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海聽濤164

    這個問題有點大!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看,秦始皇固然雄才偉略、能力超強,但秦統一六國是建立在秦強大的國力基礎上,而強大的國力是大秦奮六世之餘烈,商鞅、李斯和呂不韋等人的功績是不能忘卻的。用通俗一點的說法是秦始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鴻圖霸業!

    那麼沒有商鞅等人秦始皇或者秦國就不能完成統一目標了嗎?我認為不是,秦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

    其一,秦人的執行力在戰國七雄中無人能敵!民不畏死,好戰,有進取精神。

    其二,歷史的大趨勢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幾百年的風裂局面又到了歷史的拐點,民心所向統一已成為必然!秦國或者是秦始皇就是這一歷史使命的承擔者,其餘六國要麼國力弱小、要麼不務實、要麼缺乏戰略眼光。

    其三,六國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秦雖不如六國合力強大,然秦是一心一意做事,六國則危機時合,安全時鬥,焉能不敗!

    顧秦始皇或者是秦國沒有商鞅等人亦是統一大業的不二人選,只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更曲折一些,會需要更多的時間罷了!

  • 2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應該換一種說法,商鞅、李斯、呂不韋哪個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貢獻大。貢獻最大的應該是商鞅,正是他和秦孝公的組合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

    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秦國是戰國初期諸侯國中最弱的諸侯國。河西之地被魏國佔領,秦國當時沒有了函谷關之險,國力貧瘠,所轄人口不過兩百萬,百姓私鬥不止。既沒有齊國的富裕,也沒有楚國的地廣人多,戰場上被三晉打得喪師丟地,文化上被中原各國看不起,與蠻夷同列。商鞅變法之前要說秦國會打敗六國統一天下,怕是秦孝公也不會相信。

    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自秦孝公始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六國。從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這段時間裡,在秦孝公《求賢令》感召下,六世秦君於六國引進了眾多人才。呂不韋、李斯只能算其中之一,要說對秦國的貢獻,僅僅丞相之位上的有重大貢獻有公孫衍、樗裡疾、張儀、範睢、魏冉、甘茂這幾位在秦國曆史上不會比李斯、呂不韋低吧!還有武將中的白起、王翦、王賁、司馬錯、蒙驁、蒙恬、李信等,謀士中的尉繚、甘羅等。

    商鞅是秦國崛起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秦孝公和商鞅,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呂不韋和李斯是秦國統一過程中兩個重要的人物,上面提到秦國的名相、名將、名臣作用不會比他們差。當時的秦華人才濟濟,沒有呂不韋和李斯還有其他人可以頂上,只要不出現太差勁的國君,以秦國的國力統一六國已是必然。

  • 3 # 史圖行者

    這問題確實有點大,秦滅六國不是一代人完成的,先回顧一下秦國的崛起之路吧。

    第一步、位列諸侯

    周孝王三年(前908年),孝王命非子為王室養馬。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非子為王室養馬三年,馬群大增。周孝王因非子養馬有功,將他封於秦邑,建立秦國,號稱秦贏。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7年(襄公元年),秦襄公把他妹妹繆嬴嫁給西戎豐王做妻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第二步、稱霸西戎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對秦襄公說: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

    周朝的都城原來在鎬京,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佔了。這裡是周武王伐紂的出發點,想當年姜太公在這裡點將起兵,卻淪入異族之手,唉。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討伐西戎至岐山而卒。

    從秦襄公開始,之後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四代人八位君王都在與犬戎作戰,前後長達一百年之久,才把犬戎趕走,佔領了關中地區。

    關鍵人物來了,秦國正式參與中原爭霸是在秦穆公時代。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這是秦國第一次在諸侯面前揚眉吐氣。這一切,離不開他的兩位大夫——百里奚和蹇叔。

    秦國的基礎就是在這時候打下的。

    第三步、百年衰落

    秦國的霸權維持了三代人,到了秦襄公曾孫子秦桓公這一代就衰落了。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攻晉,被令狐文子大敗於輔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轉而攻晉,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

