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響寶寶改二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雖然按照道理來說,朝潮的超級深水雷只會對戰列艦級別吃水的戰艦造成傷害

    理論上來說使用青葉級重型巡洋艦船體建造的龍驤號航空母艦和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船體建造的賽班級航空母艦應該是不在這個範圍內的

    但實際遊戲中來看,朝潮的深水雷一樣會對這兩艘航母造成傷害

    先來科普一下這兩艘航空母艦

    龍驤號航空母艦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後,規定日本航空母艦總噸位不得超過8萬1千噸。此時,日軍已有小型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和兩艘由主力艦改裝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加賀號航空母艦,由於2艘改裝的正規航艦已經佔去大半配額,當時能運用之噸位已不足萬噸。在當時由聯合艦隊所制定的《帝國軍隊用兵方針》中,建議以一大一小的航空母艦組成一航空戰隊,故日本海軍尚缺一艘小型航空母艦。

    但《華盛頓海軍公約》所規範的航艦是一萬噸以上之艦種,對於一萬噸以下的航艦如何處理未有明文規範,加上未對輔助艦艇的更換做限制,所以日本帝國海軍想鑽條約漏洞利用輔助艦艇的名義建造一艘輕型航艦;1925年日本海軍的若宮號水上飛機母艦因艦齡老化編入警備艦,海軍利用建造替代艦的名義在1925年10月向高層要求規劃建造一艘8000噸級的水上機母艦,隔年將艦型改為9800噸級的小型航母(航空補給艦),預算在第52屆帝國議會中透過,並列入1927年的昭和2年度艦艇補充計劃預算編列中。(1934年9月6日在瀨戶內海伊予灘航行中的龍驤號)

    新造艦最初構想是艘公試排水量9800噸、極速30節、可搭載24架艦載機的單層機庫小型航艦。主要設計師為造船中將平賀讓及技術中校松本喜太郎,預定在1932年3月底完工。

    為讓噸位達到限制標準,新航艦直接採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船體設計改造,為減重取消重巡洋艦的艦體裝甲,僅在彈藥庫配置薄裝甲,機庫採單層平甲板構造,主機與“高雄級”相同。1929年11月26日於橫濱三菱造船廠起造,取“龍驤麟振,前無堅敵”之義命名,同義語還包括“龍驤虎視、苞括四海”等,為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艘使用“龍驤”艦名的軍艦。但是列強發現了這個漏洞,1930年4月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便禁止各國興建1萬噸以下的小型航空母艦,這時候限制噸位就變得失去意義;海軍索性將龍驤號提高效能增加噸位到符合條約要求。艦載機大幅提高成36架常備機與12架備用機,原本的單層機庫因空間不足只好改建為雙層機庫,仍舊不足的空間只好用削減動力裝置的手段達成。因此龍驤號艦體高度大舉提高到水平面上14.9米,動力減半、推進由四軸變成雙軸,極速因此下修只剩29節。至於增加的重量導致浮力不足的部分則增加突出部(bulge)防雷鼓包抵銷;不過有部分倒是因禍得福-原本龍驤號打算裝設同鳳翔號航空母艦一般的140毫米艦炮,最後因控制重量的理由更換成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1938年9月航行中的龍驤號航空母艦)

    由於大幅更動艦體結構設計且削弱動力,龍驤號從服役起就有著重心偏高,有著幹舷低、船體復原性差以及續航能力差等缺點;儘管龍驤號在船底裝設了和鳳翔號相同的美國斯佩裡公司制陀螺儀,且增裝可動式穩定鰭,但是船體設計沿用重巡洋艦的高比例修長艦體讓龍驤號船體穩定性及復原性都劣於噸位更小的鳳翔號;日軍的操作經驗證明在浪高3-4米的海浪下龍驤號飛行甲板就無法實施作業。

    為了配平重心,除了強化龍骨結構、部分增添配平紡錘外,煙囪也只好放較低的位置並朝下排放避免排煙干擾飛行甲板運作,但又因此讓海水容易灌入煙囪影響到鍋爐效率,形成艦體設計的惡性迴圈;因艦內容積不足,原設計作為壓艙水的空間被轉用成重油燃料槽,不過在被警告這種用法可能會造成船隻急轉彎出現重心過高而翻覆的危險性後,燃料槽的用途從未使用。船體於1931年4月2日下水,下水之後的舾裝工程則拖往海軍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並拖延至1933年4月1日才竣工。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記取了鳳翔號的左右分散式艦橋的教訓,安置於飛行甲板前端正下方。

    塞班級航空母艦

    塞班島級航空母艦包括兩艘輕型航母塞班島號航空母艦(CVL-48 Saipan)和萊特號航空母艦(CVL-49 Wright),在二戰期間建造。和“獨立級航空母艦”一樣,“塞班島級航空母艦”也是由巡洋艦艦體改建而成,但“塞班島級航空母艦”是由重巡洋艦改裝而成。兩艦均未來得及參加二戰,服役至1970年,於1980年拆毀。(USS 塞班島號 CVL-48)

