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君山話史
華人幾乎都知道《三國演義》,小說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軍事奇才,用兵如神,慧眼如炬,這是不符合歷史的。
陳壽評價他:“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評價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五次北伐,興師動眾,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無策,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沒有奇謀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陣地戰、攻堅戰,補給線過於漫長,是以難有大突破。
比如第一次北伐時,魏延首先提出由子午谷直插長安的作戰計劃。
子午谷兇險難行,魏延除了考慮地形、補給等因素外,還想到一個重要因素:敵人將領的素質。鎮守長安的魏軍統帥是誰呢?原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夏侯楙是花花太歲,根本不懂得什麼兵法。這麼個平庸都督關中軍事,坐鎮長安,這是敵人一個巨大的弱點。
魏延提出的戰略構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向諸葛亮建議說:夏侯楙是魏國皇帝的女婿,這個人既沒有膽略,也沒有智謀。只要撥給自己精兵五千,攜帶相應的口糧,從褒中出發,走子午谷,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達長安城。至於軍糧問題,一部分可取自敵人的糧倉,一部分取自百姓逃離後剩下的餘糧,這些應該足夠補給。只要一舉攻下長安,魏國要派大軍救援關中,至少要二十幾天的時間。在這期間,諸葛亮親自率兵出斜谷道接應,如此一來,咸陽以西可一舉平定。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略設想。
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魏延都考慮到了。一個作戰計劃是否可行,要綜合判斷。子午谷難以通行,部隊數量肯定不能多帶,魏延提出五千人,這個人數是不多的。五千人能否順利穿越子午谷,敵人會事先埋下伏兵嗎?這就得分析敵方將領。夏侯楙無勇無謀,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他絕不會有任何防備的。至於最重要的補給問題,魏延也毫不含糊地指出,完全可以就地解決。
然而,這麼一個出色的軍事計劃,卻被諸葛亮輕易地否決了。
諸葛亮否決的理由只有區區幾個字:過於冒險。
在此之前,諸葛亮已制定出自己的戰略計劃:在斜谷道發動佯攻,吸引敵人主力,我師主力則繞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襲隴右。他對自己這個計劃沾沾自得,出祁山的道路最為通暢,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也相對容易,所冒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這就是諸葛亮的謹慎原則。
不過,從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計劃是很不高明的。
為什麼呢?
首先,沒打在要害上。當時的天下格局相當清晰,魏強而蜀弱,蜀國以弱擊強,對自身的損耗就特別大,要打就得打閃擊戰,絕對不能打持久戰。一戰置敵於死地,這才是弱者要做的。就仿若人與大毒蛇搏殺,你的鋤頭得打在它的七寸之上,這才能打得死,如果一心想打蛇尾,就算打中了,蛇一轉過來,血盆大口一張,你準被吃掉。諸葛亮沒把鋤頭砸向蛇頭,而是砸向蛇尾,這是沒多大用的。
關中與隴西合稱關隴,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看,關隴的重心在關中,而不是隴西。為什麼呢?因為打掉關中,隴西就成孤立之地,與魏中央失去聯絡,不戰而自潰矣。只要奪取關中,諸葛亮就有雄厚的資本與曹魏帝國叫板了,這難道不令人振奮嗎?諸葛亮為什麼要否決魏延的計劃呢?
我們先來算算,兵出子午谷的風險有多大。
就算魏延的計劃全部泡湯,全軍覆沒,諸葛亮的全部損失,也只是五千人與一名大將。這是最壞的結果,即便如此,仍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甚至可以說不會傷及蜀軍主力。衡量可能的收穫與可能的損失,不難看出,這是一次值得嘗試的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試試呢?
歷代對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到了《三國演義》,更是把他推到神的地位,他無所不知,無不曉,神機妙算。吹捧得上天入地,羅貫中卻不能解釋一個事實:為什麼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都勞師無功呢?