    公元前546年,晉楚弭兵之盟,秦景公著力改善與晉國的外交關係,雙方重溫秦晉之好。

    此時,秦國國力大衰,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三家分晉。

    第四步、河西百年之戰。

    公元前453年,魏、韓、趙三家分晉。

    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氏迅速強盛侵吞秦之西河,窺視關中。

    公元前419-前412年,第一次河西之戰。魏國以吳起為將,選練魏武卒,進攻河西,秦軍大敗,退至洛水一帶。

    公元前401年-前389年,第二次河西之戰。雙方互有勝負。公元前389年,秦國調集50萬大軍發起陰晉之戰,企圖奪回河西,被魏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敗。

    公元前366年-前364年,第三次河西之戰。魏以龐涓為主將率軍攻秦,龐涓用“攻其必救”之策,一舉突破秦河西防線,威脅秦都櫟陽,秦被迫將都城遷回涇陽。

    公元前354年-351年,第四次河西之戰。秦國趁魏國在桂陵大敗,出兵伐魏,先勝後敗,被迫與魏修好,歸還魏地。

    公元前341年-前330年,第五次河西之戰。魏國在馬陵大敗,被齊軍斬首十萬,主將龐涓自刎,秦國再次趁機伐魏。經過十年大戰,秦軍全殲河西魏軍,奪回河西之地。

    秦國收復河西之地後,於公元前329年繼續伐魏。魏國不能抵擋,魏求和,將上郡15縣全部獻秦,黃河以西全為秦有。

    至此,秦魏百年大戰落下帷幕,以秦取勝告終。魏國霸權衰落,秦國取代魏國成為新一代霸主。

    第五步、連橫諸侯

    公元前356-前338年,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收復河西。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苴,大敗義渠國,強秦之勢已成。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成為關東第一強國。秦昭王知趙之強方銳,不可與之爭,乃用范雎為相,定下“遠交近攻”國策。

    第六步、大國崛起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氣絕而亡,無子。諸弟爭立,穰侯魏冉欲立惠文王妾羋八子之子公子稷,趙武靈王趁秦亂而謀之,乃擁立質燕之羋八子長子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王。

    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攻秦,秦將白起與其戰之於伊闕,大敗二國聯軍,斬24萬人。

    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出武關伐楚,次年攻入楚國腹地,陷郢都,楚卒潰敗不能戰。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見欺於趙惠文王,昭王怒,攻趙閼與,趙將趙奢於閼與大敗秦軍。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45萬趙軍被坑殺,東方六國再無抗手。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與山東六國相約伐秦,然諸國之軍約期不至,事遂寢。秦聞,大怒。命將伐周。周不能敵,西周公乃盡以所領三十六邑三萬人獻秦,秦受地而歸西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東亡,秦取九鼎而歸,秦帝國立。

    公元前250年,東周公復欲趁喪伐秦,為秦相呂不韋所執歸。秦置之於陽人,周亡,凡立國879年。

    第七步、東出六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

    公元前239年,嬴政殺嫪毐,罷呂不韋,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燕王喜殺太子丹獻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越國之君,設會稽郡,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燕國。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和遼東郡。

    公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齊國。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從此完成統一大業。

    說這麼多是什麼意思呢?從秦立國到一統天下,歷經整整七百年!

