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薄荷糖的愜意

    宋 陸游<<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 2 # 使用者7828327405237

    詩仙李白起伏跌宕的一生,與他偉大的詩作一樣堪稱傳奇。沉浮不定的人生境遇,自然會帶給他強烈的情感衝擊,於是情動於中而形於筆,一篇篇反映其內心起伏的詩作便應運而生。

    縱覽李白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自然有代表其心情變化的詩作問世。接下來,我們以太白遭遇重要人生經歷的時間軸為基準,一起回顧他跌宕而傳奇的一生。

    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公元725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已長大成人,且飽讀詩書,由此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第一階段的遊歷生活。這期間他擬遍訪社會名流、結交天下顯貴,以期望獲得舉薦以實現自己弼政治國的遠大抱負。首次離鄉遠遊,年輕的李白自然是意氣風發與眷戀故土的情緒兩相併存。此間的兩首詩頗能代表他當時的複雜心情。一首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由此詩我們可以知曉他一路乘舟而下的路線: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而青年李白的豪邁之情也酣暢淋漓,洋溢其中。此間他還作了另一首詩《渡荊門送別》表達了對故鄉的不捨與眷戀: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此詩不僅描寫了行船途中沿線風景的變化,也把他不捨故土、眷戀家鄉的情緒一覽無遺地表達了出來——原來瀟灑曠逸的李白並非不識人間煙火呀!

    二、初進長安,應召入宮。公元742年,李白經衛尉張卿引薦,結識了唐玄宗最寵愛的妹妹玉真公主,同一時期,他還結交了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賀知章。玉真公主與賀知章均對才華橫溢、詩歌瑰麗的李白讚不絕口。後經他們引薦,李白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當朝皇帝唐玄宗的賞識,得以應召入宮。眼看自己報效朝廷的宏願就要成為現實,李白自然欣喜若狂,他立刻回到南陵,與兒女告別,《南陵別兒童入京》頗能代表他當時的心境: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作把他躊躇滿志、神采飛揚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賜金放還,重歸遊歷。然而生性浪漫想要施展抱負的李白,遠沒有想到官場生活的複雜與政治鬥爭的殘酷。親歷廟堂生活後他才發現,龐大的帝國在繁榮昌隆的表象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彼時宦官禍政外戚當權,帝國大廈已作頹勢,而自負的玄宗卻沉醉於楊貴妃的溫柔富貴鄉里終日怠於朝政。放浪形骸的李白由於不羈的性情更遭人誹謗。這一切都讓性情率真的李白深感不滿與壓抑,此時他已生隱退之心,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白心跡: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林壑憶遊眺。 或時清風來,閒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詩中他表達了對黑暗官場生活的厭倦,自己與官場汙流格格不入的尷尬,和對往日逍遙自在的遊歷時光的迴歸之心。

    然而未等李白主動請辭,已然受到玄宗冷落的他卻又遭遇了“賜金放還”的窘況。這讓生性狂傲自視甚高的李白情何以堪?此時的他自然鬱悶至極。當友人為他設宴餞行時,一首光耀詩壇的《行路難》,把他憂憤苦悶深感仕途危艱,到彷徨茫然卻不甘沉淪,最終卻依然樂觀遠望堅信理想的跌宕起伏的心裡變化過程,氣勢如虹地表達了出來: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是李白!他的昂揚積極的內心世界直給人不可抑制的正能量!

