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爬上了葡萄架
-
2 # 長春金屬雕塑裝飾
首先智慧與知識的概念是不同的。智慧是指機智聰慧,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智商高見的表現。而知識是知道的多少和認識程度的深淺問題。所以含義不同
-
3 # 王道正道
知識教你如何生存, 智慧教你如何生活。
有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有知識。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就高,情商高的人一般智商都不低。
有脾氣的人不一定有本事,有本事的人一般都有脾氣。
你能走多遠看與誰同行,人抬人,抬出來偉人 ,僧抬僧、抬出高僧。
跟虎狼同行定是猛獸,與鳳凰同飛必是勁鳥。
強扭的瓜雖然不甜,不過能解渴啊!!!有人問我,裝逼能裝多久?
今天、我便告訴你,心跳多久,就是多久!!
-
4 # 雲淡風輕心平事平
最大區別:知識重在懂得多,智慧重在解決複雜問題。
比如司馬遷和朱元璋,司馬遷是知識的代表人物,而朱元璋則是智慧的代表人物。讀《史記》可知,遷大師知識豐富得令人驚歎,天文地理人情風俗社會制度歷史掌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他處理不了複雜問題,缺乏生存智慧。對於李陵叛國降敵一事,他的處理方式太簡單,完全與當時情勢格格不入。結果被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處以宮刑,身心倍受摧殘,造成人生一大重挫。
而朱元璋則完全不同。讀《明史》可知朱並沒有讀過多少書,放過牛做過和尚,很難講有多少知識。但他天縱奇才,洞察人情事理,智慧深邃見識超群,事情越複雜他越得心應手,結果一個放牛娃硬是手造一個國家,成了開國大帝。
所以說,知識由學而得,智慧多半天生。但集知識與智慧於一身的人物也多得很,最典型的有兩個人,一是毛澤東,一是諸葛亮。
-
5 # 思維技術
知識和智慧有什麼區別呢?
一、究竟什麼是知識?智慧不等於知識,知識不是智慧。什麼是知識呢?要對其下定義並非易事。本文嘗試將其定義為:知識就是被人們的生活實踐所驗證並被普遍認同的關於事物性狀的認識。
這個定義有三個要點:
1、知識是人們生活實踐的思想結晶,是人類長期認識的成果,並被人們的實踐所反覆驗證。
2、知識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和廣泛認同性。1+1 就等於 2,不能說它等於 3。
3、知識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顯狀況和內在性質,是關於事物客觀性狀的認識。
知識的存在形式是一種精神形態,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物品。比如說,知識不等於桌子,知識只能是關於桌子的認識。
一般來說,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陳述性的知識,另一類是本質性的知識。前者是對事物現象形態和存在屬性的認識,它所面對的是事物表露在外的物質屬性,可以被人們所直接感知。後者是對事物本質形態和內在聯絡的認識,它所面對的是事物隱含在內的本質屬性,不能被人們所直接感知。
例如,這朵玫瑰花是紅的,這朵玫瑰花是黑的,這朵玫瑰花是帶刺的等等,這樣的句子就屬於陳述句,其所反映的是陳述性的知識。因為不管是紅的還是黑的顏色,都可以為我們所感知。關於玫瑰花以及其他植物生長栽培的規律,是不能為我們所直接感知的,因而其屬於後一種知識即本質性的知識。對於一個人外在長相的認識屬於陳述性知識,對於其內在本質(本質的善惡美醜等)的認識就屬於後一類知識。
知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可以被人們的經驗生活所檢驗,因而能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特別是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人們常說自然科學沒有階級性,因為階級屬性無法影響它的存在。例如,一棵樹的生長是不受研究者的價值觀所左右的。有的人喜歡紅玫瑰,有的人喜歡黑玫瑰,但是玫瑰的顏色並不會因為人們的喜惡而有所改變。
但是哲學社會科學不一樣,其研究者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其研究的物件。說明就是詮釋,詮釋就是改造。當你論證“政治經濟文化活動是有規律的”這個命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干預和改造世界,甚至當你在閱讀的時候,你也有意和無意地參與到這種干預和改造的活動中去了。有時候一篇文章就能改變世界。1978 年 5 月 11 日, 《光明日報》刊登了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這篇文章引發了全黨、全華人民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由此把中國帶入到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二、究竟什麼是智慧?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呢?這裡,分享兩點:
1、智慧是一種獲得知識的普遍的和一般的方法
例如說辯證法、系統論,就是這樣的方法。無論我們認識何種事物,也無論你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還是社會科學研究,都無所逃於這種方法。所以,它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獲得知識的根本方法。
2、智慧是一種獲得知識的能力
①這種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性的
它包含了多種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遺傳。應該承認,人的大腦是有區別的。一個人能力之大小、成就之高下,當然主要取決於後天的努力,但其中也有獲得性遺傳基因在起作用。
第二個要素是生理。有的人遺傳比較好,也很勤奮,但生理有毛病,比如腦子裡長了個瘤、記憶力衰退、長期失眠,這無疑會影響人的能力。
第三個要素是心理。它包括直覺、記憶、理性、情感、接受、領悟、道德、美感等多種要素。有的人直覺很靈敏,透過察言觀色就知道你在想什麼,這就是直覺。公安人員破案,有時候就要靠直覺幫忙。胡塞爾的現象學就比較強調直覺在認識事物本質中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離不開直覺,因為事物的本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即使你把事物所有的現象都分析完了,事物的本質還是不會自動湧現出來。這就需要對所有的現象分析進行綜合判斷,而在綜合判斷裡面就有直覺。透過直覺,即分析過程的中斷, “直視”事物的本質。這就是直覺的魅力。除此之外,還有記憶、理性、情感、接受、領悟、道德、美感等多種心理要素在人的能力素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因此,一個人的智慧能力是多種要素的綜合。但這些要素不是機械相加,而是一種有機融合。如果這些要素融合得比較好,這個人的智慧能力就比較強;否則,就比較弱。可見,智慧能力是一種內在的氣質性的東西,一種綜合性的素養。
