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看雲起看紅樓

    要清楚一點,統治階級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 “文字獄”,這些歷史事件都是為了鉗制思想,加強封建統治者中央集權制度而採取的強硬手段。

    秦始皇“焚書坑儒”

    秦始皇“掃六合”,兼併關東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帝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戰亂不絕,卻是思想文化飛速發展的春天。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持各種不同主張的思想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家流派著述講學,互相論戰,一時間爭奇鬥豔。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種思想紛雜的局面已經不能有助於統治了。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採用了極其慘烈的手段——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史記》的這段記載講明瞭“焚書”焚的何書,為何而焚。

    秦國以外的各國的史料,只有官府任命的博士官可以保留一部分,其他的一律燒掉。主要包括詩、書、百家語。

    “詩”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讚頌歷代賢王,秦始皇不願百姓懷念舊國。

    “書”是《尚書》,《尚書》記載了不少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統一六國,要用自己的統治理念治國。

    “百家語”即是諸子百家之書。秦始皇以法家治世,其他流派的著作一概不留。

    “焚書”就是因為秦始皇怕有人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即“以古非今”。

    那麼,“坑儒”所坑何人?為何而坑?

    實際上,“坑儒”所坑非人們認為的儒生,而是方士。

    方士認為秦始皇不能修成長生不老之身,長生也不是吃丹藥就能達到的。方士接近秦始皇,目的是要傳《道經》於天下。秦始皇覺得自己被方士們耍弄了,於是,先焚道經,後坑方士。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又進行了統一思想的運動,即焚書坑儒,開啟了封建時期“愚民統治”的先河。這是國家大一統的要求,卻是文明發展的災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紛呈,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戰國後期,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

    漢朝建立以後,在文景之治期間,統治者一直以“黃老”理念治國,但這種清淨無為的思想和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相悖。儒家學說的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正好符合統治者的要求。

    為了統一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主張,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排斥、抑制其他學說,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

    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兩千餘年。直到1919年,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結束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明朝“八股取士”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健全於唐朝。科舉制度取代門閥士族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使平民有了晉級上流社會的機會,是封建帝王宣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最初的科舉,設立的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明經科主要測試儒家經典。

    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後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出身,具有極強的小農意識。他建立明朝政權後,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變成了“八股取士”。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行,這種文章被稱為“八股文”。

    作“八股文”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嚴重禁錮思想。而考生為了應試,死背經書,脫離現實,無法培養實際能力。這就限制了科技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社會的歷史進步產生了不良影響。

    廖燕《明太祖論》寫:故吾以為明太祖制義取士,與秦焚書無異。

    清朝文字獄

    在明朝時已經興起“文字獄”。滿人入關,為異族統治。清朝皇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壓制漢人反抗,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捕風捉影,在“文字獄”上更變本加厲。

    文字獄層出不窮,文人常常因為一個字就惹來滅族之禍。有人作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認為諷刺滿人為野蠻民族,作者被處以極刑。

    康熙時期的《明史》案牽涉甚廣。

    莊廷瓏,浙江湖州人,買了同鄉朱國禎的手稿,編撰了《明史》一書。書中有非議清廷之語,被小人吳之榮告發,掀起大獄。莊廷瓏死了就開棺戮屍,弟弟莊廷鉞活著就被誅殺。禮部侍郎李令哲因為為該書作序,不僅本人被砍頭,還株連了四個兒子。凡校書、刻書、賣書以及書中牽連人名者一律喪命。《明史》案冤死者七十餘人,死者妻子大都發配邊疆。

    清朝詩人龔自珍詩云: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

    清代文字獄貫穿整個清代250年左右,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文人只敢專研四書五經,不敢表露獨立思想,遣詞造句小心翼翼,怕觸犯忌諱,思想界陷入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一個女人是不是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