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490491910244
-
2 # 嘻嘻嘻嘻旺旺
1.作者想看書,可是剛剛翻開又興致索然,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 兒童是那麼活潑。2.)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兒童捉著飛舞的柳絮是多麼一種可愛的表現。
-
3 # 豆腐乾多少
此詩原題為《閒居初夏午睡起》,相比刪節版的題目,倒沒有提供給我們更多的資訊。從楊萬里的生平中推斷,此詩當是他年老後退隱田園那十五年中寫的。 有的朋友可能說,你說得不對。楊萬里退隱田園時已六十五歲,古人牙齒保健方面做得極差,六十五歲的老頭兒早沒牙了,哪來的“梅子流酸濺齒牙”?確實如此,但細找起來,楊萬里這首詩,看似生動自然,其實破綻多多,清代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九中就指摘此詩說:“梅子流酸,芭蕉分綠,已是初夏風景,安得復有柳花可捉乎?” 其實飽讀舊詩的人不難發現,楊萬里這首詩表面上似乎是實情實景,但實際上卻是一堆前人的章句拼湊而成,像“梅子流酸濺齒牙”一句,得自韓��《幽窗》中的“齒軟越梅酸”,而“芭蕉分綠上窗紗”也和楊炎正的《訴衷情》詞:“露珠點點欲團霜,分冷與紗窗”相似,詩中的最後一句,楊萬里曾自以為很得意,周密《浩然齋雅談》記載道:“誠齋(楊萬里)亦自語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然而,白居易的詩中早就用過這個“捉”字,詩意也相近:“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所以說,楊萬里這首詩雖然讀起來也不錯,但並非是超一流的好詩,錢鍾書先生曾評過:“譬如賞月作詩,他們不寫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給古代的名句佳話牢籠住了,不想到杜老的�~州對月或者張生的西廂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們的心眼喪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觸得不親切,也就不覺得它們新鮮,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寫來印證和拍合……六朝以來許多詩歌常使我們懷疑:作者真的領略到詩裡所寫的情景呢?還是他記性好,想起了關於這個情景的成語典故呢?” 這或許是宋詩的一大缺點,有時想想也沒辦法,前人都說得太經典了,讓後人怎麼說呢?
-
4 # 你在哈哈圖
初夏睡起 作者:楊萬里[南宋]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回覆列表
楊萬里的《初夏睡起》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一.原文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 柳花。二.註釋1.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2.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3.思:情意,情緒。三.作品鑑賞果梅樹的梅子,讓你看到了都能感覺到牙齒有酸的味道,還有那窗前隨風擺動的芭蕉葉子、窗外漫天飛舞的柳絮和遠處正在捕捉柳絮的兒童,環境多麼優美舒適!動中有靜,情趣既悠閒又活潑,讓人不由自主地展開了更多的聯想。四.作者簡介楊萬里(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