②智慧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能力,一種通達事物最深層本質的能力
列寧曾指出,事物有一級本質、二級本質、三級本質、四級本質、五級本質……,我們可以無窮追溯下去。因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窮盡對一粒沙子的認識。羅素就曾舉過桌子的例子。這個桌子的表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現在眼前這張桌子,它的表面很粗糙,並呈現出暗黃的顏色。那麼,這個桌子表面形狀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嗎?不一定。羅素說,當我用五百度的顯微鏡來觀察這個桌子的時候,這個桌子表面的顏色、紋理就很不一樣。然後,我再用一千度的顯微鏡來看,桌子的表面形狀又不一樣了。顯微鏡的度數是可以無限增加的,那麼這個桌子的表面究竟是什麼?我們永遠無法知曉。但是,哲學卻要提出這麼一個任務,這就是試圖把握事物的終極本質,並提供一個關於整個宇宙世界的終極解釋體系,以滿足人們的終極關懷。但這個解釋體系實際上是不能實證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宇宙世界搬到實驗室裡來實證。所以,哲學實際上就成了哲學家的一種構想。但這種構想必須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必須建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成果之上,並不斷接受生活實踐的體驗。這一任務實證科學不可能完成,但哲學必須挺身而出。它就要告訴你這個桌子的本質是什麼。貝克萊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提出“物是感覺的複合”,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也”,費爾巴哈提出物是“感性的存在”,列寧提出物是客觀實在,就是對於事物終極本質的一種哲學的解答。實際上,這種解答也許並不是一個確定的結論,但卻引導你如何去正確尋求對於事物終極本質的認識。
它突出表現在每一個問題上都能發表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個人在哲學上有沒有造就,主要看其思維方式。一個具有真正哲學思維方式的人,必然能在每一個問題上發表獨立和獨到的見解,而不會盲目跟風。凡著名的思想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求異性的創造性思維,言人之所未言,發人之所未發。當然,哲學家也不是故發危言高論,處處與人作對。哲學家也會贊同別人的觀點,但這種贊同是經過理性反思的,而不是隨意苟同,因而這種贊同往往是有條件的,是一種包含了差異的贊同,這就是所謂“和而不同”。哲學的生命力就在於求異性的思維、創造性的思維。離開這種思維,哲學的智慧就會變質為教條和神學。
④智慧是一種全面的能力
它不僅包括關於如何正確獲得知識的能力,而且包括關於如何理解社會和人生的能力,即如何確立合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獲取理解社會歷史和人生意義的能力也同樣重要。哲學的智慧就是這兩個方面的能力的一種結合。
三、如何識別知識與智慧“這朵玫瑰花是紅的。”這肯定是知識。如果這朵玫瑰花確實是紅的,那麼,這個命題就是正確的知識。但是,它不是智慧。正像黑格爾所說,它不是真理,更不是哲學的智慧,至多隻能說沒錯。之所以說它不是真理,是因為它只反映了事物表露在外的物質屬性,而真理是對其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這朵玫瑰花是紅的”更不是哲學的智慧,只有那些具有最大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命題才是哲學的智慧。比如說, “這朵玫瑰花是美的”,才是哲學智慧的命題。假如去研究這朵玫瑰花生長和培育的規律,它屬於自然科學研究的範疇。只有“這朵玫瑰花是美的”,才是價值的判斷,因為這裡的“美”是一般抽象的概念,因而其屬於哲學智慧的範疇。
再比如,1+1=2,這是一個公認的數學公理,但它不是哲學所說的智慧。哲學的智慧可以表述為:1+1=3=4=5=6……。智慧是超越經驗知識的,甚至是與其相對立的。當然,這裡的對立不是指對抗,而是指超越,沒有超越,就沒有智慧。
哲學講 1+1=3,這是指系統論。系統論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就是說,系統的屬性並不是構成其要素的機械相加,而可以說是其相乘。比如,水是由氫和氧兩個元素構成的,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有機組合之後就產生了第三者水,水的性質不是這兩個元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有機結合中突顯出來的新的性質。這種新的性質在氫和氧這兩種元素中是找不到的。所以說,1+1=3,而不是 1+1=2。
再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組成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既不等於單個的男人,也不等於單個的女人,而是一男一女的內在的結合。這種內在結合一旦形成,就會產生 1+1>2 的效果。這是因為他們會生育出下一代。可見,哲學的智慧超越了一般的知識,它沒有固定的、標準的答案。
哲學講 1=2=3=4……,這就是辯證法。為什麼1=2 呢?這就是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對立統一的矛盾學說以及中國古代哲學家提出的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思想。“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
所謂矛盾,就是“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
在一般常人的眼睛裡面,看似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哲學家的眼睛裡,一中卻包含了二,即統一體中包含了陰陽矛盾對立面。而且,一還可以等於三。黑格爾說,一分為二在另外的意義上就是一分為三。一條向東的路和一條向西的路是同一條路,即是說,一條路包含了向東向西兩個維度,實際上還有第三者,就是路本身;A 既可以是+A,也可以是-A,A 本身就是第三者。“所以某物本身就是那個應該被排除的第三者。”
