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兔子牙
-
2 # 南門嶺的柿子樹
父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父親可以造就兒子,也可以成就自己!
歷史上不凡這樣的父親,像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就是一個好父親!
蘇洵(公元1009——1066年),自號老泉,宋朝眉州眉山人;少年時的蘇洵不喜歡讀書,喜歡四處遊樂;
公元1032年,蘇洵有意識地開始讀書,但是自認為很聰明,不求甚解,讀書態度不認真,結果參加第一次鄉試就落榜了;好在蘇洵能檢討自己,看到自己以前寫的文稿不滿意就全部焚稿,重新學習《論語》、《孟子》和韓愈等文章,併發誓沒有完全理解不寫文章,每天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刻苦讀書,還發生過“認墨為糖”的事件: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夫人看到他一直待在書房,連早飯都沒吃就特意剝了幾個粽子連帶一碟白糖送進書房,到中午去收拾碗碟時卻發現蘇洵嘴邊黑白斑駁,桌子上粽子沒了,白糖還在,原來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把墨當糖吃了,專心程度可見一斑!
公元1036年,蘇軾出生,蘇洵在家繼續刻苦讀書,次年蘇洵進京趕考,再次落榜!
公元1039年,蘇轍出生,蘇洵待在家裡讀書!
慶曆二年,蘇洵在家讀書的同時教授蘇軾讀書,身教勝於言教,蘇軾也很喜歡讀書;次年送蘇軾進小學讀書!
此後幾年,蘇洵居家讀書,考求古今治亂得失,寫成《六國論》、《管仲論》等文章;同時親自教授蘇軾蘇轍讀書學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哥倆跟著榜樣學習很優秀!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來到汴京,拜見了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蘇洵的《衡論》、《權書》等文章,認為蘇洵文章“博辯宏偉”,並極力向朝廷推薦蘇洵;次年,22歲的蘇軾、19歲的蘇轍參加科舉並同榜進士,轟動京城;霎時父子三人名動京師,蘇氏文章傳誦天下!
公元1060年,蘇洵經韓琦推薦,擔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等職!
公元1066年4月,蘇洵病逝!
由於蘇洵浪子回頭,“年二七,始發憤讀書”並身教勝於言傳,帶領兒子們刻苦讀書,使得蘇家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實在是難得!
-
3 # 支援武統者
1、曹操——賞識教育
曹操的賞識教育,就是父親透過親切的言語、體語表示來傳達對孩子的熱切期盼,令孩子在不斷的積極鼓勵之下,努力實現其自我實現預言,這會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2、孫堅——承志教育
孫堅的承志教育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1)給孩子一個遠大的夢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目標設定,併為之奮鬥不懈;(2)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培養團隊精神。在父親的影響下,孫策與孫權不僅能力突出,而且兄弟和睦,親密無間,從無曹丕、曹植、曹彰兄弟間的明爭暗鬥。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並要求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後來,孫權完全依照了孫策的遺言,確保了東吳的平安。
3、司馬懿——實踐教育
在三國風流人物當中,司馬懿(179-251年)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的兩個兒子一武一文,親密無間,可謂是三國期間同姓兄弟創業的最佳典範。
4、諸葛亮——言傳身教
諸葛亮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對劉氏集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名垂千古。作為父親,諸葛亮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親歷親為。諸葛瞻(227-263年)作為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學兼優,聰敏穎慧。可惜諸葛瞻出生時,諸葛亮已是46歲,不能像司馬懿那樣培訓自己的兒子。可貴的是,諸葛亮很強調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他在軍旅中就寫信給哥哥諸葛瑾:“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這說明,過早的強制教育不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由於諸葛亮的言傳身教,諸葛瞻在抗擊鄧艾入侵時,與兒子諸葛尚一同戰死疆場,不負父親的一世清名,達到了儒家之“文死諫,武死戰”的境界。
5、關羽——虎父虎子
關羽作為蜀漢的大將,英名長存。難得的是,關羽父子還是“虎父無犬子”的典型。史書記載,關羽的兒子有關平、關興、關索。其中關平(?-220年)雖是認養的義子,卻一直隨同父親騁戰沙場,最終在與東吳作戰時與父親一同被俘,並被斬於臨沮,不負一場父子情。
-
4 # 永成sunny
我相信歷史上所有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一定跟家庭教育,父母德行、作為,教育方式,以及自己的努力相關。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隨便成為偉人。
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德行和作為,對一個人從幼年到成年這段期間的成長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不管是中國的,外國的,黃面板的,白面板的,黑面板的,只要我們能想到名字的偉人和千古垂名的人物,他們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該大同小異。
偉人,名人的故事,開啟電腦搜尋下瀏覽器,我們就可以知道關於他們的故事。可是我覺得我們不單要知道有這些歷史故事,還要去思考故事裡的人物是怎麼做的,然後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改變下自己對小孩的教育方式,也要改變自己,最重要是作為家長的要以身作則,給小孩帶來一些耳濡目染的好習慣。