    記住為秦國做過大貢獻的國君吧。

    秦襄王,讓秦華人民站起來了;

    秦穆公,讓秦華人民挺直了腰桿子;

    秦孝公,讓秦華人民當家做主人了;

    秦始皇,完成了最後臨門一腳。

    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大貢獻的人:

    百里奚,輔佐秦穆公成就一代霸業;

    商鞅,變法圖強,壯大秦國;

    張儀,遊說諸國,以橫破縱,為秦國的崛起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策略,成為秦滅六國的基本國策;

    呂不韋,放長線,釣大魚,扶持莊襄王為國君,還生了個好兒子嬴政,這個最屌;

    李斯,勸說嬴政滅六國,成帝業。個人認為,這才是開天闢地的大事,當時的國君根本沒有大一統概念 。如果有,恐怕也輪不到秦國,而是最先變法的魏國。

    不是說少了商鞅、呂不韋、李斯,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而是說以上幾位,只要少了一位,都沒有秦國什麼事。

    什麼叫“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的基業是一代代人積累起來的,秦始皇只是完成臨門一腳的人,不過這一腳踢得真漂亮。

    可惜,秦國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最後便宜了劉邦那小子。

  • 4 # 妖鬼雜談錄

    秦國傳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已經成趨勢。所以對這三人不做成就比較,單論其不可替代性。

    如果沒有商鞅,也許秦國無法崛起,如果具體到秦始皇的話,那商鞅與呂不韋的作用要大於李斯,排序的話大概是呂不韋大於商鞅大於李斯(具體到秦始皇的情況)

    1、為什麼呂不韋要排在最前面?

    傳言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所以沒有呂不韋,也許嬴政已經上牆了。開個玩笑。

    不過如果沒有呂不韋,至少贏異人與嬴政無法登上秦王的位置,如果其他人繼位,秦國依然可以統一六國,但是別人未必會自稱“始皇帝”。

    所以考慮到嬴政的問題,把呂不韋排到前面。

    (還演過呂不韋?)

    2、第二個毫無疑問是商鞅,商鞅打下了秦國堅實的基礎

    戰國初期是變法的日子,所以魏國先後兩次變法,率先成為七雄中最雄的一個,可惜變法不徹底而後繼之君又昏庸,所以魏國蔫了;

    楚、韓、齊、趙都有變法,並且這一段時間的變法成果,深刻的影響了此後其在戰國時期的走向與取得的成果。

    如果沒有商鞅,秦孝公獨木難支,也許會像其他國家一樣,淺嘗輒止,或者如同趙國一樣只給軍隊“變法”。

    這一段在《大秦帝國》中演繹非常出色,秦孝公求賢令之後,山東士子來秦,最傑出的一個不過可以“治一縣”,而商鞅變法對秦國來說是改天換地,需要一個大才來駕馭全域性。

    沒有商鞅的秦孝公孤掌難鳴,沒有秦孝公的商鞅壯志難酬。

    3、李斯大才,但是跟前兩位的貢獻相比,難免薄弱了一些,沒有不可替代性。

    到嬴政做秦王時,秦國對山東六國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這個時候秦華人才濟濟,只不過有個插曲就是鄭國間諜案爆發後,嬴政發的驅逐山東士子客卿的命令。

    然後李斯上書《諫逐客令》,李斯在協助秦始皇治理國家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堅持郡縣制等。

    不過這些如果沒有李斯,也同樣會有其他人,不過走一些彎路。

    所以從無可替代性上講,李斯應該最末,呂不韋應該在最前吧。不過如果不具體到嬴政身上,呂不韋的排名就要最後了。

  • 5 # 小黑侃大山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小黑比較喜歡這種型別的問題,這樣小黑可以隨便侃一侃,因為是開放性的問題額!

    如果沒有商鞅、李斯和呂不韋,秦始皇當然能統一中國了。雖然不可否認,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一些偉大的人物對於推動歷史程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其也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才做出的結果。不要說沒有上述三人,甚至沒有秦始皇,秦國也能統一六國。

    舉個例子吧,比如說現在在網上大熱的“戰神”白起,他帶領秦軍戰無不勝,可是靠的是什麼?那是整個秦國的國力支援,諸如白起拔郢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拉鋸了好幾年,最後佔領郢都後,秦國國力再也支撐不了秦軍繼續前進,自然無法擴大戰果。長平之戰,秦王親自到河東地區給15歲以上的男丁封爵,這才保證了長平之戰勝利,甚至勝得很慘,所以白起才拒絕前進。