1 還可以等於 4。有的事物裡面就包含了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方位上,我們通常劃分為東西南北,這就是一分為四;若劃分為東西南北中,就是一分為五。古代將音樂區分為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所謂“五音相和”是也,這也是一分為五。現代音樂區分為 1234567 七個音階,這就是一分為七。
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無限可分的,總之是一分為多,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研究的需要進行具體劃分。
-
6 # 劉相成213
悟空先生:知識與智慧的主要區別是,條件與結果的關係。也就是說二者雖然有聯絡,但是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也不等於知識。所以說二者是聯絡著的,是因為透過對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可以提高人的智商,智商高了,人的智慧就大了,知識積累得越多,人的智慧就越大。兩者是成正比的,但不是等同的,或者可以互相帶替的。是條件與結果的關係。
-
7 # 圓拙
《瞭解知識與智慧的差別,來應用觀察於教育領域,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知識與智慧有巨大的差別,我們舉一個具體的教育領域來看一看這種差別性。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有博大精深古老智慧傳統的國度,但是我們放棄了古老的智慧,專門去學西方的文化,早已不知道智慧的奧妙。相反,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來自異國他鄉的智慧的方法用在了教育領域。
想透過超前教育的方法來讓孩子成為天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種結論是按照西方科學家的觀察而有。
按照中華古老的智慧來觀察,我們才會看到裡面的問題的本質。
現代人只知道知識的重要,以為他學到這些知識,那麼人生的問題大半就解決了。
其實現在的知識系統它是不斷變化的,從小就就是知識性的灌輸,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跟著在變動不居的科學知識後面奔跑,這累不累啊?首先從身體的感覺來講,就非常的累。
因為現代人沒有關於我們人本性的教育,所以不知道這個累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缺少了我們對人自身本性的關注,在學習這種姿色的時候,大量消耗了人的能量,這種獲得的知識也抑鬱人的本性。
這就是說這種方法是沒有智慧的教育,是愚蠢的教育,是錯誤的教育方法。
這種教育沒法開啟人的本性的無窮無盡的妙德,這種方法沒法獲得微妙的能量來幫助我們能思維,這種方法只能獲得知識但是無助於提升我們人的本性境界。
這就是說之中的教育把人的天性本性,與天地宇宙萬物隔離了。
我們中國古代的聖人早就告訴我們:多則惑,少則得。學問之道無他,唯求放心而已。
任何東西都有規律。難道我們的心沒有規律嗎?我們現在的人不瞭解自己的本心本性,不瞭解自己心的奧妙,我們丟失了根本專門去學枝末,讓我們的貪心越來越大,無形中無限的助長了我們的無明。
西方人迷失在客觀事物之中。我們已經迷失在西方的科學知識之中
我們又有了問題,我們又到西方人那裡尋找方法。我們又到西方那裡考察,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又不如人家。
這100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跟著西方人後面。教育領域,這是一面鏡子。大家最容易看到,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是這個樣子。
我們去學西方人,這樣學一點,那樣也學一點。其實我們沒有真正瞭解西方文化的秘密。去學西方人都是從表面來學。或者這樣說,我們學西方的文化,有所取捨,不能學到西方文化的真正精神。
比方說在教育領域,我們會看到很多問題但是我們沒法發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瞭解知識與智慧的差別。這就是說西方的科學產生的知識系統,與智慧有差別。
我們學西方的科學,這山寨搬運知識部分。而不是學西方人怎麼來發現知識的方法。我們現在華人有自己發現的知識分科學嗎?
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從西方人獲取知識,我們自己去發現知識,那多費勁啊,那不是太傻了。
我們把學到的西方知識當做寶貝尊重,但是西方人對他的科學知識是要不斷的證偽的。這就是說西方人的知識,他要不斷的更換。我們自己不能發現知識,我們就要不斷的隨著西方人的這種知識的更新去再搬運學習。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科學或者說科學知識的現狀。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按照這種中國科學的狀態來建立的。
我們改來改去,總是離不開這一點,所以我們發現還是在原地達步問題可能還越來越多。
我們按照西方人的知識方法,不斷的進行實踐。我們奉行的標準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我們還有一個名言: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把什麼理論什麼方法都來實踐一下。我們搞不清,我們也可以在混水中摸著行動。
所以我們看到了中國現在教育領域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單方面的去西方的科學知識而造成的。
我們不知道西方文化的結構奧妙。西方這此科學知識怎麼來的?西方人為什麼要不停的研究創造?他們這種科學的推動力與宗教與哲學有相當的關係。
我們把這種科學的背景,大部分時候都忽視了。
舉個例子:西方人創新的教育方法,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思維的方法,社會的困境,生活的問題,對人對萬物的觀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產生的。我們去學西方人的這種教育方法,把這種教育方法當成了實在之物而教條化,這就是說我們缺少西方人這種教育方法他產生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儘管能夠努力的效仿西方人的方法,但其實這是一個呆板的方法。
我們對所學到的西方科學知識,是不是大部分都這樣啊?這就是中國現代人非常注重考試的根本原因。
我們分析到這裡是不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啊?還沒有真正抓住問題的根本!