    四、追隨李璘,定罪謀反。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避戰亂,李白隱居廬山,此時的他心中仍舊留存著“是隱退還是濟世”的矛盾思想。屆時李白遊歷九江時,恰逢永王李璘出師東巡。同樣傾慕李白才華的永王力邀李白入幕,懷才不遇的李白原以為自己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卻不料又被捲入了皇權爭奪的漩渦。原來李璘此時以禁難為由招兵買馬,實為擴大地盤趁亂謀奪帝位。隨著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謀反意圖明顯的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累,被定罪附逆。本應接受“腰斬”的死刑,幸得平亂功臣郭子儀全力勸說,肅宗李亨方免去了李白的死罪。後來他被流放夜郎。夜郎是唐時邊地,唐代張籍這樣描述夜郎:“江南惡谿路,山繞夜郎城。柳葉瘴雲溼,桂叢蠻鳥聲”,意為夜郎乃瘴疫之地,路途艱險,此行一去,九死一生。此時心灰意冷的李白自感此去斷無善果。絕望之餘,少有牽掛的他,竟然想到要給豫章的妻子寫封家書——《南流夜郎寄內》“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急切渴盼妻子迴音的他,此刻大概已無奈地作出了“一去不復返”的決定了,可嘆!

    五、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號稱“謫仙人”的李白不愧是“吉人有天相”!公元759年,當被流放夜郎的他行至四川巫山一帶時,恰值關中遭遇經年難遇的大旱。為減輕百姓負擔,朝廷宣佈大赦天下,赦令規定“死刑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罪罰”,就這樣,已做好赴死準備的李白獲詔重歸自由身,此詔令於他而言不啻於天降大喜。心情大爽的他順著長江疾馳而下。那時,一首後來名聞天下的《早發白帝城》記錄下了他當時的暢快喜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六、投奔族叔,寓所病故。公元761年,已60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此時的他窮困潦倒,生活無著,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去投奔時任當塗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公元762年纏綿於病榻的李白自感大限將至,便賦得一首《臨終歌》交於族叔,詩文如下: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詩作中有他想大展宏圖卻中途受挫的不甘,亦有“我想濟世人,世人卻不懂我”的無奈!一向以大鵬自比的李白,此時的心境與當年意氣風發時所作“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簡直形如霄壤。此後一代詩仙太白與世長辭,他坎坷崎嶇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就此終了,時年62歲。

    而今我們再讀李白,一個孤高自許而藐視權貴、浪漫不羈又率真可愛的偉大詩人形象,永遠活躍在我們一聲聲如痴如醉的吟誦中

  • 3 # 薄荷糖的愜意

    宋 陸游<<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 4 # 使用者7828327405237

    詩仙李白起伏跌宕的一生,與他偉大的詩作一樣堪稱傳奇。沉浮不定的人生境遇,自然會帶給他強烈的情感衝擊,於是情動於中而形於筆,一篇篇反映其內心起伏的詩作便應運而生。

    縱覽李白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自然有代表其心情變化的詩作問世。接下來,我們以太白遭遇重要人生經歷的時間軸為基準,一起回顧他跌宕而傳奇的一生。

    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公元725年,二十四歲的李白已長大成人,且飽讀詩書,由此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第一階段的遊歷生活。這期間他擬遍訪社會名流、結交天下顯貴,以期望獲得舉薦以實現自己弼政治國的遠大抱負。首次離鄉遠遊,年輕的李白自然是意氣風發與眷戀故土的情緒兩相併存。此間的兩首詩頗能代表他當時的複雜心情。一首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由此詩我們可以知曉他一路乘舟而下的路線: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而青年李白的豪邁之情也酣暢淋漓,洋溢其中。此間他還作了另一首詩《渡荊門送別》表達了對故鄉的不捨與眷戀: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此詩不僅描寫了行船途中沿線風景的變化,也把他不捨故土、眷戀家鄉的情緒一覽無遺地表達了出來——原來瀟灑曠逸的李白並非不識人間煙火呀!

