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眼浮生
-
2 # W老王同志W
感謝小秘書邀請。看來,我接到的任務有些雜,從家庭育兒到當好領導,不敢說包羅永珍,也是五花八門。好在,有電腦網路,不敢說回答問題成竹在胸,也是比較從容。這就是資訊時代的好處。當然,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好就有壞,有優就有劣,不能一概而論。就如同本道題,“宅氏一族”不能說多好,也不可講太壞。容我一一道來。
“宅”之所以成為一個“文化”,絕對是現代化的產物。據考證,來源於日本的“御宅族”,原指熱衷且精通於動漫或電腦遊戲的人,後來也泛指熱衷於其他形式亞文化並對其有深入研究的發燒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動漫、誇張的電動玩具等給當時的孩子以強烈的刺激,逐漸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導權。這些孩子長大後,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讓他們更願意在網路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的世界。如今在中國所說的“宅”,則主要指窩在家裡不出門的人,他們往往沉迷網路,戶外活動與社會交往較少。
如果說未出生、小時候、上學時“宅”是沒有辦法的事,而回家時、工作後的“宅”就可以說說了。過去不“宅”是沒條件,現在網路無處不在,物流產業、動漫產業、網路遊戲產業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也推動“宅”。我認為,現在如此多的人樂於接受“宅化”,說明有其合理的一面,這是現代化注重個人生活和個人價值的積極表現。在這資訊時代,看報紙不需要去商店買,因為網路上的新聞更新更多;要健身也可以在家裡的跑步機上進行,如果要買柴米油鹽都可以登入當地超市的網站讓人送到家。
當然, 宅文化在誕生之初就備受爭議,往往被貼上“邋遢”、“與社會脫節”、“自閉”、“消極”等標籤,被認為沉迷虛擬生活,逃避現實,缺乏目標,難以實現自我價值。有專家指出,當一些人的欲求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時,“宅”就成為一種輸出壓力的方式。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宅是注重個人生活空間的表現。宅在家中並不意味著疏離社交,在網上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宅著能節省更多時間與金錢。
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宅一族”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他們隨著電腦、網路的發展而成長。他們中許多人沒有固定職業,甚至很多人表示,在28歲前絕不參加工作。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為掙錢而掙錢,而是在需要掙錢的時候去掙錢,從事自己興趣所在的一些彈性很大的工作,包括自由撰稿人、平面設計師和藝術家。
還有報道說,在英國,18歲到30歲的年輕人當中,約有四成是宅男宅女。在義大利,“宅一族”被稱為“pantofolalo”(拖鞋人),約有57%的人口更喜歡待在家裡,看書、做飯、上網、看電視,甚至在家運動。德國還出現了以“宅一族”為主要成員的網路政黨。
所以,看問題要講辯證法,不能絕對化。我認為,對於個人而言,“宅文化”充分尊重個人個性發展的需求,讓個人生活更精彩。在這一個尊重個性發展的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被貼上一樣的標籤。有人喜歡清靜,有人喜歡簡單,有人喜歡快捷,有人喜歡自由,宅文化都能滿足。對於社會而言,宅文化促進了多元的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給社會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和巨大的財富價值,讓社會生活更精彩。真正的“宅族”,都希望擁有獨立思維和行為,具有引領時尚潮流的作用。實際上,他們的許多想法和行為都基於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力,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不僅僅是一種逃避行為,遠離正常交流,脫離社會。
有過這樣的病例:一名南京年輕女孩因小長假一直宅在家裡,從早晨就窩在沙發上吃零食玩電腦,持續兩天這種狀態後,突然頭暈腹疼,並伴有發燒症狀,被診斷為急性盆腔炎。懶得動,各類慢性疾病便會找上門;懶得做飯,易患慢性病。還有懶得動腦,容易變傻。因為人的大腦和其他器官一樣,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有調查顯示,多用腦的人智力水平比懶惰者要高50%。
除了身體,更多的表現在心理。宅在象牙塔內,長期缺少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很容易導致社交能力變弱、性格孤僻脆弱等問題,一碰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束手無措。很多人從小就養成了懶惰散漫的習慣,以及自我、膽小、孤僻、不合群等性格,性格內向、不善溝通。認為與其要面對複雜的社會,經歷各種挫折和磨難,不如遁入家裡,家的安心與舒適性是外面的世界無法比擬的。
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鍛鍊體魄,涉足探險,領略風光,外出聚會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一味足不出戶所無法體會的。何況人總要面對社會,宅並不能改變一切。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有著種種對生活的期待和渴求,試著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慢慢激發起改變的願望,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而且有能力改變的。