真正的問題根本是我們丟掉了自己古老的智慧傳統,智慧源於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現在的華人缺少了本真的教育,這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用智慧的方法來學西方的文化。這也就是說我們學到了西方的知識,但是把自己祖國古老的智慧方法丟掉了。這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是我們丟掉了根本,我們失去了根本去學西方文化造成的。
西方人如果單純的應用科學來研究客觀事物,他們很容易造成讓人們迷失在客觀事物之中。其實西方人早已深陷這種危機之中。
我們華人失去了自己智慧的根本,專門學西方的科學知識,我們華人也就迷失在西方的科學知識之中。
找到智慧的靈源,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我們現在還是來換另一個角度來觀察。我們換一個角度,找到這些問題的它的根本問題。
這些問題的根本其實就是沒有處理好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
一、中道觀察知識
華人現在為什麼沒有創造性啊?
因為現在的華人非常尊重西方的知識。
我們所學到的西方的知識,障礙了我們現代華人的創造性。
這是不是非常令人震驚啊?
西方人為什麼有創造性?他們會對科學的成果進行證偽。他們會對自己的各種自洽系統進行批判性的思維。他們從小就培養了責疑的習氣。
而我們現在華人學西方的科學知識,透過各種各樣的考試,要保證與學到的西方科學一模一樣要保證它的純潔性。這沒有批判性的思維,沒有責疑,更談不上證偽。
我們現在不瞭解知識與智慧的差別。這是外來的,智慧從本心產生。怎樣產生智慧呢?中國古老的文化中有許許多多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常常空卻自己。
空卻自己,西方人的批判性的思維、證偽,就包含了這種方法的引用。
華人非常崇拜從西方搬運來的知識,知識性的灌輸教育,完全泯滅了人的本性。智慧從我們的本性產生,那麼這種尊重科學知識灌輸性的教育,是不是從根本上抑制了華人的本性啊?
那麼是不是我們現在要完全放棄科學知識的學學,或者說來掃蕩科學的知識?
不是這樣,如果這樣那是愚蠢的行為。中華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說能空,還必須能有。這叫:空有雙運,更進一步:空有雙遣。
這種方法來觀察事物,這叫中道,儒家叫:中和之道。
這就是說我們對西方的科學知識沒有進行轉念成智來應用,失去了自己本性的妙明作用。用兩個字來表達:智慧。我們現在的華人沒有用智慧來訓練自己,沒有開啟自己的智慧之門來學西方的科學文化。借用西方人的一句話,就是說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
二、考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應該明白知識不是唯一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應試教育,這是一種存在,他難道沒有合理的因素嗎?西方的科學知識是我們華人所缺少的。我們要掌握西方的科學知識,記憶背誦,這是必須的。那麼考試是一種檢驗。這就是合理的。
但是,錯誤就在於我們把它當成了唯一。為了學這些科學的知識,我們完全放棄了古老的智慧方法。我們也不知道西方這種科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它與宗教與哲學有關係。
我們也不知道西方的科學知識他有唯物的部分,但是他現在也已經有了唯心的部分。
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社群的根本的智慧。不瞭解智慧與知識的差別。智慧是關於人的本性,知識把人獨立客觀事物研究宇宙萬物產生的。
所以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也應該進行智慧的本性的教育。
關於本性的智慧的教育,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長,關於知識的系統是華人所缺少的。所以尊重西方的知識系統,這是我們應該的。問題在於我們丟掉的智慧,去學西方的文化。
智慧與知識,就好像人的兩隻手,完全具備了才是完人。
把智慧的方法融合在知識系統的學習中,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夠產生智慧。
重要的還在於要用智慧來發現新的客觀知識,那麼我們做到這一點,就真正的把科學文化與我們中華智慧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了。
智慧與知識的這種關係,中國的古老智慧中分為:智慧根本與後得智。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必須經過轉念才能成智慧的運用,這是轉變成為智慧的應用,那麼我們人始終就是科學知識的主人。不瞭解這種關係,那麼科學的知識就會障礙人的妙明本心作用。這種現象,中華古老的智慧中叫:反客為主。主人不在堂,外面的客人來欺住霸佔了這本性妙心之堂,用西方人的術語說,就是在研究客觀事物的時候,失去了人的主體性。
三、現代的教育缺少對於人的本性的智慧方法。
現代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求真?道德都成了空洞的抽象?
這就是學西方文化造成的弊端。西方的文化沒有關於人本性的教育。或者說我們學西方的文化,沒有學到關於人本質的教育的方法。我們只知道搬運西方的科學知識的方法。
沒有關於人本性的教育,那麼一切的東西其實都是空中樓閣。道德很快就會成為抽象的知識。在中國的文化中,道德與人的本性有關。
道與德,與人的關係,就像魚與水的關係,魚缺少了水能活嗎?我們能缺少了道與德,那麼一切東西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本就失去了。
所以我們現在教育的所有問題的,根本是缺少了關於人本真的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抓不住這個根本,這是一切問題的總源頭。
問題的問題還在於,我們這個時代,很少有人來向我們傳播這種關於本性的大道學問。我們向哪裡去尋找這種學問啊?
四、人的未來需要中國的智慧。
人類的面臨困境: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教給孩子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未來,孩子們到底可以依賴什麼?技術還是演算法?或許首先該做的是認識自己,才能不被技術和演算法操縱。
科學的知識大爆炸,世界比哪一個時代都會來的變化迅速。這種變化給我們普通人的感覺就是無常。
無常變化迅速的現實,我們能能不能在這個裡面找到永恆不易的?
