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czdgv

    佛法有三千部,許多人一輩子誦經不斷,卻始終不能參悟佛法的真諦。意思是讀了很多大乘經典,也未能開悟見性。出自《六祖壇經》。誦經三千部,泛指讀了很多經典。待到曹溪六祖慧能處,六祖隻言片語,即令其豁破真諦,明心見性。說明修行佛法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引,不去潛心證悟,讀了再多的經論,也是得不到究竟利益的。所以修行佛法的修行人,要多聽經聞法,這是提升自己的重要環節。六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一句話點明瞭三千部佛法的精髓所在。三千部是誇張說法,但看看大藏經就知道佛法經書也算是浩如煙海。之所以有那麼多經書,主要是因為眾人悟性不同,不同的經書適用於不同悟性的人。悟性高的人,即使不用經書也能參透禪的真諦,因為生活中禪意無處不在。像慧能那樣的,大字不識一個,但悟性極高,接受衣缽的時候才學金剛經,可是能成就一代宗師。經書只是引導人超越自己的工具,而不是“超越”本身。過於執著經書,就如同一個趕路的人過於關注自己的交通工具一樣。交通工具只是個工具而已,並不是你要到達的目的地。慧能說:《經》中之意是清楚的,你自己迷背,三乘入之所以都不能測佛智,患在度量。他們越思考得多,隔佛理就越遠。佛本是為凡夫說的、不是為佛說的。你不相信這個道理,就好像,自己坐著白牛車,卻到門外尋找牛車。況且《經》上已講得很清楚了。只有一,無二亦無三,你怎麼不省悟,那三車是假,一乘是真,只要教你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道一切的珍寶,都屬於你,由你享用。不要把自當作父親想,也不要當作兒子想,根本不用想。由此可知,那些手持《華法經》從早讀到晚的人,是從一種劫走到另一種劫。法達到此,已得啟發,很是高興,用偈贊曰:“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在慧能的話裡,有兩點是禪宗經常要引用的:一是,佛是為凡夫說的,不是為佛說的。佛自已已經是怫,他不須為自已說,只為還不是佛的常人說,常人一定要樹立自信,自己能懂,自己能達到佛的智慧,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禪宗要人成為“我即是佛”的理論基礎。二是,心迷《華法》轉,心悟轉《華法》,讀經的目的是成怫,而不是被經牽著鼻子走,相反,讀者應當運用經來達到自己的成佛之悟。後來儒家的“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在思維形式上,就是來源於禪宗此語。經只是成佛路上之一途,而不是目的本身。曹溪六祖一句話就點醒了世世代代中多少人困惑不解的問題。佛就在自己的心裡,因此慧能要惠明反省自已的本來面目,馬祖要人探求自家寶藏,禪宗把求佛的方向從崇高的外在轉向常人的內心,從神聖的佛經佛像轉向個人的心靈。擴充套件資料: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 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 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惠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禪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曹溪”又是六祖惠能之別號。《大明一統志》七十九曰:“韶州府曹溪在府城東南三十里,源出狗耳嶺西流合湞水。”明《皇輿考》八雲:“韶州府曹溪,府城東南。梁時有天竺國僧,自西來,泛舶曹溪口,聞異香,曰:‘上流必有勝地。’尋之,遂開山立石。乃雲:‘百七十年後,當遇無上法師在此演法。’今六祖南華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德國有很多土耳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