    該級艦作為艦隊航母僅僅服役了很短時間,分別是塞班號(1948-1954),和萊特號(1947-1956)。作為航空母艦,她們在1950年代噴氣式飛機出現之後迅速過時,因為噴氣式飛機需要佔用比以往飛機更多的空間。在此大環境下,大得多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搭載噴氣式飛機的時候都逐漸被認為過於狹小,塞班級更是被認定不適合未來航母作戰的需要。而該級兩艘同級艦的船體被認為較有價值,因為船體內較大的空間可以很容易的被改裝用作他途。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該級艦不再搭載飛機。塞班號被改造成為通訊中繼船,而萊特號被改裝成為指揮艦。改裝過後的兩艦於20世紀70年代退役,於80年代被拆解。(USS 塞班島號 underway, c. 1956)

    這和我昨天回答的一個關於防空炮,主炮和副炮運作機制的問題一樣

    涉及到一個遊戲機制上的硬傷

    我們知道,魚雷是遊戲中為數不多的從水面以下發動攻擊的武器

    所以艦船的吃水深度決定了魚雷是否能命中

    在歷史上,大多數魚雷的定深都是可以調節的

    比如舊日本帝國海軍的九一式改二型空射魚雷

    1938年服役,由於九四式空射魚雷開發失敗,因此日軍回頭進行九一式魚雷的更新計劃,藉由改善安定舵的方式讓魚雷在增加部分重量下大幅度提升投擲速度及高度限制,並且可以讓魚雷於12米深淺水運作,原先此項改良計劃是遭到日軍軍令部以及艦政本部的聯手反對;但是因為山本五十六的珍珠港偷襲計劃因此這項改良案強制推行,太平洋戰爭初期盟軍折損的船艦大多數是此型魚雷的傑作,不過由於此項改良案僅為應急手段,在生產了部分數量之後生產線轉移至改三型。

    而九三式魚雷的一般定深為5米,相較之下空射魚雷的定深似乎要深很多,但這一般不影響到魚雷引爆,因為魚雷的引爆機制有很多種,例如觸發引信,磁力引信和撞擊引信(觸發引信和撞擊引信似乎可以看作一種)。(被魚雷命中的佐治亞)

    舉個栗子這裡有一顆使用撞擊魚雷的定深為5M的魚雷

    而它的上方是一個吃水不足5M的艦船

    這顆魚雷就不會被引爆

    而是會穿過去

    但是!

    遊戲中簡化了這一機制

    先來認清楚遊戲中的魚雷運作機制

    首先,窩窩屎裡沒有磁力引信,所有的魚雷使用的均是撞擊引信

    也就是說,魚雷必須明確接觸到艦體才會引爆

    第二,魚雷通常會對任何目標造成傷害,但對特殊種類的魚雷來說,只會對特定目標造成傷害

    簡單來說就是深水魚雷,一般的深水魚雷只會對除去驅逐艦以外的艦種造成傷害

    而對於朝潮的超級深水雷來說,只能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造成傷害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考慮到吃水的話,龍驤號航空母艦的吃水是5.56米,塞班級航空母艦的吃水是8.5米,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吃水是9.2米,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吃水是11米

    這個深水雷能對5.56吃水的龍驤和11吃水的依阿華造成傷害

    但是卻無法對9.2吃水的阿拉斯加造成傷害,這未免有些奇怪?

    這裡我又得提到一個詞了——遊戲性

    為了遊戲性的妥協

    這和之前說到的防空炮對空射擊時還能同時對地射擊是一個道理

    對於朝潮這艘船來說,除開巡洋艦這種真爸爸,另外一個爸爸就是航母

    由於日系普遍的貧弱防空和不怎麼好的機動性,一旦被航母盯上想跑掉還是很難的

    就連秋月這種高防空的DD遇到高階航母都只能叫爸爸

    更別說朝潮了

    而朝潮的魚雷雖然兇狠,但畢竟只能作用在戰列艦上,如果航母無法被朝潮的魚雷傷害到的話

    那朝潮幾乎沒有任何手段可以反制航母

    你總不能指望日系127頸椎病把航母敲死吧

    但說實話

    我個人認為能不能對航母造成傷害這個意義不大

    雖然我也見過朝潮超遠距離毀滅打擊航母的

    但那一般都是航母自己太2B

    在我看來,任何航母,除非你能保證自己的位置絕對安全,不然長時間停在某個位置不動絕對是菜雞玩家

    航母被稱之為機動部隊

    你都站著不動了還機動個錘子?

    對於目前的航母來說,調整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的航母隱蔽很差

    而對於移動中的航母,特別是帶轉向的移動,朝潮的雷想雷中還是有難度的

    更別說現在的航母並不需要怎麼考慮進水和點火的傷害

    最後

    那啥,你們以後提問的時候問題裡帶上游戲名好吧?

    這些問題全都被分類到軍事區去了,我是遊戲問答認證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體現了古人怎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