我們能找到這個恆久不易的,那麼就能隨緣不變。
我們能夠找到這個恆久不易的,那麼也能不變隨緣。
我們找到這個不易不生不滅的本心真空,我們就能無限的發展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開啟我們人本身具有的無窮無盡的妙德妙智妙能,我們人就能做科學的主人。
既然現在的人無法阻止科學的發展它的腳步,那麼我們人類只能向我們的內心開啟智慧之門。
西方人沒有智慧的文明參照體系,所以他們不知道能夠開啟我們人本具的光明這種智慧的方法。
西方人的這種科學研究,無限的發展了外部的世界,差不多已經把人類迷失在客觀事物之中。
我們的教育是注重知識的教育,還是交給我們現代的人,用智慧的方法來觀察現實的問題?
總結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太注重於西方科學知識的學習,沒有教導我們現代的學生來開啟自己的本有之光,不是用智慧來觀察西方的文化。我們應該學西方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應該學會用智慧來觀察現實的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真正創造。
西方人科學的背後,是基於宗教的宏深哲學的廣博,這是西方人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動力。我們華人也要找到這種動力。
我們現在華人有動力嗎?不能說沒有。但是這種動力力量很小,為了某一個好職位,一個好工作,成一個好家庭,買一棟好房子。
我們要用中華文化來開啟我們的不竭靈源,我們才有真正的動力。
-
8 # 丁老翁
聰明學會、掌握知識,用智慧去豐富、發展、創新知識。區別是知識是學來的,智慧是心、腦本能在實踐中,被驗證正確的結果。
-
9 # 小太極猴劉永明
文化知識如大海里的海水,很多很多,無窮無盡,所以有知無邊際的說法。智慧如大海深處的定海神針,大海有了它,自然風平浪靜,萬物生長。能學知識的人多如牛毛,能進入大海深處尋找定海神針的人稀若麟角。但神奇的中國,因為歷史悠久,在秦漢之前,還是不乏其人。現代社會各種危機困難重重,主要是隻重知識,不識智慧。張載《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續學,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深刻說明了智慧的來源,功能和作用。中國智慧的代表有龍鳳文明、甲骨文、道德經。現代智慧更應把古代智慧活學活用,造福現代,造福後代子孫。
-
10 # 我有好爵
知識和智慧兩者相關又不同。
知識指的是人類歷史生活中所積累的關於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具體事物的客觀性認識。知識有既得性、客觀性、具體性、相對性等特點,它是歷史經驗的積累是既得的認識,它是關於世界的客觀認識符合客觀存在,它是變化的發展的認識。比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就是知識,是人類關於運動的認識,但不是永恆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比如宇觀和量子態就不適用。
智慧是人類認識世界掌握知識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人類世界的規律性認識。大家知道,哲學是智慧之學,哲學是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就有主觀性、普適性等特點,智慧是世界觀方法論,世界觀首先是主觀的觀念。具有普適性特點,比如,康德講時空都是主觀的先驗的,但正因為主觀本有的,所以是客觀的形式。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是知識積累,為道就是智慧的呈現,知識做加法,智慧做減法。當然,智慧不是不可以學習,靜坐冥想可以生智慧,同樣我們在和這個世界不斷打交道過程中在知識積累過程中也會領悟智慧的。
以上是一些粗淺認識,請大家批評指正。
-
11 # 挎富追神
為了說的簡單一些,我就省略了“知識”和“智慧”的名詞解釋環節。
首先說明,知識和智慧不是一回事,這個大家一般都能夠理解。再告訴大家,知識和智慧,實際上是沒有必然的聯絡的,更沒有什麼相關性,知識多的人不一定就智慧多,反過來知識少的人也不一定智慧就少。舉個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很多高知識的人經常會被騙子騙,這就是俗稱的“書呆子”,很迂腐,經常做蠢事,反過來也有些人,雖然受教育不多,但是人生精彩,活的明白通達,灑脫自在。當然聽了這些,你也別誤會,知識多的人一定智慧少。恰恰相反,有智慧的人往往是學習能力超強,理解力,洞察力,記憶力驚人,而且他們往往有很多的知識和技能。
為什麼會出現有知識沒有智慧呢?智慧奇書《道德經》有句話講的很明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意思是,為學~學習知識和技能,增長學問,就需要我們不斷的積累,增長,學知識是做加法,苦學,執著,必然知識多。為道呢(增長智慧)?正好是反的,需要做減法,需要去掉“執著心”,直到減到無為的級別,達到臨界點你就開悟了,智慧升起。 也就是說,學知識和技能,是在修身,是技能,是術的層面;增智慧,是修心,是悟道,是道的層面。
