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鄭太尉觀天下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了侵略北韓的戰爭,史稱“壬辰倭亂”(中國史稱“萬曆北韓役”或“萬曆日本役”,北韓史書中稱“壬辰、丁酉倭亂”或“壬辰、丁酉之役”,也稱“壬辰衛國戰爭”,日本史書稱“文祿、慶長之役”。)。是一場中、朝、日三國直接交鋒的規模空前的國際戰爭,是古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
總的來說,這場戰爭的勝利主要是依靠明朝綜合國力上的絕對優勢得來的。在此次戰爭中,明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七、八年間明朝朝廷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調集了明朝重要的軍隊、將領,明朝第一次出兵總數為七萬八千七百人,損耗二萬五千人;第二次出兵十一萬七千人,損耗五萬八千七百人。特別是作為明軍主力之一的遼東軍損失很大,直接導致了對後金鎮壓能力的衰減,建州女真努爾哈赤乘機發展,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潰。
北韓的軍隊基本上戰垮,1593年1月,北韓全兵力達17.24萬人,到1598年9月,中朝聯軍協同作戰反擊日軍時,北韓軍不過2.5萬人。豐臣秀吉曾命令部下“割鼻代首級,把割下的鼻鹽漬後送之。”北韓人被割下的鼻子數至少在10萬以上。在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北韓人,強行運往日本的也在5、6萬人以上。在長期戰爭的嚴重衝擊下,北韓社會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1592年3月,做了多年戰爭準備的日本侵略者,以17萬陸軍和3、4萬海軍的兵力入侵北韓。此次戰爭使既作為侵略者又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也遭受了巨大損失。日本不但沒有達到侵略北韓的目的,反而喪失了10萬壯丁,且在財政上虧損巨大。在戰爭中數萬名的日本百姓作為軍夫被徵發,留在國內的百姓也擔當了比平時高出數倍的土地稅與各種苛捐雜稅,為了擺脫沉重的賦役許多農民背井離鄉過著流浪生活,因此,大量的土地被荒蕪。
對於豐臣秀吉說來,損失莫大於加速了其政權破滅和家族的消亡。在侵朝戰爭時沒有出兵、養精蓄銳的德川家康與強權派溝通,終於透過關原之戰、大阪之戰,建立起替代豐臣政權的江戶(德川)幕府。此後以史為鑑的德川幕府,再未動侵朝的念頭,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
3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說說明朝軍隊:
明軍入朝作戰,前後分為三次。第一次,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2300餘人入朝作戰。由於北韓坑貨的錯誤情報,致使明軍輕敵冒進,最終潰敗,祖承訓僅以身免。
第二次入朝作戰,明朝軍隊前後投入4萬人左右。在平壤城之戰中,明軍大獲全勝,殺傷日軍萬餘,據宋應昌的報告自身陣亡796人,傷1492人。這數字其實應該水分不大,畢竟此戰明軍確實打得相當成功,而平壤城中的日軍多半被明軍炮火燒死。又如之後在碧蹄館血戰中,李如松精銳的遼東鐵騎遭到數倍日軍的圍攻。血戰過後,明軍傷亡兩千餘人。
但從第二次付朝作戰後,明軍能調回三萬餘將士回國,僅數千留駐北韓這點來看,明軍的戰損應該也就幾千人而已。
明軍最大的傷亡發生在第三次付朝作戰,當時的總指揮換成了楊鎬,先後累計投入四路兵馬(東路麻貴、中路董一元、西路劉挺、水路陳璘),共計十四萬三千多人。在蔚山血戰,明史記載,明軍傷亡兩萬之巨。