還要告訴小孩子,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
-
5 # 社會生活博覽
在中國古時候,父親作為家裡最權威的人物,教育子女的壓力自然也不小,畢竟《三字經》中早已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說。因此,古代教子有方的父親可以說有很多,比如下面這幾個:
1、吳國有名相陸遜:“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
吳國有名相陸遜,教子在仕途上要憑才華,“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一說,就是他的傳世名言。據《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陸遜曾說“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他認為,如果孩子們真有才華,不愁不被任用。在陸遜代替顧雍當上吳國丞相後,他便拒絕為本家子弟走後門。
2、包拯告誡子女要遵紀守法
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說:“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他告誡子女們一定要遵紀守法,不然“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並專門讓人將這訓誡刻石立銘,以警示自己的後人。
3、曾子殺豬,教子要誠實待人
《曾子殺豬》一文中說,孔子的弟子曾子,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一言即出,便立即動手殺豬,為孩子兌現承諾,以告訴孩子,做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
4、魏晉名臣羊祜,教子不要妄議他人
魏晉名臣羊祜,教子不要妄議他人。他在《訓子書》說:“無傳不經之談,無聽譭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這是他要求孩子不要在背後議論他人的訓語,以免蜚短流長,招惹是非。
-
6 # 一杯古道茶
《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
7 # 北國有四季
中國是一個講究傳承的民族,而傳承的核心應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古代世家為何百年屹立不倒,豪門大族因何英才輩出,其家族教育的主旨就是一代超過一代,唯此,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了數量眾多的教子有方的父親,如恆河沙數,不勝列舉。
僅取一例,光耀華夏千年一門三才子的‘三蘇’。這“三蘇”中的父親蘇洵,故事就很富有傳奇色彩。《三字經》中傳誦“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文中的蘇老泉,即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
蘇洵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不幸落第。他找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蘇洵一把火,全燒了。他重讀《論語》、《孟子》以及韓愈文章,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蘇洵閉門苦讀,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 經過五六年的刻苦研讀,蘇洵學問已成。
四十七歲的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衡論》、《權書》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蘇洵。蘇軾、蘇轍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 蘇軾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那蘇洵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
相傳蘇軾、蘇轍兄弟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思學習,貪圖玩樂。蘇洵經常教育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而這樣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儘管如此,蘇洵並沒有採用“棍棒”教育。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引導,誘其入門。每當孩子玩耍時,蘇洵就躲到他們能看得到的一個角落裡看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的時候,他又將所讀之書“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讀的是什麼好書。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仔細閱讀。慢慢地,他們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自然而然地,蘇軾兄弟駛入成才的軌道。 我們會發現,蘇軾兄弟自身的天賦固然很重要,同時父親的誘導、陪讀都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
8 # 烔戰
《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曾子之妻之市⑴,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⑵,顧反為女殺彘⑶。”
-
9 # 汗珠子摔滿地
我最崇拜的當屬曾國藩和袁世凱。建議多看看這兩人的家書,尤其是學學袁世凱的教子方。舉個例子:在袁克文才十歲的時候,他專門寫了一封《示次兒書》給袁克文,信上說:近聞你行事喜效名士,此非具有真才實學者……安得將所讀之經史子集,盡記頭腦,以充腹簡,唯有勤動筆多思一法。”除此之外,袁世凱還為兒子擬定了一份讀書修身養性的課程,如今做父母的應該細細品味: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貪戀衾綢;
習字:早餐後習字五百,行楷各半;
