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雍熙三年,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罷。宮城週迴五里。
南三門: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晉之舊,名曰明德,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
,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舊名寬仁、神獸,開寶三年改今名。熙寧十年,又改東華門北曰謻門
,北一門曰拱宸舊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十年,改門內西橫門曰臨華
。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右升龍。左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熙寧間,改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肅
,左、右銀臺。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賜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
。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承天門內道北門曰宣祐舊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寧,明道元年改今名
。
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華、月華,大中祥符八年改今名
。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南門曰端禮
。兩掖門曰東、西上閣,東、西門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大慶殿舊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興國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
。北有紫宸殿舊名崇德,明道元年改
,視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舊名長春,明道元年改。
常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開寶四年,賜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舊名廣政,開寶三年曰大明,淳化間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會慶,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舊名玉華,後改瓊華,熙寧初改今名。
東有昇平樓舊名紫雲,明道元年改。
宮中觀宴之所也。宮後有崇政殿舊名簡賢講武,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北橫門曰通極。
閱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後苑東門,洎北向便殿成,賜名宣和門、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宮中又有延慶、舊名萬歲,大中祥符七年改。
安福、觀文、舊名集聖,明道二年改肅儀,慶曆八年改今名。
清景、慶雲、玉京等殿,壽寧堂舊名清淨,明道元年改。
延春閣。舊名萬春,寶元元年改。
福寧殿即延慶,明道元年改。
東西有門曰左、右昭慶。觀文殿西門曰延真,其東真君殿曰積慶,前建感真閣。又有龍圖閣,下有資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閣下有群玉、蕊珠二殿,後有寶文閣,即壽昌閣,慶曆元年改。
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輝門。後苑東門曰寧陽,即宣和門,明道元年改。
苑內有崇聖殿、太清樓,其西又有宜聖、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
金華、西涼、清心等殿,翔鸞、儀鳳二閣,華景、翠芳、瑤津三亭。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殿北有柔儀殿,初有殿無名,章獻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寶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欽明殿。舊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觀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
延福宮北有廣聖宮,天聖二年建,名長寧,
景祐二年改。內有太清、玉清、沖和、集福、會祥五殿,建流杯殿於後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延慶、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茸大內使,樞密副使楊崇勳副之,發京東西、河北、淮南、江東西路工匠給役,內出乘輿物,左藏庫易緡錢二十萬助其費,以故改諸殿名。
又有慈德殿,楊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賜名。
觀稼殿,在後苑,觀種稻,景祐二年建立。
延義閣,在崇政殿西。
邇英閣,在崇政殿西南,蓋侍臣講讀之所也,與延義同,景祐三年賜名。
隆儒殿,邇英閣後小殿,皇祐三年始賜名。
慈壽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賜名。
慶壽宮,保慈宮,熙寧二年建。 玉華殿,在後苑。
基春殿,熙寧七年建,在玉華殿後。
睿思殿,八年建。
承極殿,元豐三年建。
崇慶、隆祐二宮,元祐元年建。
睿成宮,神宗所居東宮,紹聖二年賜名。
宣和殿,在睿思殿後,紹聖二年四月殿成,其東側別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瓊芳,前曰重熙,後曰環碧。元符三年廢,崇寧初復作,大觀三年,徽宗制記刻石,實蔡京為之。
聖瑞宮,皇太妃所居,因以名宮。 顯謨閣,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國元年,改曰熙明,尋復舊。
玉虛殿,元符初建。
玉華閣,大觀初建,在宣和殿後。
親蠶宮,政和元年建。
燕寧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御容。
延福宮,政和三年春,新作於大內北拱辰門外。舊宮在後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應之所,凡內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轡等庫,悉移它處,又遷兩僧寺、兩軍營,而作新宮焉。始南向,殿因宮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其東門曰晨暉,其西門曰麗澤。宮左複列二位。其殿則有穆清、成平、會寧、睿謨、凝和、崑玉,群玉,其東閣則有蕙馥