而在泗川之戰,明軍又傷亡不下七千人。也就是說,僅這幾場戰役,明軍傷亡就近三萬人之眾,如果加上全羅之戰和稷山之戰等大小戰役的戰損,以及陳璘水師的戰損。那麼,明軍第三次作戰的損失很有可能接近四萬人。
綜合三次的結果,明軍的傷亡數字應該在4-5萬人之間比較合理。要知道這些參戰部隊可都是明朝邊軍的精銳,是明朝的骨血。這個數字的損失,對於大明來說,其實是相當慘重的了。
接下來說說日本和北韓;
日本第一次侵朝調集9個軍團,共計投入15.8萬人參戰;第二次日軍再次從國內調集12萬大軍,加上北韓留守軍2萬,共計14萬人。而綜合日本各軍團戰後的資料來看,日軍傷亡應該在10萬人左右,大約是明軍的兩倍。
最後是北韓,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由於北韓軍隊戰鬥力實在低下,前期與日軍接戰基本上都是全軍覆沒。而且即便是被日軍俘虜的,以日本人兇殘的作風,基本上也就是一刀。因此,可以斷定,北韓軍隊的傷亡是不低於日軍的,甚至可能是中日朝三軍中傷亡最大的。
-
4 # 平田君Bellatores
萬曆北韓戰爭(1592-1598年)指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北韓聯軍與日本豐臣政權之間的戰爭。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北韓稱壬辰衛國戰爭,它也是16世紀東亞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從戰後影響來看,萬曆北韓戰爭也堪稱一場“三敗俱傷”的國際戰爭,無論是勝利方明朝和北韓,還是戰敗方日本,都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大致介紹歷史背景之後,可以先簡要回答一下題主的兩個問題:
三國軍事實力對比——明朝>日本>北韓
三國戰爭損失對比——北韓>日本>明朝
萬曆北韓戰爭示意圖
一、三國軍事實力分析北韓在三國中敬陪末座可謂毫無懸念。北韓不僅是三國中體量最小和國力最弱的,其軍事經驗也最為缺乏。自從李朝建立以來,北韓已有200年未聞戰事,武備廢弛已久,這才導致在第一階段戰爭中一觸即潰、數月內全國八道被日軍佔領七道。無論是裝備還是實戰水平,北韓陸軍都距日軍和明軍相去甚遠;在這次戰爭中,北韓方面唯一的亮點是由李舜臣率領的水軍,李舜臣所改造的龜甲船成功地打擊了日本水軍、粉碎了日軍掌握制海權的計劃,李舜臣本人也憑藉其傑出表現成為北韓歷史第一名將。
經歷了戰國亂世的洗禮,日本軍隊具備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另外,他們也在與西歐人貿易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掌握了火槍戰術和新式築城術,顯著提升了作戰水平。正是由於經驗和裝備的優勢,日本軍隊才能在戰爭初期迅速壓制北韓、並始終維持對北韓半壁江山的控制。日軍的優勢主要是輕火器和築城術,他們的鳥銃和火槍戰術令明朝火器專家趙士楨和名將戚繼光都刮目相看。但日軍的短板也同樣明顯:他們缺少重火器和騎兵、機動性較差;水軍則使用較為落後的跳幫戰法、基本不成體系。因此,日軍在戰爭後期失去制海權之後只能龜縮防守,它最終的失敗也與兵種配置嚴重失衡有關。
作為東亞第一大國,明朝自然也擁有最強的軍事實力。明軍的最大優勢在於重火器和騎兵,李如松的遼東鐵騎、明軍攜帶的大將軍炮在平壤城之戰中都讓守城的日軍小西行長部吃盡苦頭,明軍騎兵在碧蹄館之戰中的發揮也是幫助主帥李如松化險為夷的關鍵。明軍火槍雖然差於日本鳥銃,但較為全面的軍事體系仍然足以保證明軍的戰鬥力。水軍方面,明軍同樣優於北韓軍和日軍,正是在明軍水師的幫助下,北韓才得以在戰爭後期恢復制海權、並贏得最後決戰——露梁海戰的勝利。