讀經:剛日讀經,一書未完,勿易他書;
讀史:柔日讀史,日以十頁為限,見有典故及佳句,隨手分類摘出,以資引用;
作文:以五十為作文期,以史論時務命題,兼作詩詞;
靜坐:每日須靜坐一小時,於薄暮時行之,兼養目禮;
慎言:言多必敗,慎言,即所以免禍;
運動:早起臨睡,須行柔軟體操;
省身:每日臨睡時須自省,一日做事可有過失,有則勿憚改,無則加勉;
日記:逐日記載毋間斷,將每日自早至夜,所見所聞所作之事,一一記出。
袁世凱很注重子女的教育,男女同樣上學,即使袁世凱去世,袁家失勢,向學的家風依然濃厚。
-
10 # 閒時讀史
要說中國古代有哪些教子有方的父親,那我們首先要看一看中國古代有哪些制定家規的家長,這些制定家規的家長,一般都是教子有方的父親。中國古代重要的家訓家規,都是作者自身經歷的總結,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智慧。而且這些家訓都是說給子孫的,沒有虛偽,沒有空洞說教,語言非常質樸,真誠而實用,今天讀來仍能受到啟迪。
周公旦《誡伯禽書》。周公,姬旦(?—約公元前1095),周武王之弟。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周公在朝輔政,長子伯禽代就封於魯。伯禽臨行時,周公告誡他:你到了封地,老臣沒有大過不要拋棄他,對人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與士競爭智力高下。要以謙恭的態度自處,用卑微的方式自律。這一段話雖然文字不多,但因為周公距今已3000年,故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中國第一篇家訓。
司馬談《命子遷》。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公元前110)是司馬遷之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的手囑咐說:我死後,你必然為太史;為太史,完成撰史的願望,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最大的孝。司馬遷不負父親遺訓,最終寫出《史記》。
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諸葛亮(181—234),三國蜀丞相。兩文均見《太平御覽》,雖然言辭不多,但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可謂古代家訓中的名篇,讀來發人深省。
顏之推《顏氏家訓》。顏之推(531—591),生逢亂世,一生歷仕四朝(南朝梁、北齊、北周、隋),三為亡國之人,兩為累囚,這樣的經歷讓其對世事有深切感悟。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成的《顏氏家訓》,7卷20篇,內容豐富,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自北宋以來反覆刊刻,明清到民國,都是啟蒙教育的書目之一。
包拯《包拯家訓》。包拯(999—1062),以公正廉潔、剛直不阿著稱於世。《包拯家訓》只有37字,嚴厲告誡“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古人死後不能入家譜、葬祖墳,是最大的懲戒。
司馬光《家範》。司馬光(1019—1086),官至尚書左僕射,卒贈太師。《家範》10卷,19篇。《四庫全書提要》雲:司馬光家範“皆雜採史傳事可為法則者……其節目備具,切於日用,簡而不煩,實足為儒者治行之要”。司馬光還有一篇《訓儉示康》,教導兒子應該崇尚節儉:儉能立名,侈必自敗。
朱伯廬《朱子治家格言》,又叫《朱子家訓》,朱伯廬(1617—1688)撰。分“孝悌”“勤儉”“讀書”“積德”篇,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問世後,是清和民國最有名的家訓,流傳甚廣。
康熙《庭訓格言》。康熙(1653—1722)死後,四子胤稹繼位,年號雍正。雍正八年(1730),胤稹將康熙平時對諸皇子的訓誡輯錄成書,共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等。 除此之外,還有清末曾國藩、左宗堂的家訓集本等。
由此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教的傳統,才有數不勝數的教子有方的父親。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子過″,反映了中華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家庭重視子女教育的現象,也由此形成了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
回覆列表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政府軍長和寧夏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中正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政府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3、總統教子自立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兒子失業後,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捱了打。
名人家風家訓家教故事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梁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著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寬、梁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採訪時,梁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梁濟的影響有關,梁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梁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梁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著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他後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秘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