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出處
大部分人熟知這句話源自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其實原出處應該是下面幾首詞。
這應該是原始出處:《虞美人》黃昏有約君知否,
對月頻呼酒.
纖纖簾卷海棠紅,
舊夢難尋隻影臥花叢.
清風作伴香塵路,
空把佳期誤.
青春雖美不多時,
多少紅顏垂淚病相思.
這些是有關的:
臥聽疏雨梧桐,雨餘淡月朦朧.晏幾道《清平樂》
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張先《訴衷情》
殘月朦朧,小宴闌珊 柳永《宣清》
暮雨不來春又去,花滿地,月朦朧 賀鑄《江城子》
二、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原文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棗就是所謂軟金鉤麼?“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清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淨,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鈴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豔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揹著月光,向著簾裡。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麼?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麼?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棗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三、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賞析
全文僅七百字,三大段,可謂惜墨如金,脈絡清晰明快,讓人有臨畫親賞之快感。
第一段交待了畫幅 大小,作者其人,分別濃墨重彩地描述了畫中綠色的簾子,一輪圓月 和月光之純淨與柔軟平和,還有錯落有致、紅豔欲流的海棠,以及兩隻八哥的動態。細細品賞,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多麼生動而細膩的畫面,色調五彩繽紛,不但有簾的綠,鉤彎雙穗的石青色,還有月的朗,花的紅,蕊的黃以及鳥的黑,這一切在朦朧的月色中如夢如幻,寧靜而又生機勃勃,所有的美都在這夜色中時隱時現,讓人浮想聯翩而不能自禁。
最絕的是對兩隻八哥的描寫,一高一低,揹著月光,向著簾裡,那高些的小眼兒似乎要閉上了,卻又有點兒不捨,那低些的睡著,卻別過臉對著另一隻,頸還是縮著的。這些點墨成金的字句,讓人看到了鳥的動態美、情態美,可謂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過目難忘,也為下文的抒發埋下了藝術的伏筆。
第二段完全是作者情感的昇華,接二連三的問句,使畫的藝術品位有了直接的表露,也是對畫家構圖主題的挖掘與猜測。圓月朦朧,月光如水,海棠花開著,枝葉扶疏,四周是靜而又靜的夜色,一對雙棲的鳥夫妻卻在各做各的夢。這一段的文字,是全文的精華,催生了讀者豐富的聯想。那隻眼兒半睜半閉的八哥,看似即將睡去,卻不想入夢,當然是簾兒的阻隔,使它們無法回到簾內的籠裡。那末捲簾人為何不把簾兒捲起呢?是夜出未歸,還是醉臥未醒?是有意讓鳥兒賞月,還是忘之腦後?其實,看到這裡,我也頗費思量,最後在朱自清說給馬孟容的話中才知道,原來屋裡還有“一個玉人”。怪不得文中有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的喲!朦朧的 豈 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的調侃與戲謔了。
第三段,則是朱自清對這幅畫讚美之情的再次表達,也是對撰寫此文的動因的表白。
文中所說的“以志這一段因緣”,源於與孟馬容的一段交往。
1923年春,朱自清迫於生計,舉家來到浙江省第十中學任教。遍找住處卻無著落,最後終於在王宅住了下來。(2006年11月下旬,他的這一舊居遷建落成,其兒朱潤生一身紅裝榮耀出席)。
馬孟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大師,也是朱自清在溫州十中的同事與摯友。在溫州任教一年,因時局動盪,朱自清只得離校赴寧波任教。臨走前,朱自清請馬孟容贈畫。幾天後,朱來到馬家,正見馬孟容揮毫作畫,馬孟容之弟馬公愚笑著對朱說,其兄之作正是贈畫,朱大喜,攜畫回家反覆端詳。
又過數日,朱自清帶著寫好的“月朦朧 鳥朦朧 簾卷海棠紅”來到馬家,並說出了畫中的意韻,馬孟君聽罷笑而點頭。馬孟君欣賞了朱自清的文章,不禁為他的文筆深深折服,便免了題詩之請,成了一段“以文換畫”的佳話。
這篇文章題目的出處,當是馬的畫題,似是從“暮雨不來春又去,花滿地,月朦朧”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詩中套用而來,然整個標題打了引號,不免又想起南唐詩人李王景的名作:“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紫薇朱槿初殘,斜陽卻照欄杆。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我想,這幅畫作的題目應該是引用此詩的最後一句了吧,若不是---那也只好由他了。
一、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出處
大部分人熟知這句話源自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其實原出處應該是下面幾首詞。
這應該是原始出處:《虞美人》黃昏有約君知否,
對月頻呼酒.
