體論的理解。雖然大部分人實際上可能忽視包含在一個姿勢、一句話、一個手勢的跡象,而且會弄錯它們所表示的啟示意義,但每個人仍然有可能辨認出它們。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薩特斷言: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並且擁有必要的材料,每個人都能很好地瞭解其他的人。

    方法

    它的方法是比較法,因為實際上每一行為以自己的方式象徵著必須要揭示的那個基本選擇,而且同時還因為每一行為,把這種選擇掩蓋在它的一些偶然特徵和它的歷史巧合機遇中。

    所以,存在精神分析將透過這些行為的比較,顯示出這些行為在不同的方式上所表現的那個唯一的啟示意義。

    03 存在精神分析法如何應用於文學批評?

    薩特存在精神分析法在作用於文學批評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關於文學的作用、關於作家、關於作品中的人物、關於作品主題。

    關於文學的作用:

    對於社會:文學具有揭露和變革的作用,對社會來說就是介入。文學是一種更深刻意義上的對生活介入,是一種承擔整個世界的行為。

    對於個人:文學是個人慾望的象徵的滿足。

    關於作家:

    1、作家的寫作動機:

    任何人從事寫作都與其原始選擇有關。比如李白,他有大量的詩作是抒發自己在官場的不得志,於是乎,他在詩作中,用文字把想像中的現實表現出來,比如他在《將進酒》中寫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作家的世界觀與寫作技巧的關係:

    寫作技巧總是反映著作家的世界觀,因而文學批評的任務就在於在評價寫作技巧之前首先弄清作家的世界觀。

    3、作家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薩特在《論莫里亞克和自由》一文中,諷刺了莫里亞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態度,說他像上帝一樣可以看到人物的裡裡外外,既看到身體又看到靈魂深處,同時遍及整個宇宙,他接著說:

    “但是一部小說是一個人寫給一些人看的,在那個可以透過一切表面現象,一眼望到底的上帝看來,壓根兒沒有小說,沒有藝術,因為藝術的生命是在表象。上帝不是一個藝術家,莫里亞克先生也不是。”

    4、瞭解作家的方法:

    其一,藉助情感同化瞭解作家如何首先理解客觀現實世界,然後透過作品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

    其二,藉助精神分析瞭解作家幼年時代所受到的壓抑及這些壓抑所形成的心理結晶,以明確作家現時狀況的歷史沉積;

    其三,瞭解作家怎樣透過其作品彙總他的時代,反映時代的情緒及其客觀精神,以文學的介入承擔整個世界。

    關於作品中的人物

    按照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點,人的自我選擇就是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人的價值。這種選擇是自由的、無條件的。

    因此,作家必須按照作品中人物自由選擇的道路去塑造人物、描寫人物,不應該給人物事先安排什麼命中註定的生活道路和結局,也不應該左右人物的自由選擇。

    薩特本人在創作中是忠實這條原則的。《蒼蠅》一劇中的主人公俄瑞特經過為父親復仇,選擇和確定自己的命運,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同時也是透過選擇,透過實際行動成為英雄的。

    《骯髒的手》中的雨果自願受命去清洗賀德爾,但並未立即殺死他,後來闖見賀德爾與其妻子接吻而將他打死,以及後來寧願被黨處決而不悔改,所有這一切經過,都是雨果自由選擇的結果。

    薩特曾經引用批評家阿蘭說過的一句話,“性格就是誓言”,來論述性格也是堅持不懈地自由選擇,在行動中逐漸形成的,實際上,沒有一個先於行為而存在的心理特徵。

    藝術的生命在於表象。因此,過多過細的人物心理分析,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既然人的存在表現為一個整體,人的完整性體現在其細微的表現中,因此必須注重對人物細節的描寫。

    既然說人的完整性體現在細微的表現中,而每個部分的個別的表現所包含的意義總是超過自身特有的意義,那麼寫人物,一方面就要注意人物的細節描寫以及反映比細節自身更廣泛的啟示意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如何把人物的性格特徵有意識地漁過一些表面的瑣屑的動作顯露出來。

    在這一點上,他的《噁心》中,羅岡丹的冷漠態度、荒誕意識,都是在生活細節或表面上不關緊要的活動中烘托出來的,使讀者感覺到,這個人物從頭到腳、從外到內,對現實厭惡到直想嘔吐。

    同樣,薩特正是基於這一點,他在《“局外人”的解釋》一文中,特別稱讚加繆重視細節的描寫:

    “最小的事件,都有它的分量,沒有一件小事情對主人公的罪行和處死不起作用。”關於作品主題

    作品的主題即是作家的原始選擇。薩特認為在波德萊爾《惡之花》那裡,可以看到在詩的創作中:

    “一切暫時使用的形式,所有的日常態度彼此融合在一起。出現、消失、再現⋯⋯那隻不過是一個重大的原始主題的各種不同的色調。這個主題,我們認識它,我們無時無刻不看到它,那就是波德波爾為他自己所作出的原始選擇。”

    這說得再清楚也沒有了,作品的主題就是原始選擇。如此,作者與作品的內在關係在這裡得到了印證。

    當然,薩特並沒有說同一個作者的所有作品的主題都是作者的原始選擇,但人們會從這裡得到啟發:是不是一個作家在他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中,以不同的題材表現同一個主題呢?

    例如雨果16歲那年,路過巴黎法院廣場,看到一個女盜竊犯受烙刑的慘狀後,下決心要永遠和當時的法律的惡劣行為作鬥爭,這一主題表現就在他的《巴黎聖母院》與《悲慘世界》中。

    所以,主題常常是反映作家小時候的一件對他心靈有深遠影響的事件, 即使不是薩特所說的所謂原始選擇, 至少是終身難忘的遭遇。

    事實上,薩特的存在精神分析法文學批評,既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從總體上把握個人存在的方法,也給予了很多啟示:

    文學批評不應忽視作品分析,但作家的生活經歷與作品的產生又有關係密切。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作品,必須全面地瞭解作家本人。

    回答完畢。

  • 3 # 時代藝術臻藏

    薩特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哲學大師,也是上世紀西方哲學家中最具有個人魅力的大師之一。薩特也曾經影響了一代華人的思維,被人們譽為“2O世紀人類的良心”。

    薩特的存在主義大致有三點:(1)“存在先於本質”。(2)“自由選擇”。上帝死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3)“世界是荒誕的。

    薩特將弗洛伊德主義的精神分析法稱為經驗的精神分析法,薩特透過批判弗洛伊德的還原論,提出人的實在的獨特性、行為的偶然性,個人命運的選擇性、自由的普遍性。

    薩特將自己的精神分析法稱為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提出了“存在(主義)的精神分析法”,嘗試將精神分析學融入自己的存在主義體系中。薩特的存在的精神分析,首先是重塑人類形象,人是超越性的人,他被判定為自由的,他有選擇的權利,又有承擔後果的義務,這是人類的勇氣,是提升人類形象的人學觀,人是超越性的人。

    薩特大部分理論已經得到應用,薩特的存在的精神分析法與健康心理學和成功學的很多觀點有共鳴。它適用於渴望自我實現的人群。最主要的運用就體現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理論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飾生鏽了,怎麼才能讓它變的像以前一樣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