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師爺說
-
2 # 何飛
說到底是對人性的挖掘與套路的設計。
首先,雙十一是全民狂歡日,也就是這個人需要什麼,在這一天,他要實現什麼,在價格方面,他需要的是平時買不到的價格,在購物慾望方面,半年之久的購物慾望,需要在這一天爆發出來;在貪得無厭方面,拿的價Grand SantaFe低越好,拿著東西越多越好。
其次是套路的設計,雙十一天貓平臺400減50是一種套路,跨店滿減也是一種套路,雙十一之前的預售也是一種套路,目的就是讓賣家賣更多,買家買更多,最終讓平臺銷售額破2500億。
作為商家,你要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實惠,買的東西夠多,那麼,不僅僅是你的優惠券要足夠給力,重要的是促銷活動形式要足夠的豐富,特別是互動性強的活動,深度參與的活動,粉絲裂變的活動,平臺需要的是你能站外幫她去引流,比如短影片網紅達人直播等等。
底部商家陪著玩,腰部商家會玩的賺錢,不會玩的賺賺人氣與流量,頭部商家一天賺的錢超過一年的平銷利潤總額。
-
3 # 櫻桃番茄GO
購買心理學中有二元法則,這一法則包括一個“聽起來不錯”的原因及一個真正的原因。在網際網路行業,聽起來不錯的原因通常包括感性的認知,譬如廣告Banner漂亮、文案舒心等等;但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才會讓使用者對購買的想法,實現最終的決定。那麼,我們如果能透過“聽起來不錯”的原因著手,讓使用者對你產品好感,從而提購買的慾望加分就是好的方式和方法。
學會放小廣告
聰明的放廣告牌的方法就是要儘量打斷購物者的視線,擋住他們的目光。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可以透過效果廣告促進消費者行動或消費,讓效果廣告吸引使用者的注意,然後誘發使用者的興趣,再刺激慾望,最終促成購買。我們要確保每個銷售資訊都恰到好處,每個模組的擺放都能讓顧客更佳舒服更願意瀏覽。讓使用者能透過你的小廣告去到他們想去的每一個角落。有些資訊或者廣告,告訴使用者太晚的話,他們就來不及採取行動了,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在使用者每日首次使用時,彈出小廣告。
目前在產品中最能引起使用者購買慾望,且不太影響使用者體驗的方式,就是放置效果廣告,即Banner。出現的位置通常是頂部或者底部,展現直觀資訊並能快速的吸引使用者注意力。Banner會對使用者瀏覽的內容造成一定的遮擋,打斷使用者的視線,讓使用者走到你需要引導的地方去。:
學會打磨文案
好的文案就是能夠將最多的商品在最多使用者面前展示最長時間的文案。優秀的文案能讓你身不由己第被展示的圖片吸引到店裡(購買詳情頁),KANO模型裡提到過,必備因素——最佳化此需求使用者滿意度不變,不最佳化則滿意度大幅下降;產品本身與文案都是一個使用者購買前參考的基本元素,我們在設計購買點的時候,除了比拼“讓人尖叫的產品”外,比比“讓人尖叫的文案”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電商類的產品中,譬如“促銷”、“免費”、“打折”等字眼都是最能挑起使用者貪圖小便宜的心理。惟利是圖,一心想著和使用者的“利益契合點,利用使用者自私的心理,讓他們購買。
當你的產品有明確的競爭點,或者說核心的差異點時,產品包裝的文案透過感官化、體驗式描寫,來賦予商品情懷,最大化最直接的讓使用者知道你的核心優勢,把自己的產品定位對使用者反覆洗腦,也是喚醒使用者記憶點,增加購買紀律的方法之一,如下圖“網易嚴選”App,就是以高質量,高性價比為核心,用大家熟知的廠商名作為產品最強的背書,其產品包裝的文案精簡有力,讓你一目瞭然,並直接產生信任感。
學會相關推薦
想要多賺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賣更多的東西給現有的顧客群,互相交織在一起變成一張網,而產生推薦的資訊也是由使用者主動的訪問而產生的,把與使用者看過的物品或者購買過的物品最相似的物品推薦給該使用者。KANO模型:魅力因素一條中曾描述:提供使用者想不到的需求會很大的提升使用者滿意度,不提供則滿意度不變;
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可以透過使用者評分、鄰近搜尋,收叢集體使用者的偏好資訊,自動化預測個體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其中Amazon的相關推薦最的就很好,其中“別人購買 / 瀏覽的商品”模組,就是一個典型的基於專案的協同過濾推薦的應用,使用者能更快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物品。透過推薦系統展現給使用者的內容,都是使用者感興趣的,而且每個使用者看到的都不一樣。相關推薦可以降低使用門檻,可以幫助商品快速轉化,更能夠拉動內容之間的關聯。
在你使購物經歷變得儘可能的舒適、輕鬆和方便之前,你無法知道購物者到底要買多少東西。儘可能的使用合理的互動體驗,挖掘使用者購買的痛點,快速讓使用者完成購買的目的。關注內容的包裝、比較和分析,以使商店和產品更加適應購物者的需要。
回覆列表
10月即將接近尾聲,馬上進入11月。
事實上並不容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產品的銷售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從最開始的傳統營銷方式,到現在的社交電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時代在發生變化,但是消費者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本質卻沒有變,就是“價值”。
