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容的是世事變化,盛衰無常。關於這個諺語,我們可以從黃河的河床上面來解釋。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在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經常氾濫,所以黃河經常改道,改道後,一個以前在河西岸的村子,變到東岸去了。 所以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主持改革的政治家們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經常將黃河改道,其實以前的黃河是流經山東省的,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才真正繞道山東。三十年河東和三十年河西從表面上,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是這種自然現象到了宋朝和明朝兩個時期,開始被用在了“世道”和“人心”上。

    北宋朝分為三個時代:

    1.從趙匡胤(實際上,從後周皇帝柴榮開始,中原皇帝的性質就已經開始改變了)開始到趙禎駕崩(960——1062),這一百零二年屬於“好人政治”,或者稱為“真正的共治時代”。這一個階段,由於宋朝皇帝的“心虛”(畢竟皇位是從後周恭帝的手中奪過來的),所以他們只能和那些文官士大夫共治天下。

    2.從宋英宗趙曙開始到宋哲宗趙煦駕崩(1063——1100),這三十七年是北宋朝由“真正的共治時代”向政客過渡的關鍵時期。由於宋英宗趙曙是旁支過繼,有經歷了“兩上兩下”的“廢立風波”,導致了趙曙對於仁宗留下來的大臣保持著“戒懼之心”,也是從治平年間開始,宋朝皇帝開始任用只對自己忠誠的人,而這些人對於國家大多隻是具有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的才能。

    3.從宋徽宗趙佶到宋欽宗趙桓(1101——1126),北宋朝的最後二十六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即“政客皇帝”的最終形成期。雖然宋徽宗手下不乏有文人和能臣,可是宋徽宗自己僅僅是一個“文藝皇帝”,他的治國才能連宋仁宗都不如,更不用說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朝分為兩個階段:

    1.“高孝光寧”四位皇帝(1127——1224),這四位皇帝時期,宋朝與金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不僅如此,在宋孝宗和宋寧宗時期,宋朝利用三次北伐,做了試探性的攻擊。雖然沒有奪取多少的實際利益,也大大削弱了金朝好戰派的力量。最後一次北伐更是展現出了宋朝和金朝誰也吞併不了誰的形勢。

    2.“理度恭端”四位皇帝(1225——1278),這五十三年中,宋朝繼續朝著下坡路發展,雖然宋理宗在位四十年。可是終其一生都沒有挽救宋朝的國運。度宗低能,賈似道專權,雖然能夠僥倖獲得區域性的勝利,可是宋朝終究已經回不到最初的模樣。

    明朝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明太祖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1368——1435),明朝在這五代君主統治的時期,一直致力於攻擊北元殘餘勢力,儘可能地恢復明朝對北方的統治。不過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到了明宣宗在位的第八年,明朝的國土大大的縮水,只剩下兩京十三省。

    2.明英宗朱祁鎮到明武宗朱厚照(1436——1521),雖然開局十五年,明英宗開了一個不算太好的頭,不過在成化犁庭的戰鬥中,明朝展現出了非常高的戰鬥力,完全壓制住了女真族的反抗勢力。明武宗朱厚照更是追著蒙古小王子的背後打擊韃靼勢力。

    3.明世宗朱厚熜到萬曆二十六年(1522——1598),這76年是明朝穩固發展的時期,雖然朱厚熜沉迷於煉丹、朱翊鈞年幼登基,可是朝政依然沒有半點的廢弛,依然在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的鼎力執政下有序的進行。張居正死後,雖然萬曆皇帝消極怠工,可是明朝的內閣辦公機器仍然有條不紊的轉動著,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明朝仍然取得了勝利。

    4.萬曆二十六年到天啟七年(1598——1627),隨著北韓戰爭的結束,內閣之中的“國本派”和“貴妃派”黨爭愈演愈烈,東林黨逐步上臺。薩爾滸之戰的失敗,讓後金國力上升,萬曆皇帝朱翊鈞在內憂外患中駕崩。泰昌一月皇帝,三案一觸即發。天啟四年,魏忠賢專權,提拔有能力的將領抵抗後金,最終袁崇煥炮斃努爾哈赤。

    5.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1628——1644),這十七年中,由於崇禎皇帝多謀少斷,對於內閣首輔為首的政府班底沒有足夠的信任,所以十七年時間換了五十個內閣首輔,再加上崇禎皇帝有謀略卻沒有決斷力,明朝最終滅亡。

    就像吳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評述的那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看見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勝似一年。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50D和6D5D的鏡頭通用嗎,這550D升級到全畫幅的5D6D有很大不同嗎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