二、三國戰爭損失分析作為這次戰爭的主戰場,北韓無疑是損失最大的一方。據統計,北韓在兩次戰爭中共有100餘萬平民和15萬士兵傷亡,戰後全國一度陷入十室九空、百業蕭條的狀態;日本方面的損失亦不在少數,兩次戰爭共計動員了30萬軍隊,傷亡約15萬人。侵朝戰爭的失敗也加劇了豐臣政權內部的矛盾,為豐臣政權的覆亡埋下伏筆;相較而言,明朝的人員損失是三者中最少的,僅傷亡4萬餘人,但明朝還為援助北韓耗費了數百萬兩白銀的軍費,極大加劇了財政負擔,精銳邊軍的損失也削弱了明朝東北部的防禦,為女真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
5 # 北洋海軍炮手
這一仗,基本上是明朝憑藉國力把日本壓下去的,戰績不太好看。尤其是整個援朝戰爭十三場主要戰役明朝勝四敗九,贏得四場有兩場還是豐臣秀吉死了以後得事了。而且日本大名普遍都沒有太多熱情,因為豐臣秀吉有消耗各個大名的實力的意味,而且底層軍士不少都有厭戰情緒,根據北韓資料記載,很多“降倭”(逃亡、投降的日本軍士)充當了北韓水師的槳手,同時還有小西行長嚮明朝聯軍通風報信的記錄。
言歸正傳,日軍的數量,根據《中國通史》給出的資料,豐臣秀吉總共動員了14萬餘人參戰,當然,這14萬人並不會全都是作戰部隊,必然有負責後勤的部隊。而且這14萬多人不會全部都用於陸地作戰,還有不少水師。
至於明朝投入的軍隊數量,我們可以找到資料。《明代中朝關係史》《萬曆援朝逐倭探微》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壬辰倭亂與明人抗倭援朝》
從以上論文,可以總結出明朝總共動員了20多萬軍隊,靡費糧餉數百萬兩,其中軍隊損失7、8萬,差不多戰損了三分之一參戰軍人。
南韓東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崔孝軾在論文《明朝出兵參與平定壬辰倭亂緣起考》一文中,用總結一部分北韓方面對明軍的記載。文中提到了明軍畏戰,毆打、虐待、殺害北韓官員、搶劫百姓、強姦婦女的行為,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殺良冒功的事發生。雖然不排除有誇大事實的嫌疑,但是也可以用作參考,畢竟北韓方面的記錄也是關於這段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
關於各自的戰損,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從明代抗倭援朝戰爭看女真的崛起》。但是僅僅是很籠統的提了“喪師各十萬左右”,而且如果日本真損失了10萬,那麼這一仗早就不用打了,不到15萬的日軍早就哭著跑回日本了。
而且貌似日本方面也沒有確切得統計資料,根據《日本戰史》,第一次文祿之役日本損失了兩萬多人,第二次慶長之役損失資料不明,不過聽說日文維基上的資料是5萬多,不知真假。
不過該資料要為真的話,雙方戰損還真是五五開,不過考慮到動員部隊人數,很明顯日本損失更大。不過北韓這個小受很明顯死的更多,不管是軍隊還是平民。
不過為啥我總感覺這一仗是菜雞互啄。
-
6 # 璽言春秋
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豐臣秀吉被倭寇天皇冊封為關白,長達二百餘年的的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和藉機削弱國內各諸侯勢力以及一直以來日本統一強大後對中原的野望,豐臣秀吉決定聯合北韓並以北韓為跳板進攻大明。由於一直以來北韓與大明的宗藩關係都很穩固,所以儘管當時的北韓朝廷內部鬥爭激烈,武備廢弛,但在此事上卻絲毫不敢馬虎,立即嚴詞拒絕。以此為藉口,在豐臣秀吉的統一部署下,日本正式發動侵朝戰爭。史稱萬曆北韓戰爭、文祿-慶長之役、壬辰倭亂、丁酉再亂。
在正文開始前先講兩個關於此次戰役的兩個故事:
有一個叫史世用的大明錦衣衛於萬曆二十一年被派遣赴日收集情報,其扮成大海商在日本還頻頻獲得當時日本各地的實力派接見,在日本的幾個月時間史世用利用身份收集了大量關於日本的政治、軍事情報。後在返回過程中,遭遇海難,幸得琉球赴明使節搭救才輾轉回到大明。後來史世用又隨明軍進入北韓提供幫助。要知道在北韓戰場和日本本土有大量錦衣衛和商人給明朝廷和前線軍隊提供大量關於日本的政治、軍事情報,為最後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豐臣秀吉在軍隊還未見大明寸土的情況下,就信誓旦旦的向人表明“唐之領土必將納入我之版圖”。此後更是著手安排王族移居大明京師的準備工作,同時操心明朝大小職位的日本官員任命問題甚至為日本的可用官員不夠而發愁。
這兩個故事充分向我們表明,凡戰勝絕不是僥倖,而是軍事、情報、政治、後勤、帝王戰略眼光、用人水平等等各方面綜合較量。而人們也不應該為還沒影兒的事過分的憂心。
戰爭的第一個階段
此時的主角是倭寇和朝軍。北韓方面八道的可用之兵連同水師共計八萬左右,不包括北韓官軍崩潰後各道的義軍。日本方面則是精銳進出,各軍統兵將領在日本國內也是大有來頭,如雷貫耳。倭寇侵朝部隊分為九個軍共計十五萬人,分別是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八千人;第二軍加藤清正,兩萬兩千人;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兩千人;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第五軍福島正則,兩萬五千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還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集結在肥前名護屋作為預備隊共十萬五千人。此外還有九鬼嘉隆率領的近萬海盜軍及千艘戰船作為海上運輸戰鬥部隊。這些所謂的日本戰國名將們,面對北韓時趾高氣揚,燒殺搶掠;面對後來的入朝明軍時卻往往舉陣驚駭。所謂建威北韓在我看來不過是欺軟怕硬,屠殺百姓。
由於長久的武備廢弛,朝堂爭鬥,在倭寇的打擊下,整個北韓的防禦力量迅速崩潰。萬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倭寇於釜山登陸,至五月八日北韓全國八道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的義州一帶還在北韓手中。要不是各地百姓組織義軍抵抗,當時的北韓很難撐到明朝大軍來援。此時的北韓國王李昖為了儘早脫離險境說出了很有名的一句話:“與其死於賊手,不如死於大明父母之國”。聯想起後來的北韓的所作所為,只能說歷史上北韓人要遠比現在的棒子們更懂得禮義廉恥。
此時北韓本身對於倭寇造成的傷害非常有限,只有慶尚道人郭再祐在晉州、李舜臣在玉浦海、在閒山島、義軍在全州、義軍在延安府(是的北韓也有一個延安)給予倭寇有限的損失。這其中晉州之戰,閒山大捷給予日軍較大殺傷,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日軍合計損失在八千人左右,戰船二百餘艘。雖然由於李舜臣的忠勇和各地義軍的浴血奮戰,但相互之間難以聯合又得不到支援,終究難以擊退日軍。
戰爭的第二階段
收到北韓的求援後,此時的明朝並沒有立即決定是否發兵。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明朝庭沒有搞清到底是日本真的侵朝還是聯合北韓引誘明朝出兵,然後聚而殲之;二是明朝廷內部對於是否出兵產生了爭執,一派認為把倭寇擋在鴨綠江邊就行了,一派認為倭寇志在大明必得出兵幫助北韓。就在兩派爭執不休的時候,搞清狀況的萬曆皇帝及時決斷必須立即發兵支援北韓。倭寇侵朝,意在大明,保北韓就是保我中國。這裡我們應該清楚,萬曆不上朝並不是不管事,要是一個什麼事都不管並且控制不了群臣的人,別說四十八年就是四十八天的皇帝都做不了。
只是令我們大跌眼鏡的是,大明雖然立即派出援兵,可這第一批援軍只是由前李成梁家丁此時的副總兵祖承訓率領的三千精銳騎兵。由於輕敵,中了日軍小西行長的誘敵深入之計,祖承訓帶領的三千精銳騎兵,被日軍打的幾乎全軍覆沒,死傷兩千餘人,這是明軍的第一次損失。