為了更加明白的解釋“智慧”的內涵,引用儒家《大學》裡的一段話,加以深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段話,是說在開始學習知識之前,先要做到的心理準備,也就是要先開學習的智慧,古人治學是非常牛逼的,很多學生為什麼學習時學不好,效率低,大量都是沒有準備好這一步,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開竅”。先有至善的心,然後六個步驟: 1.止,2. 定 3 .靜 4 . 安 5 . 慮 6. 得。 首先把心止住,然後心慢慢的安定下來,漸漸的情緒,思想靜下來,安靜而無波瀾,這時候開始思慮,就會有所得,得到了什麼? 得到了智慧,當然如果開始學知識,那也可以得到知識。
客觀講,《大學》裡講的還不究竟。要說到究竟的大法,這就必須要引出佛法了。好多人對佛教有誤解(我開始也有),首先說明,佛教就是“佛的教育”,教育什麼?教育人開智慧。
接著剛才《大學》的那個話題深入談智慧。佛法說眾生如何開悟智慧呢?首先是“善護念”,那就是“戒,定,慧”,1持戒,2禪定,3般若智慧。透過持戒,降低自己的慾望,修剪自己的不良行為和嗜好,達到心理的寧靜,內心清淨,在透過禪定的修行方法,慢慢的發現你的內心,無數次的練習,逐漸深入,增加內功,你就會在心定,心淨的狀態下,逐漸升起人生的智慧。
我是大病一場,得遇佛法而沒死,萬緣放下,後來開悟了,身體奇蹟般的好了起來。 因為這個機緣,對佛法升起信心,開始深入學習佛法,越學習越覺得有感悟,然後學習《道德經》,《王陽明心學》,《大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看完我就樂了,尤其看,道家,儒家,心學,每每拍案叫絕,佛,道,儒他們說的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佛,道,儒,本身是相通的,也就是深,淺,認知問題角度,側重點有一些不同而已。
我就是很奇怪一點,釋迦牟尼佛,老子李聃,儒家的孔子,他們是不是曾經透過電話,還是誰給誰拖過夢呢?難道古代有過學術交流?竟然說的都一樣。(當然孔子是跟老子學過的,肯定有些相近和傳承,這點還能講的通)
後來我突然意識到,真正證悟的智者,覺者,他們所悟得東西和真如本體,或者叫“道”,都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真理只有一個,闡述方法不同而已。”
就好比“智慧”,華人管它叫“智慧”,而古印度人叫它“般若”(內涵很大,其中包括智慧),是“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是覺悟的人,是最大智慧的人。
學道,學佛法就是開智慧!當然人的智慧有大有小,開智慧也有很多方法和機緣,比如靠學習,靠修煉,靠機緣,靠受大苦,靠磨難,也有極少天生的(以前多世的修行)。
-
12 # 健康一線
智慧應該就是每個人對同樣的知識的理解程度吧,也許他們都以為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實則不然,這和每個人的智慧有很大的關係。
-
13 # lihuazhang2017
人類不是進化而來的!因為,智慧不是進化而來的!智慧是軟體,軟體不可由硬體進化而來!誰見過手機軟體APP是由手機硬體進化而來的?請舉手!
如果手機不下載手機軟體APP,就算手機被風吹、雨打、雷劈N億萬年,也不能進化岀任何軟體!只會分解成土! 人類,比手機,複雜N億倍,更不可能由動物進化成人!
知識是靠後天的學習和積累!但是,智慧,並不靠後天的學習和積累!很多老闆,文化不高,但是,老闆的手下打工的很多是清華北大的高才生!
智慧是造物主的恩賜,動物,進化N億萬年,還是動物!豬,進化N億萬年,還是豬!狗進化N億萬年還是狗!雞,進化N億萬年還是雞!猴子再進化N億萬年還會是猴子。
只有腦袋被門夾了一下的人,才相信進化論!
進化論,是一個沒有經過實證,證明的學術假設! 能證明進化論的實證,比恐龍化石恐龍蛋少N百倍!那些經過人意淫的化石,不是殘缺的,就是最後被時間證明是騙局!時間,對進化論越來越不利!
因為,100多年來,就算是挖地三尺,幾乎沒有找到證明進化論的有力證具,進化論還是處在意淫狀態和末經證實階段!相反,否定進化論的科學依據和實證越來越多!
首先,如果物種是進化的,不管是什麼生存環境,物種的種類應該越來越多才對!可是,打臉的是,物種的種類,不但不增加,反而是,物種在加速減少!
其次,染色體已經決定了你是人還是是動物!基因突變的動物或人,在群體中是很難生存和有機會生育的。你叫一個進化的,實質退化的猿脫光毛,變裸體後,怎麼在群體中生存?怎麼有臉見江東父老?怎麼去做衣服過冬?漂亮毛豐的范冰冰猿,怎麼會看得上來相親的無毛裸體的李晨猿?基因變異的李晨猿,怎麼可能被猿社會接納?
進化論根本也解釋不了,古生物的大爆發現象。進化論對寒武期動物幾乎一夜之間大爆發,只有失憶無語。
人,由靈、魂和體三個部分組成!動物,由魂和體兩個部分組成。由於動物沒有靈,所以,動物不會製造手機,動物更不會編寫軟體APP供手機下載升級進化!因為,靈相當於人的軟體,不是硬體進化的!
