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音樂

    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說起硯臺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國的“四大名硯”作為收藏的重點物件。這四大名硯分別是:唐代時出產於廣東肇慶的端硯,晚唐時出產自安徽婺源的歙硯,東晉時產自山西絳州的澄泥硯,宋代時出產於甘肅臨潭的洮河硯。由於產於當時的“四大名硯”存世稀少,硯臺的材質、款式各不相同,現在我們把產於清代的“四大名硯”的價格羅列其下,好給投資人在投資收藏時有一個大致的參考:象這塊邊刻山水平板端硯現價1萬元;這塊長方淌池歙硯現價為2500元;這塊邊刻雙龍抱珠澄泥硯現價也為4000元。除四大名硯外,來自松花江的玉石硯、山東淄博的紅絲硯等,也是收藏投資人追捧的物件。

  • 2 # 愚言7

    你是四川人嗎?陰遂良又是誰?你可考證一下。硯石可能是1923年軍閥混戰過程中一個叫陰遂良的軍官隨軍向東攻打石柱行軍或駐軍時買當地特產硯送給親友的。石質應非名材,形制略似抄手,工藝尚可。受贈者應非殷實之家且年紀不大,加上長期生活顛沛轉徒,否則斷不致品相破損較重。我能猜到的只有這些

  • 3 # xin243274429

    我看這硯是廣州黃埔軍校學生軍東征惠卅陳炯明時,駐軍一個地名叫石柱的時候置辦的,此款字,應該是原作。背後那二句格言,是否後刻則要實物揣摩。現該硯在四川浮出,估計是該硯擁有者是四川籍人(現在或民國時期皆有可能),當然值得珍惜與收藏啦,它可反映出一段歷史。

  • 4 # 半部論語70563615

    一方舊硯,題“半部堂”,無其他名款年號,經查詢,其應為“趙姓”文人所有。另得一些知識:堂號,用在祠堂或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每個姓氏的堂號,都有一段軼聞和故事。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以先人的軼聞和典故稱作堂號,用來激勵後代。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緊張場所。每個祠堂大都有本身的堂號,做宗族的標誌。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有姓氏特徵,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無姓氏特徵,如“世德堂”、“崇本堂”等。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如“半部論語治天下”),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無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心著較高出現率。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定,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肯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同姓中的不同支派,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定,就可縮小範圍,也可尋得某姓氏發源!

  • 5 # 黃有培

    這方硯臺,是你祖傳的嗎?

    我想肯定不是,從硯臺上面的字“墨香"來看,應該是今人所刻。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兩句詩中的“岸,還”字都是簡體。不可能是清光緒年的人所寫。

  • 6 # 秋色正傑

    東征石柱的典故,源於周公旦帶兵東征時,在如今的寶雞山中遇到石柱阻擋,進兵受阻,就命令士兵用斧頭砍翻石柱,使大兵得以透過。你的這方硯臺,可能是源於這個傳說,把這個地方得到的硯臺進行命名。

    這方硯臺從包漿,老舊程度,磨損痕跡,到書寫風格,古樸典雅度,都說明是民國時期的東西無疑。硯以靜而壽,詩乃心之聲。那個詩字叫減筆字,是那個時期流行的寫法。

    硯臺應該是洮河硯範疇,是古代名硯臺之一。

    好好收藏,非常有收藏價值。

  • 7 # 濃淡任由冰雪中

    我認為,你家這硯臺,應是今人所為,無論從包槳,氣息,或字都是現代人的氣息。當然,刻書的人應該是書法高手,但太明顯的新硯臺了。

    圖下三,清代,廣東肇慶端硯,看看氣息,包漿,非常的自然古樸而沉穩,一看便知其年月的印跡。

    收藏不是人人可做,一要有財力,閒時,學識,資料,廣交而熱愛,才可入道,否則,必受損失。

    我收藏的端硯

  • 8 # 李華松書法刻石

    伴我詩人時在民國十二年,東征石砫置硯以贈,體會先生雅玩陰遂良得此。口良。

    硯以靜而壽,詩乃心之聲。

  • 9 # 孤竹老魚

    這件硯臺應該是靠譜的。

    品相就不太好了,年代也不是很久遠。

    石質看不出來。我也很佩服回答的各位高手,這樣的照片也能看出是什麼石料來。但是硯臺的價值,最重要的就在於石頭。如果想弄清楚,最好還是清洗一下再說。

    形制是仿瓦硯。古人得到過去宮殿的瓦片,改制成硯臺,比如大名鼎鼎的銅雀臺瓦硯。可以查詢一下《西清硯譜》中的相關資料。這件硯臺就是仿製的這個硯式。

  • 10 # 牛角尖一一一張勝利

    公元一九二四年民國的東西。

    看不見何人所持,但那幾筆隸書見功底。

    但不知是什麼材質。有無眼。研墨效果如何?