  • 6 # 慵懶國王

    秦始皇是秦國曆史的轉折點。在他的帶領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將秦國變成了秦朝。他個人的功績在於其統御有方,任用賢能。縱觀戰國末期的的七國君主,也只有他最為出色,其他都是昏庸無能之輩。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是唯一一個能統一天下的人,因為他掌握了歷史的潮流、六世的積累、天下的時機等三大法寶。

    一、歷史的潮流與天下的時機

    到了戰國末期,天下大勢已經明朗,呈現一超多弱的局面。自西周滅亡後,天下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爭,尤其是戰國後百年的頻繁兼併戰爭,動輒是幾十萬的死傷。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天下人厭戰的情緒達到了頂峰。當然,這是千千萬萬底層的想法。貴族統治階級依舊在苦苦維護自身的利益,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

    東方六國更是如此,合縱聯盟名存實亡,一盤散沙。面對秦國由吊打,到力抗,再到聯合,坐視著秦國一步步強大,彼此之間還互相征伐。尤其是趙國這根攪屎棍,長平之戰不休養生息,選擇與燕國結成死仇,耗費國力。又頻繁去齊國打秋風,導致和齊國的關係越來越差。數次亡國危機,齊國也坐視不管。

    至於諸侯心目中的老大楚國,齊國退場後,雖然獨領風騷,但國家衰弱的趨勢一天天地在下降。面對秦國,沒有勇於出擊,公元前241年,五國攻秦,楚國孤軍深入,被秦國打敗,合縱聯盟告滅。不久之後,楚國發生宮廷政變,春申君被殺,標誌著能夠使聯盟重新建立的人選全部消失,讓秦國真正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想法。

    至於韓魏兩國,已經被秦始皇的先輩們打得只剩下環都城的幾座城池。雖然,魏國中途因為信陵君而短暫復興,但由於秦國的離間計,使信陵君不受重用,鬱鬱而終。面對秦國的攻勢,韓魏兩國有數十年實行割地政策,導致國家越來越小。滅其二國,在秦國看來,不過是吹灰之力。至於齊國,已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長達數十年,而且與秦國交好,齊國重臣們都被收買。所以,根本不會擔心齊國會有救援其他國家的心思。

    至於燕趙兩國,同處於河北之地,本來就有利益糾葛。燕國看著趙國長平之戰動搖國本,腦袋一熱,想要趁虛而入,結果被廉頗迅速組織打敗,差點國都又被攻佔。這一來二去,雙方由盟友結成了死仇,相互攻伐不斷。秦國正面戰場開始剋制趙國,又與燕國結盟。這時的天下大勢,盡被秦國掌握。

    而這天下大勢,一方面是六國們咎由自取,另一面是秦始皇祖輩們打下的大好局勢。只要秦國不出現一位昏君,統一天下是必然之事。倘若六國之後出現明主、賢臣、良將,而秦國出現了昏君,人才又匱乏,那麼天下大勢將不再利於秦。

    二、六世的積累—論商鞅、呂不韋、李斯等人功績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以全新的姿態正式進入東方諸國的視野。這要得力於六世君主的求賢令,尤其是關外的六華人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商鞅、呂不韋、李斯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秦國沒有商鞅變法,可能長期會被魏國壓制在西戎之地,統一天下將無望。商鞅的到來,徹底將秦國從奴隸社會帶到了封建社會,實現了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彎道超車。透過獎戰耕織,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同時,用戰功換取爵位,給底層人才看到了上升通道。白起、王翦等名將均是由下層軍官從而成為戰場上叱吒風雲,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當世名將。

