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太史公在《史記》中對儒家在漢朝時的表述是採用對話描寫來進行的,同時也夾雜了記敘,而這種記敘讀起來非常幽默,而且是冷幽默。

    從秦始皇開始,就請了許多儒生來幫助獻言獻策,結果過了不久,千古一帝秦始皇就痛苦不堪,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儒生最擅長的是提意見,是吵架,更為讓秦始皇頭疼的就是,連這些儒生內部也常常意見不統一。

    做為帝王,手下人意見不統一是一件好事。可是最坑爹的是這些儒生的意見總是過於單純,是空中樓閣,而且於情於理都不合,無法落地執行。

    秦始皇去泰山封禪,特意帶了七十個儒生隨行,結果到了泰山腳上,這些儒生開始胡亂議論,說車輪要用蒲草包上,席子也得用草編好。他們從來沒有考慮上古時代封禪時根本沒有條件做到更好。而且這七十個儒生(懷疑是同一批人)還向秦始皇進言說要採取分封制,強調遵循古法。引得李斯一陣嘲諷。

    所以,秦朝時期,儒學並沒有得到重用。

    諸子百家裡,儒家是最具政治野心的團體之一。可惜始終不得重用。

    漢朝時期也是如此,爭天下時,儒家思想那一套,變不成銀子,變不成土地,變不成武器,更無法讓劉邦變得更加強大。偏偏儒生自以為品德高尚,天命加持,不停地四處叨逼叨,因此劉邦對儒生也是深惡痛絕,甚至一聽說是儒生來拜訪,便痛罵不休,更當著儒生的面撒尿。

    開國帝王容不得儒生!

    因為當時的儒家思想就是仁義,這種仁義的表達方式就是“以道德君子的方式對帝王,對所有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我都不喜歡,何況帝王?

    一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就是儒生叔孫通。他是天生的投機者,他敏銳地發現了儒家思想的弊端,而且還找到了一個讓儒學融入政治的完美的切入點。可以簡化為四個字

    上下尊卑。

    或者下一段話

    制訂一套讓統治階段和權力階級可以無限制享受權力快感的規章制度。

    《史記》在這件事情上做了極其精彩的描寫。叔孫通穿長身儒衫,看到劉邦不喜歡馬上就換成了短款。

    他帶著一百多個學生投靠劉邦(之前也像歷代儒生一樣四處周遊列國美其名曰實現儒家理想中的社會),結果劉邦封他官之後,他從不推薦自己的學生,反而一直推薦那些殺手俠客。弟子不解甚至有怨氣,他說,因為劉邦現在需要的是這種人。

    了不起!

    知道領導想要什麼的人都鳥不起!

    劉邦稱帝之後,下面那些臣子過於不講禮數,經常不給劉邦面子,這讓劉邦心裡很不多。叔孫通看到到就知道

    機會來了!

    他找到劉邦提出要制訂“全新”的君臣之別。而且暗示劉邦這個禮節簡而易行,可執行。

    有些弟子覺得這樣做很不地道,很不儒,要離開他。叔孫通說了一句名言“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結果延續到如今的官本位制度就產生了,這讓劉邦體驗到了身為帝王的無限快感。

    更重要的是,叔孫通升官了!

    讓領導開心,自然就會升官,這一點只有儒家的“禮”才可以做到,儘管這種禮是被“改編”的,但這並不重要,儒家給出的理由是“與時俱進”。

    論到找理由,找藉口,世界上沒有哪一種學說可以屁美儒家思想了!

    可是僅僅讓皇帝產生快樂並不能讓儒學成為主流,因為讓皇帝開心不等於讓所有皇帝都開心。

    叔孫通一個人的飛黃騰達,不等於儒生群體的雞犬升天。

    這個時候,一個叫董仲舒的人出現了。他對儒學進行了第二次升級。強調了君權天授和政權穩定,這當然是漢武帝最為的迫切需要的!也是所有帝王喜聞樂見的。

    可以這樣說,統治階段選擇儒家,不是因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而是隻有儒家推崇並捍衛帝王的特權和無上尊嚴。

    反過來也可以說,如果在法家中融入馬屁內容,融入君權授,那麼法家就會被統治階段所鍾愛。如果是墨家思想中添加了諂媚成分,再增加君權牢固體系,那麼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墨術”了。

    誰能保護我,我支援誰!

    誰能給我利益,我推廣誰!

    所以,儒家思想的興盛,不是因為儒家的合理或科學,而是儒家舔了皇帝的屁股

    僅此而已。

    從漢朝開始,儒生就分為兩種

    一種是孔子似的聖人,另一種說法叫做腐儒,就是傻子的意思。

    一種是披著儒的小人,他們瘋狂地掠奪利益,以道德仁善之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中的羅輯,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