有一部網路劇叫《宅時代》,劇中先後揭露了現實中的網路審醜、器官買賣、高利貸、出軌包養、B社會、空氣汙染,交通堵塞等熱點話題,立意上以小見大,寓深意於無厘頭的惡搞之中,堪稱近年來不可多得了重口味幽默好劇。有時間不妨看一看。
最後,讓我們共同聆聽偉人教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
3 # Go2town
大學生嘛,正處於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吃飯,睡覺,遊戲。天天如此。
但反觀如此,學習為了所謂的未來,吃飯必不可少,睡覺補充精力,遊戲呢勞逸結合。
挺好。
無外乎比皮的人少了些花錢娛樂亦或是其他的活動罷了。
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可以被看做是宅氏一族,但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暫時的時有時無的現象罷了。
月有陰晴圓缺的時候,人也是如此。
最後引用b站一up主的話做結:願你保持獨立思考,不卑不亢不慫,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4 # 夢愚人
《宅》
宅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態度。追求不同,看到想到也不同,人們的宅也可以說宅出了種種味道!這味道卻是每個人都津津樂道的事,直說這人生在宅下活出光輝。
宅是一種方式,現在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宅著過的!宅得讓人枯燥,也讓人迷戀。正是我們常說的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目的,也不想別的!只想消磨所謂的無聊。他們開始網遊,小說,網聊,吃了睡,睡了吃。一切顯得枯燥得很,可他們卻著迷般日復一日地過著宅生活方式,似乎無憂無慮!實乃失去了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真諦,不過一個電腦人罷了!
宅是一種境界,他們的宅,宅出了真理,宅出了理想,宅出了意義!德國哲學家康德,他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過柯尼斯堡的範圍。一個宅在“愛”裡寫出無盡言語的作家張愛玲。在歷史與現實中,無數個悟出這種宅境界的人,他們將各領域推得越來越高。這些人,也許名滿天下,也許深宅無名。卻是活在有力量的人生裡,不悔今生的一批賢者!
宅是一種態度,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有的是積極的,看看文藝,練練身體,他們的生活充滿希望,過著繁瑣的世事後,對生活做調節與充電,在未來有著更足的精神和更多的準備去迎戰自己攀登的高峰;他們有的是對生活種種不善的逃避,學會了幻想,學會了消沉,學會了自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內向地封閉多方感情,變得無情,變得冷漠,變得高傲。於是使得他們的生活失去或許會有的色彩,或許會有的故事,而變得所謂的平凡。更有甚者埋怨這一切,敵視所有,最後走進沒有退路的衚衕。
生活的宅,源於你我的心靈所向,每寸宅自有因果。不管前半生,後半生願你宅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風彩!(而不是宅出自己的人生囚籠!)
-
5 # 先進
謝邀,我覺著宅不宅的都無所謂,人各有志,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只要不去做傷天害理的、為非作歹的事,他願意怎麼生活是他的自由,有的人上進心強,喜歡出人頭地,他會看不起默默無聞,安於現狀的人,有的人喜歡天南地北四處遊玩、旅遊長見識,有的人就喜歡宅在家裡上上網休息休息。其實一種人看不起另一種人的同時,另一種人也看不起這種人,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樣。所以不要歧視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的人,不要歧視任何人。
-
6 # 國際藝匯舞蹈培訓雷
在生活中宅也分好幾種。先看第一種,大家最熟悉的,像淘寶的賣家,租間房當庫房,一臺電腦,天天對著電腦,接單發貨。這種也是一種工作,有固定收入,做的好比外面朝九晚五上班的人收入還多。
第二種,家裡不差錢的,性格比較內向的,天天在家有吃有喝,也沒什麼生活壓力。感覺出去社會還要應對錯蹤複雜的人際關係,覺得沒必要活的那麼累。天天在家上網打遊戲,自由自在,時間久了也不想出去了。
第三種就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偶爾宅一下。
大家平時都上班,趕上節假日放假。在家那都不想去,睡覺睡到自然醒。上網上到手抽筋,徹徹底底的放鬆一下身心。
未出生時一點一線,躺著
小時候兩點一線,起床—睡覺
上學時,三點一線,起床—上課—睡覺
回家時四點一線,起床—吃飯—玩遊戲—睡覺
工作時五點一線,起床—吃飯—上班—玩遊戲—被上司罵—睡覺
無聊時無線迴圈線,玩遊戲—玩遊戲∝
回覆列表
謝謝誠邀,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狀態,家~學校~上班,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擺脫這樣的環境,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工作,從工作到結婚生子,也許致死都沒能走出去,一直都停留在這個狀態。它是平凡的,平淡的,真實的,安安穩穩的前半生,說起來都是宅,我覺得它是社會的產物,發展造就了宅,因宅而宅,沒所謂好或者壞,自己走的路註定要走下去,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