靈是造物主賜給人類的!沒有靈的動物是不可能進化出靈的!沒有智慧的動物是不可能進化出智慧的。 進化論是一個學術假設,至今沒有能證實的理論,更沒有科學實證,更不能重複,因科學是可以復證的,不能復證的進化論只能是忽悠。將進化論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只能說是別有用心和有組織性使壞。
-
14 # 拙小見
智慧是對世界的態度方式,知識是對世界的瞭解認識。
有智慧未必知識豐富。就如筆者老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從未讀過一天書,但是村裡大事小情幾乎離不開他的意見。村支書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都會請他出山,再難調解的家庭矛盾,再難解決的鄰里糾紛,他總會三言兩語直中要害,把當事雙方說得服服帖帖。若論識字,他可能比不過村裡的小學生,但是其為人處世之智慧,卻是研究生也學不到的境界。
所以,智慧是人生的必修課,知識只是選修課,只有智慧基礎上建立的知識體系,才是令人尊重的,才是值得宣揚的。
-
15 # 瑞豆PTE
知識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的“像”,智慧是看世界的眼睛。
展開來說,知識和智慧的區別主要有:
1 知識是關於物的,傾向於把人看作物;智慧是關於人的,傾向於把物看作人。同時,知識經常是邏輯的,無矛盾的,而智慧經常表現為,面對實際存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的能力。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經常假設一個固定的世界,模型的結構是不變的,把各種改變只看作數量的改變,比如土坡上滑下一個箱子,一般不考慮箱子把土坡表面蹭出溝,也不考慮箱子的磨損。知識傾向於把一個變化的,“有意識(有某種自己的傾向,偏好)”的世界(人)看作不變的,無意識的世界(物)。同時,知識傾向於認為世界是符合邏輯的,無矛盾的。當人發現了知識的有限性,並承認它,接納它,同時不放棄,繼續實踐的時候,人就會獲得智慧。如果你發現了世界不像書上說的那樣美好,但你依然不放棄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有可能看到世界真正的模樣,此時,你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看世界的眼睛(世界觀)。有智慧的人,已經發現世界不是固定的模式,所以不會執著於用固定的模式去套這個世界,而開始正視這個世界矛盾的一面,悖論的一面,開始尋找方法讓世界前進,以達到對立面的統一,“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覺得量子力學裡的“波粒二象性”就是世界本具的矛盾的反應,是規則和無規則的結合體。混沌現象也是這樣。)正因為智慧是關於人的,所以一個人有多少智慧,經常不取決於人的知識多少,經歷多少事情。智慧的產生,積累,和保持,與人的心態,人格,甚至道義,密切相關。這就體現了修心的重要性。一般來說,知足的,開放的,通達的,寬容的人,更容易發現,保持智慧。我們常常形容一個孩子聰明,而說一個老人智慧,不僅因為老人經歷豐富,而且因為老人看得開,心態平和。
2 知識一般能夠用語言表達,能夠直接學得;智慧本質上無法用語言表達,不能直接學得。理論型的知識,描述型的知識,語言是可以表達的,騎腳踏車的技能,游泳的技能,語言不能表達,但透過實際操作體驗,是可以直接獲得的。但是智慧本身,是無法像學知識那樣學的,她的本質是一種觀察和體驗的能力,一種聯絡的能力,需要在實際體驗中觀察自己的體驗和所體驗的事物,需要把書上說的東西和實際見到的東西聯絡起來。
3 知識一般來說是分學科的,隔行如隔山;區域性的智慧是分學科的,而整體的智慧,本質的智慧,是不分學科的,這個學科的智慧可以用到那個學科裡。汽車設計的理論,絕大部分不能直接用到飛機設計裡;射箭的技術,也幾乎不能用到打乒乓球之中。然而一個人在汽車設計行業之中積累的智慧,比如對市場需求的感知能力,對一項工程事物的整體把握,聯通許多廠家單位的能力等,卻可以在飛機設計行業之中繼續發揮作用。又如鄧亞萍,她在打乒乓球之中獲得的對對手,局勢,狀態,心態的感知和掌控能力,在體育管理之中同樣可以發揮作用。一個人,一般是先學習知識,然後運用知識,在運用中發現知識是怎麼用的,然後就可以在一個領域內靈活運用知識,這時,這個人就獲得了局部的智慧。為了本領域的更好發展,這個人可能會去了解相關領域的新進展,和其他領域的從業者交流,在別的領域之中發現新的思想,方法,移植到自己的事業之中,這樣,這個人就接近了整體的智慧。然而更加深刻的本質的智慧,我覺得,是一種關於“空性”的智慧。前述的“區域性的智慧”,“整體的智慧”,雖然並不依附於特定的事物,但還是關於存在的事物的智慧,是關於“有”的。而關於“空”的智慧,對於無規律,非邏輯,非語言的事物的接納,包容,和理解的智慧,發現從無規律到有規律的轉化過程的智慧,由有無對立達到有無合一的智慧,能帶來革命性的突破和創新。佛法把這樣的智慧叫做“般若”,大意是對於“空性”的領悟。其實,到了這個地步,科學和宗教都相通了;如同人的兩隻眼睛,看到同一個世界。學習佛法的人之中有不少是量子力學,量子物理的研究者;西藏的喇嘛有非常強的適應力和學習能力,能夠非常準確地使用英語描述佛學的概念,解答西方人的問題。 -
16 # 團羊
知識是認識事物辦事基礎,照章辦事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工作上會順利很多,所以從小我們學習,就是為了打基礎,書中常說的基礎知識就是這個意思,
知慧是我們工作中動力,也是莊會前進的動力,知識與動力結合產生知慧,如果一味照章辦事,社會就會停滯不全,生產效力就會低下,有時在工作中用自己的知慧小小改變一下,就會產生幾倍,十倍的功效,這就是知慧的魅力。智慧改變生產。知慧改變世界,智慧,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
17 # 梅田弦韻
知識是人對客觀存在的人和事物的認知水平,智慧是把自己應有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之後,很好的為自己與他人提供幫助的能力。
你把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層面,知識就是死板的東西。比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教給孩子“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這過馬路的兒歌。這是你給孩子教交通規則的交通安全的小知識。孩子把這過馬路的兒歌記下來了,他就有了這兒歌知識了。孩子把這過馬路的兒歌只是心裡記著,不能在實踐中去運用,這就只是一首歌曲而已,是一種死板的知識。