很多人在購買產品的時候,感覺自己撿了一個大便宜,但是回去用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後悔了。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買的時候,覺得這個產品對自己是有用的,能夠幫助解決一些問題,感知到了產品的價值,所以才會產生購買行為。
下面我從2個方面告訴大家,如何讓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
01 找到吸引使用者購買的核心賣點
要想找到使用者購買的核心賣點,一定不是賣家自己隨便拍腦門就可以想出來的,而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找到使用者的需求痛點,從而確定產品的核心賣點。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3個方法,幫助你找到吸引使用者的賣點。
方法一: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關聯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看使用者與產品之間會有哪些關係,比如,使用者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產品,怎麼使用產品,產品可以幫助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梳理出產品有哪些賣點,進而有針對性的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方法二:發現使用者深層次的需求
使用者購買產品,不僅是為了解決在某個場景下的問題,要更加深層次的思考,找到使用者某個更加深層次的痛點,最好是使用者沒有想到的,這樣會給使用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方法三:激發使用者的心理慾望
人都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人的消費慾望也是如此。
比如,某件產品是明星同款,就會引發很多人購買;再比如,某款產品銷售額達到多少萬件,獲得了大眾的喜歡;等等很多的方式,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激發了使用者的購買慾望。
人性的弱點有很多,比如:貪婪、自私、懶惰等等,都是很好用的營銷方式。
除了找到使用者的賣點,讓使用者產生購買行為之外,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增加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提升使用者的購買率,促進使用者購買。
02 提升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
主要可以透過這4個方法,提升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
方法一:最佳化產品形象包裝
有時候消費者買東西,看中的並不是產品的質量、功能有多好,而是看中產品的外觀包裝。
比如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送長輩朋友禮品的時候,消費者在乎的並不是產品的功能和實用性,更加看中的是產品的外觀包裝,是否能夠凸顯自己的氣質,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大方。
所以,第一個方法就是最佳化產品的形象,提升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
方法二:增加使用者感知的產品價值
有些產品雖然功能強大,產品很有價值,卻沒有表現出來,所以使用者沒有辦法感知到產品具體有什麼樣的價值,不知道產品能夠幫助解決什麼問題,使用者自然不會購買。
但是如果將產品的價值體現出來,讓使用者看到產品的價值,自然能夠吸引使用者購買。
方法三:降低使用者決策成本
很多商家認為,店內的產品越多越好,但事實並不是,當同類產品變多了,可供使用者選擇的內容也就變多了,使用者需要在眾多產品中選出一個,這時候就增加了使用者的決策成本,提升了使用者的決策難度。
所以,產品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同類產品,有時候產品太多,只會讓消費者猶豫不決,不知道選擇哪一款,最後直接放棄。
降低使用者的決策成本,讓使用者感知產品的價值,促進使用者購買。
方法四:降低使用者的行動成本
消費者購物買東西,是有行動成本的,假設消費者要買一袋鹽,有兩家超市 ,一家大超市裡面的貨物比較全,但是需要自己進去找,另外一家是小超市,去小超市購買售貨員會直接將自己的產品拿給你,省去了你找的時間。
相比較一下,大超市消費者付出的行動成本要高於小超市,所以,多數消費者直接會在小超市購買,因為行動成本比較低。
所以,應該儘量減少使用者的行動成本,主要體現在服務方面,讓使用者感知到服務的價值,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
這4個方法主要是在產品和服務兩個方面,增加使用者的對產品價值的感知,提升使用者的購買率。
總結
一、找到吸引使用者購買的核心賣點
方法一: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關聯
方法二:發現使用者深層次的需求
方法三:激發使用者的心理慾望
二、提升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
方法一:最佳化產品形象包裝-
方法二:增加使用者感知的產品價值
方法三:降低使用者決策成本
方法四:降低使用者的行動成本
透過以上這兩個方面,可以幫助你提升產品的銷量。首先是有針對性的找打使用者的痛點,吸引使用者購買,接著,透過提升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提高使用者的購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