    秦國的祖輩們透過戰爭和開發,得到了三個糧倉:關中、漢中、蜀中。同時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秦國從貧窮之國走向了富強,為秦始皇十四年的戰爭提供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這裡不得不提及兩位偉大的水利工程師,一位是鄭國,一位是李冰。魏國範睢、尉繚的到來,先後為秦王制定統一天下的軍事戰略,讓盲目的秦國走上了最正確的道路。縱然秦國名將眾多,但沒有真正的軍事韜略,很容易走上窮兵黷武的歪路。而這兩位軍事戰略家讓秦國發揮了最高最實用的效率。

    呂不韋雖說是商人,但是他投資了秦國最後兩代帝王,大局眼光獨到。可以說,他是真正的伯樂,相中了兩匹千里馬。投資異人,他獲得了權力。投資秦始皇,他雖然風光一時,後來被逼自殺,但讓秦始皇有了實展才華與抱負的空間,這是最難得的貢獻。而且,呂不韋身居相位時,對六國的軍事戰爭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斯其實對於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間諜頭子,負責分化瓦解六國內部的抗爭意識,為秦軍橫掃六國打開了有利於秦國的局勢。重點表現為重點收買各國主要政要,刺探六國的軍事情報。可以說,這是無冕之王。李斯在秦朝的貢獻會更多。

    所以說,如果沒有以上三位的貢獻,嬴政成為秦始皇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統一六國了。

  • 7 # 14885143955

    秦始皇統一六國,當然離不開,商秧、呂布韋、李斯,一個好漢三個幫嗎?呂布韋的奇貨可居,善於投資,成就了始皇帝業。商秧變革,實行新法,廢除分封,加強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統一貨幣衡量,焚書坑儒,由奴隸社會進化到封建社會,實行獎戰耕織,授田制,移風易俗,富國強兵。李斯在協助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上,推行新法上,推行統一大業中也做出了很多政績,但李斯是一個又聰明,又糊塗的丞相,被趙高利用,又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除了自身具備雄才大略的能力外,與秦國曆代國君努力奮鬥是分不開的。

    奮七世之餘烈,以無數之英才,滅六國之壯志,統天下之一秦。商鞅是秦國的強國之本,呂不韋是秦王政的出身之源,李斯是秦始皇的輔佐之臣,三人缺一不可。

    秦國的強盛,始於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當時的天下,秦國並不是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卻是變法最徹底、國君支援力度最強且唯一變法成功的國家。

    商鞅是變法的總設計師,而秦孝公才是變法的最大幕後英雄,沒有秦孝公的強力支援,商鞅再有能力,也無法實現,同樣,如果沒有商鞅,秦國就變不了法,就無法富國強兵,更不會有一百多年後的秦王政統一天下。

    呂不韋是個偉大的商人政治者,將一個落魄淪為人質的贏政父親秦國公子異人,以奇貨可居的眼光,以特別的手段推上秦王的寶座,不得不說,呂不韋真是個非同一般的人,贏政能當上秦王,呂不韋居功至高,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異人的秦王之位,更不可能有秦王贏政。

    李斯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臣之一,李斯對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績有三點:

    1、提出以金錢受賄六國臣民,離間六國君臣關係的戰略。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李斯的計謀是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臣民,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達到維護秦國戰略目標及消滅六國的目的,並且收效甚好。

    2、以《諫逐客令》勸諫秦王政不要驅逐六國之人,為六華人才流向秦國提供了保證。

    3、為秦王政制定先滅韓,以恐他國的滅六國順序的戰略目標。

    商鞅、呂不韋、李斯都是秦王政統一六國的功臣,缺一秦王政必不能統一六國。而秦王政統一六國的功臣還有: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富國強兵的制度。

    秦惠之王:殺商鞅之人而未廢商鞅之法,使商鞅之法成為秦國策,沿續富國強兵的政策。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最長的秦王,任用白起,打長平之戰,將強趙打趴下。

    秦孝文王:立了贏政的父親異人為太子,才有贏政的秦王之位。

    秦莊襄王:贏政的父親,正是他與呂不韋的合謀才當上秦王,才有贏政的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沒有完成顛覆馬杜羅政府的原因,具體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