、報瓊、蟠桃、春錦、疊瓊、芬芳、麗玉、寒香、拂雲、偃蓋、翠葆、鉛英、雲錦、蘭薰、摘金,其西閣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穠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絳雲、會寧之北,疊石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旁為二亭:曰云巋,曰層巘。凝和之次閣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閣之側為殿二:曰玉英,曰玉澗。其背附城,築土植杏,名杏岡,覆茅為亭,修竹萬竿,引流其下。宮之右為佐二閣,曰宴春,廣十有二丈,舞臺四列,山亭三峙。鑿圓池為海,跨海為二亭,架石樑以升山,亭曰飛華,橫度之四百尺有奇,縱數之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為茅亭、鶴莊、鹿砦、孔翠諸柵,蹄尾動數千,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幽勝宛若生成,西抵麗澤,不類塵境。初,蔡京命童貫、楊戩、賈詳、藍從熙、何等分任宮役,五人者因各為制度,不務沿襲,故號“延福五位”。東西配大內,南北稍劣。其東直景龍門,西抵天波門,宮東西二橫門,皆視禁門法,所謂晨暉、麗澤者也,而晨暉門出入最多。其後又跨舊城修築,號“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尺,東景龍門橋,西天波門橋,二橋之下疊石為固,引舟相通,而橋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覺也,名曰景龍江。其後又闢之,東過景龍門至封丘門。景龍江北有龍德宮。初,元符三年,以懿親宅潛邸為之,及作景龍江,江夾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中途曰壺春堂,絕岸至龍德宮。其地歲時次第展拓,後盡都城一隅焉,名曰擷芳園,山水美秀,林麓暢茂,樓觀參差,猶艮嶽、延福也。宮在舊城,因附見此。
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總為屋七十五間。
玉清神霄宮,政和三年建,舊名玉清和陽,在福寧殿東,七年改今名。
上清寶陰宮,政和五年作,在景龍門東,對景暉門。既又作仁濟、輔正二亭於宮前,命道士施民符藥,徽宗時登皇城下視之。又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寶陰宮,以便齋醮之路,徽宗數從複道上往來。是年十二月,始張燈於景龍門上下,名曰“預賞”。其明年,乃有期門之事。
萬歲山艮嶽。政和七年,始於上清寶籙宮之東作萬歲山。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山之東有萼綠華堂,有書館、八仙館、紫石巖、棲真嶝、覽秀軒、龍吟堂。山之南則壽山兩峰並峙,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絳霄樓。山之西有藥寮,有西莊,有巢雲亭,有白龍沜、濯龍峽,蟠秀、練光、跨雲亭,羅漢巖。又西有萬松嶺,半嶺有樓曰倚翠,上下設兩關,關下有平地,鑿大方沼,中作兩洲:東為蘆渚,亭曰浮陽。西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為鳳池,東出為雁池,中分二館,東曰流碧,西曰環山,有閣曰巢鳳,堂曰三秀,東池後有揮雪廳。復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復有亭曰極目,曰蕭森,右復有亭曰麗雲、半山。北俯景龍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間。西行為漱瓊軒,又行石間為煉丹、凝觀、圜山亭,下視江際,見高陽酒肆及清澌閣。北岸有勝筠庵、躡雲臺、蕭閒館、飛岑亭。支流別為山莊,為回溪。又於南山之外為小山,橫亙二里,曰芙蓉城,窮極巧妙。而景龍江外,則諸館舍尤精。其北又因瑤華宮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壺,東盡封丘門而止。其西則自天波門橋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過閶闔門,為複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屬之龍德宮。宣和四年,徽宗自為《艮嶽記》,以為山在國之艮,故名艮嶽。蔡條謂初名鳳凰山,後神降,其詩有“艮嶽排空霄”,因改名艮嶽。宣和六年,詔以金芝產於艮嶽之萬壽峰,又改名壽嶽。蔡絛謂南山成,又改名壽嶽。嶽之正門名曰陽華,故亦號陽華宮。自政和訖靖康,積累十餘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樓臺亭館,雖略如前所記,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數計。宣和五年,朱勔於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數月乃至,賜號“昭功敷慶神運石”,是年,初得燕地故也。勔緣此授節度使。大抵群閹興築不肯已。徽宗晚歲,患苑囿之眾,國力不能支,數有厭惡語,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圍城日久,欽宗命取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汴河,聽其所之。拆屋為新,鑿石為炮,伐竹為笓籬。又取大鹿數百千頭殺之,以啖衛士雲。
舊城週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東二門: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
南曰麗景。南面三門:中曰朱雀,東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建立。
西曰崇明。西二門:南曰宜秋,北曰閶闔。北三門:中曰景龍,東曰安遠,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晉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
新城週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築,元豐元年重修,政和六年,詔有司度國之南展築京城,移置官司軍營。舊城週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顯德三年築。
南三門:中曰南薰,東曰宣化,西曰安上。東二門:南曰朝陽,北曰含輝。太平興國四年改寅賓,後復。
西二門:南曰順天,北曰金耀。北四門:中曰通天,天聖初改寧德,後復。
東曰長景,次東曰永泰,西曰安肅。初號衛州門。以上皆因周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
汴河上水門,南曰大通,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順濟,後復今名。
北曰宣澤。舊南北水門皆曰大通,熙寧十年改。
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天聖初,改廣津,熙寧十年復。
惠民河,上曰普濟,下曰廣利。廣濟河,上曰咸豐,下曰善利,舊名鹹通。
上南門曰永順。熙寧十年賜名。
其後又於金耀門南置開遠門。舊名通遠。以上皆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今名。