    二、初進長安,應召入宮。公元742年,李白經衛尉張卿引薦,結識了唐玄宗最寵愛的妹妹玉真公主,同一時期,他還結交了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賀知章。玉真公主與賀知章均對才華橫溢、詩歌瑰麗的李白讚不絕口。後經他們引薦,李白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當朝皇帝唐玄宗的賞識,得以應召入宮。眼看自己報效朝廷的宏願就要成為現實,李白自然欣喜若狂,他立刻回到南陵,與兒女告別,《南陵別兒童入京》頗能代表他當時的心境: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作把他躊躇滿志、神采飛揚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賜金放還,重歸遊歷。然而生性浪漫想要施展抱負的李白,遠沒有想到官場生活的複雜與政治鬥爭的殘酷。親歷廟堂生活後他才發現,龐大的帝國在繁榮昌隆的表象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彼時宦官禍政外戚當權,帝國大廈已作頹勢,而自負的玄宗卻沉醉於楊貴妃的溫柔富貴鄉里終日怠於朝政。放浪形骸的李白由於不羈的性情更遭人誹謗。這一切都讓性情率真的李白深感不滿與壓抑,此時他已生隱退之心,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白心跡: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林壑憶遊眺。 或時清風來,閒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詩中他表達了對黑暗官場生活的厭倦,自己與官場汙流格格不入的尷尬,和對往日逍遙自在的遊歷時光的迴歸之心。

    然而未等李白主動請辭,已然受到玄宗冷落的他卻又遭遇了“賜金放還”的窘況。這讓生性狂傲自視甚高的李白情何以堪?此時的他自然鬱悶至極。當友人為他設宴餞行時,一首光耀詩壇的《行路難》,把他憂憤苦悶深感仕途危艱,到彷徨茫然卻不甘沉淪,最終卻依然樂觀遠望堅信理想的跌宕起伏的心裡變化過程,氣勢如虹地表達了出來: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是李白!他的昂揚積極的內心世界直給人不可抑制的正能量!

    四、追隨李璘,定罪謀反。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避戰亂,李白隱居廬山,此時的他心中仍舊留存著“是隱退還是濟世”的矛盾思想。屆時李白遊歷九江時,恰逢永王李璘出師東巡。同樣傾慕李白才華的永王力邀李白入幕,懷才不遇的李白原以為自己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卻不料又被捲入了皇權爭奪的漩渦。原來李璘此時以禁難為由招兵買馬,實為擴大地盤趁亂謀奪帝位。隨著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謀反意圖明顯的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累,被定罪附逆。本應接受“腰斬”的死刑,幸得平亂功臣郭子儀全力勸說,肅宗李亨方免去了李白的死罪。後來他被流放夜郎。夜郎是唐時邊地,唐代張籍這樣描述夜郎:“江南惡谿路,山繞夜郎城。柳葉瘴雲溼,桂叢蠻鳥聲”,意為夜郎乃瘴疫之地,路途艱險,此行一去,九死一生。此時心灰意冷的李白自感此去斷無善果。絕望之餘,少有牽掛的他,竟然想到要給豫章的妻子寫封家書——《南流夜郎寄內》“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急切渴盼妻子迴音的他,此刻大概已無奈地作出了“一去不復返”的決定了,可嘆!

    五、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號稱“謫仙人”的李白不愧是“吉人有天相”!公元759年,當被流放夜郎的他行至四川巫山一帶時,恰值關中遭遇經年難遇的大旱。為減輕百姓負擔,朝廷宣佈大赦天下,赦令規定“死刑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罪罰”,就這樣,已做好赴死準備的李白獲詔重歸自由身,此詔令於他而言不啻於天降大喜。心情大爽的他順著長江疾馳而下。那時,一首後來名聞天下的《早發白帝城》記錄下了他當時的暢快喜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六、投奔族叔,寓所病故。公元761年,已60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此時的他窮困潦倒,生活無著,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去投奔時任當塗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公元762年纏綿於病榻的李白自感大限將至,便賦得一首《臨終歌》交於族叔,詩文如下: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詩作中有他想大展宏圖卻中途受挫的不甘,亦有“我想濟世人,世人卻不懂我”的無奈!一向以大鵬自比的李白,此時的心境與當年意氣風發時所作“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簡直形如霄壤。此後一代詩仙太白與世長辭,他坎坷崎嶇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就此終了,時年62歲。

    而今我們再讀李白,一個孤高自許而藐視權貴、浪漫不羈又率真可愛的偉大詩人形象,永遠活躍在我們一聲聲如痴如醉的吟誦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互感器的全絕緣、半絕緣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