纖纖簾卷海棠紅,
舊夢難尋隻影臥花叢.
清風作伴香塵路,
空把佳期誤.
青春雖美不多時,
多少紅顏垂淚病相思.
這些是有關的:
臥聽疏雨梧桐,雨餘淡月朦朧.晏幾道《清平樂》
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張先《訴衷情》
殘月朦朧,小宴闌珊 柳永《宣清》
暮雨不來春又去,花滿地,月朦朧 賀鑄《江城子》
二、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原文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棗就是所謂軟金鉤麼?“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清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淨,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鈴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豔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揹著月光,向著簾裡。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麼?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麼?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棗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三、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賞析
全文僅七百字,三大段,可謂惜墨如金,脈絡清晰明快,讓人有臨畫親賞之快感。
第一段交待了畫幅 大小,作者其人,分別濃墨重彩地描述了畫中綠色的簾子,一輪圓月 和月光之純淨與柔軟平和,還有錯落有致、紅豔欲流的海棠,以及兩隻八哥的動態。細細品賞,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多麼生動而細膩的畫面,色調五彩繽紛,不但有簾的綠,鉤彎雙穗的石青色,還有月的朗,花的紅,蕊的黃以及鳥的黑,這一切在朦朧的月色中如夢如幻,寧靜而又生機勃勃,所有的美都在這夜色中時隱時現,讓人浮想聯翩而不能自禁。
最絕的是對兩隻八哥的描寫,一高一低,揹著月光,向著簾裡,那高些的小眼兒似乎要閉上了,卻又有點兒不捨,那低些的睡著,卻別過臉對著另一隻,頸還是縮著的。這些點墨成金的字句,讓人看到了鳥的動態美、情態美,可謂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過目難忘,也為下文的抒發埋下了藝術的伏筆。
第二段完全是作者情感的昇華,接二連三的問句,使畫的藝術品位有了直接的表露,也是對畫家構圖主題的挖掘與猜測。圓月朦朧,月光如水,海棠花開著,枝葉扶疏,四周是靜而又靜的夜色,一對雙棲的鳥夫妻卻在各做各的夢。這一段的文字,是全文的精華,催生了讀者豐富的聯想。那隻眼兒半睜半閉的八哥,看似即將睡去,卻不想入夢,當然是簾兒的阻隔,使它們無法回到簾內的籠裡。那末捲簾人為何不把簾兒捲起呢?是夜出未歸,還是醉臥未醒?是有意讓鳥兒賞月,還是忘之腦後?其實,看到這裡,我也頗費思量,最後在朱自清說給馬孟容的話中才知道,原來屋裡還有“一個玉人”。怪不得文中有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的喲!朦朧的 豈 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的調侃與戲謔了。
第三段,則是朱自清對這幅畫讚美之情的再次表達,也是對撰寫此文的動因的表白。
文中所說的“以志這一段因緣”,源於與孟馬容的一段交往。
1923年春,朱自清迫於生計,舉家來到浙江省第十中學任教。遍找住處卻無著落,最後終於在王宅住了下來。(2006年11月下旬,他的這一舊居遷建落成,其兒朱潤生一身紅裝榮耀出席)。
馬孟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大師,也是朱自清在溫州十中的同事與摯友。在溫州任教一年,因時局動盪,朱自清只得離校赴寧波任教。臨走前,朱自清請馬孟容贈畫。幾天後,朱來到馬家,正見馬孟容揮毫作畫,馬孟容之弟馬公愚笑著對朱說,其兄之作正是贈畫,朱大喜,攜畫回家反覆端詳。
又過數日,朱自清帶著寫好的“月朦朧 鳥朦朧 簾卷海棠紅”來到馬家,並說出了畫中的意韻,馬孟君聽罷笑而點頭。馬孟君欣賞了朱自清的文章,不禁為他的文筆深深折服,便免了題詩之請,成了一段“以文換畫”的佳話。
這篇文章題目的出處,當是馬的畫題,似是從“暮雨不來春又去,花滿地,月朦朧”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詩中套用而來,然整個標題打了引號,不免又想起南唐詩人李王景的名作:“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紫薇朱槿初殘,斜陽卻照欄杆。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我想,這幅畫作的題目應該是引用此詩的最後一句了吧,若不是---那也只好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