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83246126739

    中國古詩詞中“東風”一般指春風或者代指春天,一方面表達春天的溫馨、歡欣,顯示作者喜悅的心情。晚春的東風也能吹落百花,象徵著一種飽受摧殘的境遇。

    與此相對應“西風”一般指秋風,這是由於客觀季節氣候風向形成的固定印象。

    有時候“東風”也有特殊含義,如”孔明借東風“的典故將”東風“引申為時機。

    表達春天的溫馨、歡欣

    東方風來滿眼春。(李賀《江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東風渺渺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蘇軾《海棠》)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催露千嬌面,欲綻紅深開處淺。(柳永《林鐘商》)

    表達不勝東風的感傷、無奈

    東風歇,香塵滿院花如雪。(周紫芝《秦樓月》)

    東風元自好,只怕催花老。(程垓《菩薩蠻媒餳易鰲罰?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表達時機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 2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東風:東南風,這裡指周俞僥倖借東南風火燒曹營。

    銅雀:銅雀臺,曹操收羅美女的地方,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

    此二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倖並不是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意} 一支古老的斷戳,沉落在江底,歲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蝕;磨出錚錚亮光,它是三國時代的兵器.不是東風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廢墟;美麗的二喬,只有永遠被鎖在銅雀臺裡.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 3 # 使用者4383246126739

    中國古詩詞中“東風”一般指春風或者代指春天,一方面表達春天的溫馨、歡欣,顯示作者喜悅的心情。晚春的東風也能吹落百花,象徵著一種飽受摧殘的境遇。

    與此相對應“西風”一般指秋風,這是由於客觀季節氣候風向形成的固定印象。

    有時候“東風”也有特殊含義,如”孔明借東風“的典故將”東風“引申為時機。

    表達春天的溫馨、歡欣

    東方風來滿眼春。(李賀《江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東風渺渺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蘇軾《海棠》)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催露千嬌面,欲綻紅深開處淺。(柳永《林鐘商》)

    表達不勝東風的感傷、無奈

    東風歇,香塵滿院花如雪。(周紫芝《秦樓月》)

    東風元自好,只怕催花老。(程垓《菩薩蠻媒餳易鰲罰?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表達時機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 4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東風:東南風,這裡指周俞僥倖借東南風火燒曹營。

    銅雀:銅雀臺,曹操收羅美女的地方,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

    此二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倖並不是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意} 一支古老的斷戳,沉落在江底,歲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蝕;磨出錚錚亮光,它是三國時代的兵器.不是東風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廢墟;美麗的二喬,只有永遠被鎖在銅雀臺裡.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閘壞了,總是跳閘,我用膠帶把電閘粘住先用兩天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