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在《禮記·檀弓》(上)中,有“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同是三年之喪,這裡做出了“致喪”、“方喪”、“心喪”的區別,分別對應事親、事君和事師。

    致喪是指極盡哀慼之情為父母守喪。孔穎達註疏說:“致之言至也,謂哀情至極而居喪禮。”這是最極致的要求最高的服喪。對待君主,雖然也是三年,但是要求就要稍微低一些,只需“方喪三年”,鄭玄注:“方喪,資於事父。”孔穎達疏:“有比方父喪以喪君,故云資於事父。”而心喪則泛指無服或釋服後的悼念,有如守喪。清代梁章鉅《退庵隨筆·家禮一》:“雖不服其服而有其實者謂之心喪。”一般指老師去世,弟子為其守喪。

    於此可見,“心喪”可能形式上要求最低,不用穿喪服,但是卻是不失真情的。如果哀慼之情不足,很難堅守三年,畢竟你心裡是否在守喪沒有人能看見。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孔子去世之後,在孔子的墓邊“廬居六年”,守的就是心喪。六年之守恐怕都難以表達子貢對喪失老師的哀慼之情。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給了你身體和愛,你需要身心都為其守喪。而老師是充實塑造了你的心靈,所以你只需要守心喪。心喪,也是最做不得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種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