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雍熙三年,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罷。宮城週迴五里。
南三門: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晉之舊,名曰明德,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
,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舊名寬仁、神獸,開寶三年改今名。熙寧十年,又改東華門北曰謻門
,北一門曰拱宸舊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十年,改門內西橫門曰臨華
。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右升龍。左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熙寧間,改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肅
,左、右銀臺。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賜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
。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承天門內道北門曰宣祐舊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寧,明道元年改今名
。
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華、月華,大中祥符八年改今名
。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南門曰端禮
。兩掖門曰東、西上閣,東、西門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大慶殿舊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興國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
。北有紫宸殿舊名崇德,明道元年改
,視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舊名長春,明道元年改。
常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開寶四年,賜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舊名廣政,開寶三年曰大明,淳化間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會慶,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舊名玉華,後改瓊華,熙寧初改今名。
東有昇平樓舊名紫雲,明道元年改。
宮中觀宴之所也。宮後有崇政殿舊名簡賢講武,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北橫門曰通極。
閱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後苑東門,洎北向便殿成,賜名宣和門、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宮中又有延慶、舊名萬歲,大中祥符七年改。
安福、觀文、舊名集聖,明道二年改肅儀,慶曆八年改今名。
清景、慶雲、玉京等殿,壽寧堂舊名清淨,明道元年改。
延春閣。舊名萬春,寶元元年改。
福寧殿即延慶,明道元年改。
東西有門曰左、右昭慶。觀文殿西門曰延真,其東真君殿曰積慶,前建感真閣。又有龍圖閣,下有資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閣下有群玉、蕊珠二殿,後有寶文閣,即壽昌閣,慶曆元年改。
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輝門。後苑東門曰寧陽,即宣和門,明道元年改。
苑內有崇聖殿、太清樓,其西又有宜聖、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
金華、西涼、清心等殿,翔鸞、儀鳳二閣,華景、翠芳、瑤津三亭。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殿北有柔儀殿,初有殿無名,章獻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寶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欽明殿。舊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觀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
延福宮北有廣聖宮,天聖二年建,名長寧,
景祐二年改。內有太清、玉清、沖和、集福、會祥五殿,建流杯殿於後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延慶、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茸大內使,樞密副使楊崇勳副之,發京東西、河北、淮南、江東西路工匠給役,內出乘輿物,左藏庫易緡錢二十萬助其費,以故改諸殿名。
又有慈德殿,楊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賜名。
觀稼殿,在後苑,觀種稻,景祐二年建立。
延義閣,在崇政殿西。
邇英閣,在崇政殿西南,蓋侍臣講讀之所也,與延義同,景祐三年賜名。
隆儒殿,邇英閣後小殿,皇祐三年始賜名。
慈壽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賜名。
慶壽宮,保慈宮,熙寧二年建。 玉華殿,在後苑。
基春殿,熙寧七年建,在玉華殿後。
睿思殿,八年建。
承極殿,元豐三年建。
崇慶、隆祐二宮,元祐元年建。
睿成宮,神宗所居東宮,紹聖二年賜名。
宣和殿,在睿思殿後,紹聖二年四月殿成,其東側別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瓊芳,前曰重熙,後曰環碧。元符三年廢,崇寧初復作,大觀三年,徽宗制記刻石,實蔡京為之。
聖瑞宮,皇太妃所居,因以名宮。 顯謨閣,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國元年,改曰熙明,尋復舊。
玉虛殿,元符初建。
玉華閣,大觀初建,在宣和殿後。
親蠶宮,政和元年建。
燕寧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御容。
延福宮,政和三年春,新作於大內北拱辰門外。舊宮在後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應之所,凡內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轡等庫,悉移它處,又遷兩僧寺、兩軍營,而作新宮焉。始南向,殿因宮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其東門曰晨暉,其西門曰麗澤。宮左複列二位。其殿則有穆清、成平、會寧、睿謨、凝和、崑玉,群玉,其東閣則有蕙馥
