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54111930485
-
2 # 使用者9130346202023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 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毛遂自薦這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故事其實有很多細思極恐的地方。
這故事講得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尋求援助,平原君覺得此事非同小可,就打算召集二十個文武兼備的門客跟自己同行,但是後來找來找去,只找到了十九個人。這時候毛遂跳出來,自我推薦。
平原君對毛遂沒什麼太深的瞭解,他覺得一個人如果真有本事,最起碼得被人知道,毛遂在自己幕下已經三年了,一點建樹都沒有,另外平時也沒見人提起過,就覺得他本事稀鬆,不打算帶他去。
後來毛遂強烈要求,平原君一想,多個人頂多多副碗筷的事兒,就這麼著把毛遂帶上了。
隨行的十九個人,覺得毛遂這人有點怪異,一路上沒少嘲笑他。
後來這行人到了楚國,跟楚王聊合作的事兒,談了一天也沒個結果,隨行的十九位高賢一個個一籌莫展。正在這時候,毛遂手按寶劍走到楚王跟前。他跟楚王說:“合作這點事兒,三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怎麼就跟你說不清呢。”
楚王覺得毛遂無理,怒斥毛遂:“我跟你家主人說事兒,你個小廝插什麼嘴。”
毛遂跟楚王言說:“您老現在跟我說話這麼硬氣,無非是覺得你楚華人多,可是我現在就在你十步之內,你人多的優勢還顯現的出麼,當年商湯戰天下,起初也不過七十里的疆域,周文王屬地不過百里不也得了天下,這天底下的大事有哪個是靠著人多勢眾奪得的,說到底,得看誰抓得住機會。”
楚王一聽,覺得毛遂的話確實有道理,而且當時白起以幾萬兵馬,就攻克了楚國多個城池,還把楚王的祖墳宗廟一併蕩平,這事兒也確實不容小覷。
當即跟平原君歃血為盟,經此一役,平原君更是奉毛遂為上賓。
我有時候就在想,如果毛遂當時手裡沒有這把寶劍,這故事會不會有什麼其他的反轉方向,因為確實相比江山被竊,血濺朝堂才是當時楚王最大的危險。
再說一個小故事:
在南唐時期,有個叫王魯的人,在安徽省塗縣當縣令,此人平素貪贓枉法,瘋狂搜刮錢財。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上行下效之下,縣衙大小官吏無不胡作非為,營私舞弊。百姓怨聲載道。
一天,王魯批閱案卷,猛地發現縣衙主簿被人聯名控告了,狀紙上所列罪狀,條條證據確鑿。
王魯看得冷汗直冒。原來主薄幹的壞事,大部分都跟他有關係,真要追究查處,他這縣太爺就非吃官司不可。
王魯越看越心怵:“事情不妙,幸虧此案落入我手,以後得多加小心,不能讓人抓住把柄。”
看完,他就隨手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這正是成語打草驚蛇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