  • 11 # 二爺侃藏品

    前言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看到此硯臺我就想起學生時代上書法課時經常要帶一方硯臺,這是中國古老的書寫工具之一,昔日文人墨客透過它不知寫過多少流傳千古的佳句與作品,但從目前收藏市場來看,硯臺卻被劃入了雜項範圍,或許其熱度根本比不上現在流行好,變現相對快的其它藏品,但對於其出處與收藏價值兩個角度出發,我想發表一下如下意見

    硯臺的發展有個漫長的過程,目前留存多的大多是清末民初居多

    任何藏品有含有歷史發展軌跡,硯臺也是如此,根據歷史記載:

    早期的硯臺起源於漢代,形態並沒又這麼複雜,就一塊圓形的石塊,上面能夠磨墨後即可蘸著書寫文字,後期形狀才漸漸趨於複雜,上面產生了各種精美紋飾;魏晉南北朝時代雖然戰爭頻繁,但隨著紙的廣泛運用,硯臺使用的頻繁度更高,於是就產生了瓷硯,由於瓷材料本身損壞度大,儲存至今的少之又少;隋唐時代由於科舉興盛,硯臺的形質更加豐富。明清兩代吸取了前朝各階段硯臺的精華,所出現的硯臺厚重度高,此風格一直延續至民國階段。

    而你手中的硯臺就屬於民國時期硯臺,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石質硯臺材質豐富,你手中的硯臺價值的高低也有材質來決定

    國內產硯臺的原料產地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橙泥硯洮硯 等、 這些地方所產的石頭是製作硯臺的好材料,對原石的紋路與質地的基本知識要有初步瞭解,老硯臺的研究表面看似冷僻,但涉及到歷史、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等各方面的知識,每個朝代的硯臺風格與形質風格也不盡相同。由於無法上手看,圖中的硯臺是什麼石質就無法下定論,另外該硯臺的邊緣有點破損,這難免對價值會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請注意:現在很多地方也出現了仿舊硯臺,而且部分還是就地取材,按照古硯的形狀、雕刻與銘文如法炮製,有的仿品真假難辨。

  • 12 # 秦漢風骨

    硯臺已經破損了,有小殘。不是新貨,是到代的民國初期的瓦型硯臺,具體硯臺材質圖看不出來是那種硯材料,但是銘文說明石質也不錯的。已經屬於舊貨類了,沒有多大儲存價值。留著也許對上輩人是個紀念吧?

  • 13 # 旺唐軒

    該硯不顯老,石質是不知名的地方石,字應為現代新刻,故收藏價值不高。

    收藏硯臺首講石質,再看器形,如有名家題留銘文價更高。

  • 14 # 君子好逑

    我在趙州橋景點買過一塊硯臺,上了大當。

    你這硯臺要是傳下來的,應該有點價值,若是在景點買的,那就有可能是上當了。

    有一年夏天,公司來了一位客戶,經理讓我開車拉著他們倆一起去柏林禪寺和趙州橋玩兒。到了趙州橋,也就是一座石橋,沒啥看頭,我們照了幾張相,圍著河邊轉悠了一圈,周圍很多賣古玩禮品的小店,我們就進去了一家,隨便看看。店裡有很多發黃的線裝舊書舊字帖,瀏覽了一通,也沒什麼可買的。快要出門時,我忽然看見一方古硯,形狀很奇怪,是一本書開啟的形狀,顏色灰白,我拿起來看時,覺得特別沉,上面的花紋也很精美,我隨口問了一句老闆多少錢。老闆說120元。我覺得這硯臺不錯,還想著有可能是村子裡讀書人流傳下來的古硯,就問老闆能不能便宜點,老闆說給你便宜20,少了不賣。我當時腦子一抽,就買了。經理和客戶當時都勸我別買,當著老闆,又不好意思明說,眼看著我扔下100元成交了。

    等我們拿著硯臺出來,接著轉悠的時候,我忽然發現另外有一家店裡,有一模一樣的硯臺,我瞬間知道上當了。

    這個硯臺應該是石膏做的,但是裡面不知道加了什麼填充物,分量極沉。看來人家都是批次生產的,專門就是騙遊客錢的。

    你說100元錢我能買多少肉吃,它不香嗎?

  • 15 # 龍凢123

    此硯為一位叫陰遂良的人在民國十二年東征石柱時購置贈給一位叫龍會先生的朋友。硯文:伴我詩人。時在民國十二年東征石柱,置硯以贈體會先生雅玩。陰遂良寫此。印:遂良。背詩文:硯以靜而壽,詩乃心之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王冕一首詩叫什麼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