此戰後,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萬曆皇帝立即任命宋應昌為前線統帥,可宋大人調兵需要時間,多長時間哪?兩個月。在這裡有個插曲就是,努爾哈赤也上書表示要帶兵抗倭以報皇朝。可是在北韓的極力反對下未能如願。兩個月大明能等,可是北韓國王和侵朝倭寇可等不了。怎麼辦,怎麼能讓倭寇在北韓等兩個月?這時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大忽悠登場,能把人忽悠瘸的趙大忽悠在他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此人的關輝事蹟稍後還會提及,但此時他卻著實為大明調兵遣將贏得了時間。他叫沈惟敬,靠著一人一僕,憑著巧舌如簧沈惟敬愣是將日軍忽悠的停在平壤而不敢再前進一步。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李如松為前線指揮率領全部援朝明軍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此時的明軍共計四萬餘,他們要面對的是十五萬侵朝倭寇。在此後的一系列戰鬥中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日軍表明五千年的戰爭民族是怎樣在這片大陸上生存下來的。李如松在此戰五年後,於一次搗巢作戰中中伏力戰而死,若李如松在,後來的努爾哈赤定成不了氣候。
明軍到後與倭寇一戰於平壤經過艱難的攻堅戰後收復平壤,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倭寇傷亡據《日本戰史》記載,參與守城的有小西行長第一軍全部一萬八千餘人,第二軍部分五千餘人,合計兩萬三千多人。戰後收攏部隊,只餘六千多人,也就是說經此一戰,倭寇損失就達到一萬七千多人。當然此戰也有北韓軍隊的傷亡,協助倭寇守城的朝奸部隊被明軍殲滅了數千人。這是倭寇面對明軍的第一次戰損。此後的日軍面對明軍可以說是四個字-望風而逃。直到一個地方,碧蹄館,三千明軍在李如松的率領下,讓侵朝倭寇見識到了大明的鐵血軍魂。此戰三萬倭寇將李如松的三千人馬團團圍困,高興的倭軍將領以為終於有魚上鉤了,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卻是一條兇猛的大白鯊。明軍以傷亡數百的代價讓倭寇損失數千,最終破圍而出。見識到明軍強大戰力的倭寇集中五萬人馬來守衛北韓的王京。而李如鬆手中只有四萬多人,要攻克王京的難度可想而知。就在此時,一場軍事史上足以媲美曹操偷襲袁軍屯糧處烏巢的軍事行動發生了。在錦衣衛和當地北韓百姓的協助下,明軍發現了倭寇的屯糧地龍山。於是李如松派查大受率一千死士夜襲龍山,一把火徹底解決了鬼子們的糧食問題。稍後的事情就簡單,武士道在牛,也擋不住餓肚子呀!得知糧食被燒,日軍立即撤退,明軍收復王京。第一次明軍入朝作戰就此結束。
小結
第一次侵朝倭寇被擊退,北韓的國防力量基本被擊潰。只剩李舜臣的少量水師還在堅持。明軍方面先後出兵計五萬左右,合計損失在五千到六千之間。倭寇方面除了在平壤與明軍硬碰硬的戰了一場,隨後便因為糧食被燒而撤退,所以總計損失在兩萬以上。但主力尚存,這也為第二次侵朝之戰埋下了伏筆。
戰爭的最後階段
在這次停戰中,我們的大忽悠沈惟敬再次出場了。他告訴大明,豐臣秀吉已經認輸,即將撤退只要明朝封豐成秀吉為日本國王就行了。他又告訴豐臣秀吉,明朝不想打了,要封他做明朝的關白來換取停戰。兩邊都很滿意,很快明朝方面的詔書就派人送到的日本。要知道雖然日本偏居海上,但當時人家的官方語言是漢語,這大明的詔書還是看的懂的。至此忽悠敗露,原本得到滿意答覆的雙方一看竟然是這樣,那還說什麼,開打。於是在沉寂了幾年之後,萬曆二十四(1596年)年九月豐臣秀吉從國內調兵加上留守北韓的部隊合計十四萬人,而此時留在北韓的明軍只有六千七百人。