孩子如果把這過馬路的兒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過馬路時按照它的指點去做,注意交通安全,那麼,這首兒歌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變為一種智慧了。
知識不能化為能力的話,它只是停留在認知層面上的抽象的概念,是一個死板的東西。所以生活中有“書呆子”的說法。可見,知識是能力的理論基礎。知識與能力合起來化為智慧。
所以知識的最終歸宿是化為智慧。智慧是由知識演變而成的。智慧是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性強,知識是智慧的理論依據,被用性強。知識是基礎,智慧是知識的昇華與質變。
所以,生活中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有某方面的一定的知識。
一個熱氣球上有三個人,上升時遇到故障,必須捨棄一個人才能安全升空,三個人中一個是環保專家、一個是核專家、一個是農學家,該捨棄誰呢?大家討論半天,也沒有找到正確的決定。因為這三個人都是太重要了,這時候,有個小孩子在喊:把最胖的扔下去。這故事中的小孩,最簡單的思維方式,想出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小孩的智慧。有些時候,智慧與你的知識的多寡和深淺沒有多大關係,而與你的知識化為能力有關。你再有豐富的知識,不能化為能力,你的知識就是一種認知而已。
-
18 # 沈啟群337
學習知識,積累知識,大家都知道很重要;知識不等於智慧,但智慧一定源於豐富的知識,這點大多數人也懂得;在現實社會中,已經不很缺有知識的人,但缺有智慧的人,特別缺有大智慧的人,這點也有共識,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掌握,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後,能不能通過後天的勤奮努力,煉就一個不僅有知識,又有自己獨到見識,一個有智慧的人?顯然,回答是肯定的。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煉就頭腦中有智慧?直白說,是五個善於:
第一,善於抱根問底。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被事物表象迷惑,透過追問,再追問,弄清楚問題背後的問題,看清事物背後隱藏的真相。
第二,善於轉變思維。任何問題都不可能只有唯一解,要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最有效路徑,那麼,不要單維觀問題,而善於拉長視線,轉換視角,拓寬視野,善於多維度觀察事物,解析問題;常言高瞻遠矚,就是此理。
第三,善於融匯貫通。僅有專業知識不夠,還要拓展知識,僅有豐富知識還不夠,更要學會不同知識的融匯貫通;可以說,現代社會資訊與知識爆炸,而不同知識,學識,專業乃至不同領域的互相交融、交集、交織、交匯,往往會碰撞出多彩的智慧火花。
第四,善於頭腦風暴。智慧不僅產生於靜態思維,也會產生於動態思維;與不同專業朋友同事們的聚會,圍繞一個深度問題展開頭腦風暴,那麼,往往在面紅耳赤的爭執中隱藏著真知灼見。
第五,善於面向實踐。真正的智慧,往往與人類生動的社會實踐分不開,那麼,敞開自己襟懷,啟動自己腳步,走出象牙塔,走進氣象萬新的大自熊,走近日新月異的大社會,透過走看與真實體驗,也許真正苦尋的智慧靈感己在腦海閃說。
不能不說,人類智慧產生特別是大智慧產生,還有天性或先天的成份,不過,其佔比一般不會高於10%,更多還得靠後天的勤奮努力。
-
19 # 浪道俠
知識與智慧有什麼區別?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
知識是萬物的屬性與先人的行為經驗,智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如何運用知識和工具去發現新事物、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舉例說明:
就以網際網路作例,已知的網際網路使用功能、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等可以稱之為網際網路知識;但如何使用網際網路去創造價值就是智慧了。有的人利用網際網路功能進行社交,認識更多朋友,擴大社交範圍,有的人利用網際網路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利用網際網路作宣傳,擴大個人或其產品的知名度,還有的人利用網際網路進行貿易。在使用網際網路過程中,有的人獲得了成功,有的人經歷了失敗,有的人按步就班,有的人在原有的網際網路功能上進行開發創新。比如馬雲利用網際網路開發了啊裡巴巴與淘寶,進一步建立了支付寶。這說明馬雲很有智慧。
進一步說明知識與智慧的區別,有的人利用網際網路已知功能實現了發家致富,有的人在利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經歷了失敗。為什麼呢?這與各自對網際網路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網際網路的能力有關。比如大多數人只會利用網際網路已有的功能進行工作或娛樂,但有的人會程式設計,因此,常握軟體程式設計知識的人比沒有掌握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又比如,大多數人只掌握了最基本的網際網路及電腦知識,但有的人系統的掌握了網際網路和電腦知識。那麼,後者在運用網際網路過程中一定比前者收穫更多。
如果兩個人掌握的網際網路、電腦知識是同等水平,A選擇開發一個社交軟體,B選擇開發一個搜尋平臺。這關係到兩個人對社會資訊、網民行為資訊、國家發展趨勢,商業環境等綜合知識的掌握程度。即在單一行業兩個人具有同等的知識水平的情況下,綜合知識水平將決定你的判斷能力,最終助使你做出行為選擇,你的綜合知識水平越高,判斷越準確,預見未來發展趨勢的能力越強,越容易成功。這是單一知識與處理綜合資訊的能力的區別,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智慧。這便是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2019年11月9日
回覆列表
答:二者是有區別的。
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識,知識必須轉化為智慧,才能顯示其真正的價值!
“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人便擁有了智慧,擁有智慧卻不懂得堅持學習新知識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