、報瓊、蟠桃、春錦、疊瓊、芬芳、麗玉、寒香、拂雲、偃蓋、翠葆、鉛英、雲錦、蘭薰、摘金,其西閣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穠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絳雲、會寧之北,疊石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旁為二亭:曰云巋,曰層巘。凝和之次閣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閣之側為殿二:曰玉英,曰玉澗。其背附城,築土植杏,名杏岡,覆茅為亭,修竹萬竿,引流其下。宮之右為佐二閣,曰宴春,廣十有二丈,舞臺四列,山亭三峙。鑿圓池為海,跨海為二亭,架石樑以升山,亭曰飛華,橫度之四百尺有奇,縱數之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為茅亭、鶴莊、鹿砦、孔翠諸柵,蹄尾動數千,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幽勝宛若生成,西抵麗澤,不類塵境。初,蔡京命童貫、楊戩、賈詳、藍從熙、何等分任宮役,五人者因各為制度,不務沿襲,故號“延福五位”。東西配大內,南北稍劣。其東直景龍門,西抵天波門,宮東西二橫門,皆視禁門法,所謂晨暉、麗澤者也,而晨暉門出入最多。其後又跨舊城修築,號“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尺,東景龍門橋,西天波門橋,二橋之下疊石為固,引舟相通,而橋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覺也,名曰景龍江。其後又闢之,東過景龍門至封丘門。景龍江北有龍德宮。初,元符三年,以懿親宅潛邸為之,及作景龍江,江夾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中途曰壺春堂,絕岸至龍德宮。其地歲時次第展拓,後盡都城一隅焉,名曰擷芳園,山水美秀,林麓暢茂,樓觀參差,猶艮嶽、延福也。宮在舊城,因附見此。
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總為屋七十五間。
玉清神霄宮,政和三年建,舊名玉清和陽,在福寧殿東,七年改今名。
上清寶陰宮,政和五年作,在景龍門東,對景暉門。既又作仁濟、輔正二亭於宮前,命道士施民符藥,徽宗時登皇城下視之。又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寶陰宮,以便齋醮之路,徽宗數從複道上往來。是年十二月,始張燈於景龍門上下,名曰“預賞”。其明年,乃有期門之事。
萬歲山艮嶽。政和七年,始於上清寶籙宮之東作萬歲山。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山之東有萼綠華堂,有書館、八仙館、紫石巖、棲真嶝、覽秀軒、龍吟堂。山之南則壽山兩峰並峙,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絳霄樓。山之西有藥寮,有西莊,有巢雲亭,有白龍沜、濯龍峽,蟠秀、練光、跨雲亭,羅漢巖。又西有萬松嶺,半嶺有樓曰倚翠,上下設兩關,關下有平地,鑿大方沼,中作兩洲:東為蘆渚,亭曰浮陽。西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為鳳池,東出為雁池,中分二館,東曰流碧,西曰環山,有閣曰巢鳳,堂曰三秀,東池後有揮雪廳。復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復有亭曰極目,曰蕭森,右復有亭曰麗雲、半山。北俯景龍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間。西行為漱瓊軒,又行石間為煉丹、凝觀、圜山亭,下視江際,見高陽酒肆及清澌閣。北岸有勝筠庵、躡雲臺、蕭閒館、飛岑亭。支流別為山莊,為回溪。又於南山之外為小山,橫亙二里,曰芙蓉城,窮極巧妙。而景龍江外,則諸館舍尤精。其北又因瑤華宮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壺,東盡封丘門而止。其西則自天波門橋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過閶闔門,為複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屬之龍德宮。宣和四年,徽宗自為《艮嶽記》,以為山在國之艮,故名艮嶽。蔡條謂初名鳳凰山,後神降,其詩有“艮嶽排空霄”,因改名艮嶽。宣和六年,詔以金芝產於艮嶽之萬壽峰,又改名壽嶽。蔡絛謂南山成,又改名壽嶽。嶽之正門名曰陽華,故亦號陽華宮。自政和訖靖康,積累十餘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樓臺亭館,雖略如前所記,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數計。宣和五年,朱勔於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數月乃至,賜號“昭功敷慶神運石”,是年,初得燕地故也。勔緣此授節度使。大抵群閹興築不肯已。徽宗晚歲,患苑囿之眾,國力不能支,數有厭惡語,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圍城日久,欽宗命取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汴河,聽其所之。拆屋為新,鑿石為炮,伐竹為笓籬。又取大鹿數百千頭殺之,以啖衛士雲。
舊城週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東二門: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
南曰麗景。南面三門:中曰朱雀,東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建立。
西曰崇明。西二門:南曰宜秋,北曰閶闔。北三門:中曰景龍,東曰安遠,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晉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
新城週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築,元豐元年重修,政和六年,詔有司度國之南展築京城,移置官司軍營。舊城週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顯德三年築。
南三門:中曰南薰,東曰宣化,西曰安上。東二門:南曰朝陽,北曰含輝。太平興國四年改寅賓,後復。
西二門:南曰順天,北曰金耀。北四門:中曰通天,天聖初改寧德,後復。
東曰長景,次東曰永泰,西曰安肅。初號衛州門。以上皆因周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
汴河上水門,南曰大通,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順濟,後復今名。
北曰宣澤。舊南北水門皆曰大通,熙寧十年改。
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天聖初,改廣津,熙寧十年復。
惠民河,上曰普濟,下曰廣利。廣濟河,上曰咸豐,下曰善利,舊名鹹通。
上南門曰永順。熙寧十年賜名。
其後又於金耀門南置開遠門。舊名通遠。以上皆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