此時的明朝前線指揮官換成了李如松曾經的屬下,跟著他一起平定寧夏之亂的總兵麻貴。麻貴帶了少部分援兵前往北韓的王京,他的任務是在大軍到來之前守住北韓王京。此時他手中的兵力--七千八百人。而他要面對的是十二萬倭寇,最終在稷山,麻貴以他的幾千兵力擊潰了急於北上的的倭寇先頭部隊一萬五千人,此戰麻貴以微小傷亡,擊潰倭寇,令敵人損失在三千以上。雖然此戰殺敵不多,但卻讓倭寇統帥產生了誤判。隨後的侵朝倭寇在此再也沒有前進一步。最後明朝援軍陸續抵達,已經達到五萬人,連同配合作戰的北韓軍一萬餘共計六萬多人。集齊的大軍開始對倭寇的最後之戰,五萬人主動進攻十四萬日軍。在蔚山,差一點明軍就提前結束了第二次入朝作戰。可是因為天氣原因,連綿大雨天讓明軍的炮火優勢發揮不了;蔚山關鍵的位置對於倭寇不容有失,拼命增員。最終因為楊鎬的致命失誤,明軍的撤退變成了大潰敗。最終死傷達兩萬餘人,倭寇方面損失大致相當。可是此時戰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由於大軍常年在外征戰,日本狹小的國土已經無力承擔,不得不縮減部隊規模,在朝倭寇隨即降到九萬多人,而明朝在北韓的部隊已經達到七萬人。錦衣衛又一次發揮了他的作用,及時的探明瞭日軍的虛實和實際兵力,為戰爭的最後勝利貢獻了力量。
只是此戰的艱難卻遠勝與之前,在南原明軍損失三千多人,在泗川運氣又一次光顧了倭軍,即將攻破泗川的明軍竟然發生了大炮炸膛,正在進攻的明軍以為被抄了後路,紛紛潰退,此戰明軍損失一萬多人,倭寇只損失數千,這是大戰開始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倭寇損失少於明軍。
隨後的露梁海戰,則是徹底擊潰了倭寇堅守下去的勇氣。此役在大明水師和北韓水師的聯合作戰下,倭寇水師幾乎被全殲。倭寇四百多艘戰船被擊毀,一萬多人喪命。由於這支船隊是為了接應留在陸上的剩餘倭寇,所以被困在半島的四萬多倭寇除小西行長帶領部分士兵退回日本外,大部被殲滅。
總結
此戰明朝方面共計花費八百萬兩,有史料記載萬曆援朝之戰的花費大都出自萬曆皇帝內庫不知真假。明軍前後傷亡達三萬多人,損失不小,但對於強大的明朝來說還不算太嚴重,也遠沒有後來說的傷筋動骨那麼誇張。但對於倭寇就不一樣了,由於豐臣秀吉手下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在此戰中損失,前後高達八萬以上。不僅豐臣秀吉本人在戰爭途中就憂懼而死,後來不久,德川家康就擊敗了豐臣秀吉的殘餘勢力,成為日本新的主宰,可見日本在北韓的損失有多大。此戰後幾百年日本不敢再打北韓的主意,也幸得此戰之功。
最後用萬曆平倭詔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萬曆北韓戰爭,是萬曆三大徵之一。
此一戰是日本人挑起的,可以這麼說,日本人自從知道他鄰居有一整塊大陸後,就無時不刻想和那個鄰居搶地盤。唐朝的時候小日本就有染指北韓半島的打算,結果在白江口被唐軍全部送去餵了魚,後來到了萬曆年間,日本戰國時代終結。當時的日本老大豐臣秀吉覺得自己雄圖偉略終結了日本的亂世,定然文治武功無人能敵。所以就把目光移到了北韓,打算以北韓為跳板攻打明朝。於是便集結了剛剛經歷過戰火磨礪的十萬虎狼之師,跨海向北韓發動了進攻。
北韓是面對日本的侵略是真的不堪一擊,沒多久北韓八道盡失,僅剩平安道以北的地區還沒有淪陷。北韓君臣緊急派人向大明求援。萬曆皇帝深知北韓乃中國門戶,失之有大患。於是便讓李如松帶領遼東四萬明軍和抗倭專業戶三千戚家軍入朝退敵。剛入北韓李如松由於輕敵冒進吃了點小虧,但是隨後的平壤大捷就把日本人狠狠教訓了一頓,後來日本和明朝和談。
不過明朝談判卻所託非人,搞了個沈惟敬坑蒙拐騙。最終豐臣秀吉再度出兵十四萬攻打北韓。明軍也先後派遣七萬進入北韓。雙方互有勝負,但是七萬明軍卻始終能壓日本人一頭。最終因為豐臣秀吉死亡,國內沒有支援這一仗的力量,日本只能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