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是神人,他有大缺點,這個缺點就是致命的自負。
此時的諸葛亮是蜀國丞相,是蜀國實際統治者,他權力之大,無人可比。他可以調動國家所有的軍事力量與物力、人力,更握有生殺之大權。但是,在諸葛亮北伐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在史書上,找不到幾個曾出謀劃策的人。在謀臣興起的三國時代,諸葛亮手下竟然沒有幾個謀臣!為什麼呢?諸葛亮過於自負了,既不重用謀臣,也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自以為是。正是這種自負,毀掉了蜀國的北伐。
因此,諸葛亮對魏延的建議不予理睬。
據史書所載,在諸葛亮發動的六次北伐過程中,魏延幾乎每次都提議出奇兵奔襲長安或潼關,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在北伐屢屢受挫之時,卻一次也不肯聽魏延的,這裡涉及的可不只是戰略問題那麼簡單了。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偉光正”的,但是我們讀史時,對“偉光正”的十全人物要特別小心,因為沒有誰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一旦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那麼災難可能就要降臨。
-
3 # Xyz薛玉重
本人只看過小說,《三國》《三國演義》有時神機秒算用兵如神,可也有無計可使時。勝敗乃兵家常事。從古至今世界上那有十全十美之人,萬無一失的人就更少見了。
圖片於問答
-
4 # 上將噯福斯
用兵如神自然談不上,慧眼如炬更是扯淡。
諸葛亮長於治國練兵,短於奇謀用兵,這是但多數人的公論。
從他五次北伐的戰績來看,稱得上戰術大師,但謹慎有餘,機變不足,五次北伐都沒有實現預期戰略目標,實在稱不上用兵如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顯然諸葛亮不符合這個標準。
他是規劃的大師,每次戰爭之前,都要進行精心的準備,細緻的謀劃,依靠堂堂之陣與曹魏對戰,面對司馬懿的龜縮戰術,毫無辦法,奇襲、詭詐全然不用。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創造於己方有利的戰略態勢。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戰法,完全談不上什麼指揮藝術,更不用說是用兵如神了。固然能保完全、立於不敗,卻難建奇功、成就大業。
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諸葛亮用兵太正,不用奇兵,焉能成功。
想知道什麼是用兵如神,不用看古之名將韓信、白起,只需看看我軍戰史,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丟盔棄甲,總能以弱勝強。
就是兩宋之際,八字軍劉錡,順昌之戰,奇謀百出,料敵在前,以兩萬殘兵打破金兵十萬。可見將在謀不在勇。
打仗制勝,要麼靠實力碾壓,要麼靠猛打猛衝,要麼靠出奇制勝。
諸葛亮用兵謹慎,談不上勇猛,指揮呆板,談不上出奇制勝,蜀漢疲敝,無法實力碾壓。
所以說諸葛亮萬萬稱不上用兵如神。
再說慧眼如炬。慧眼如炬,是形容一個人眼光獨到。
這更是諸葛亮的一大弊病。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不善於發掘人才和使用人才。以致蜀漢人才凋零,這也是蜀漢最早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最好的說明。
諸葛亮好容易看中了一個人才,還是志大才疏、紙上談兵的馬謖。丟了街亭壞了大事。
他向劉禪推薦的將軍向寵,竟然在與蠻族的戰鬥中窩囊戰死。
他把張飛的兩個女兒嫁給劉禪做老婆。我想,假如關羽的女兒還在,年齡合適,恐怕也要嫁給劉禪。關張二人雄壯威猛,他們的女兒能好看到哪裡去。我們只能替劉禪默默的罵一句娘希匹。
說諸葛亮慧眼如炬,當真是極大的諷刺。
人無完人,諸葛亮的品德還是極高尚的。才華也是極罕見的。只是不善於軍事謀略。假使諸葛亮手下有岳飛這樣的名將,何愁漢室不興!
-
5 # 本初娛樂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身上的標籤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等。
大家可能覺得《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拔的太高,所以現在有相當大一部分人覺得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就那樣,軍事水準也就一般,也許他的軍事才能也許沒那麼極端強,但是肯定不會差。
今天先給大家從另一方面分析一下諸葛亮。
首先看諸葛的諡號:忠武,忠武可是武將裡的頂級諡號,歷史上諡號為忠武的,比較出名的還有唐朝的開國名將尉遲恭、再造大唐的郭子儀,宋朝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岳飛(後追改),明朝滅元功臣常遇春等等,在這一堆名將裡,以諸葛亮最為出名,要是諸葛亮沒有高超的軍事才能,這可能嗎?
而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很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有人可能說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對他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之後又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關於有人說陳壽的父親受馬謖牽連受到處罰,因此對諸葛亮心懷恨意,所以在《三國志》中貶損諸葛亮。這個先暫且不論,先總覽《三國志》蜀書部分,諸葛亮的位置僅僅是在皇室人員之後,而他也是蜀漢官員中唯一被單獨立傳的,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就絕不會低。
在有者就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子午谷出兵突襲”的建議被許多人看成是諸葛亮缺少奇謀的重要例證,且看歷史上的子午谷:"秦嶺六道,子午為王"
在古代,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六條,從西到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秦嶺地區山高谷深,儘管這六條大道全都佔據險要,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這其中,子午谷裡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注意哦,偷渡子午谷在歷史上可是一次都沒成功過哦。
典型的失敗案例:
三國時期:曹真從子午道進攻漢中,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末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也是子午谷,孫傳庭僅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結果,高迎祥部最少5萬人的主力部隊被最多2萬新兵全部殲滅,本人被俘。
還有一個就是西安事變時王耀武意圖出子午谷奇襲張學良,行軍三天之後就被迫折回,如果真穿過去了,下場恐怕也不會比司馬勳和高迎祥好。
子午谷雖說是奇謀,但是成功的條件太過苛刻,想要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國的軍事統帥,諸葛亮在進行軍事決策時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人力調配、戰爭收益、風險大小等,這些都會影響他最終的決斷,正因如此,他很多時候會選擇最為穩妥的方法,這都源於對於國家和軍隊的負責,因此千萬不能因其沒有“奇”和“妙”的戰鬥,就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
6 # 布衣閒人10
實是求是地說,諸葛亮不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他雖然管理部隊有一套,但用兵作戰確乎非其所長。他率兵五出歧山,面對強大的魏軍,只會進行硬碰硬地正面作戰,不會迂迴,不敢用奇兵,因此,每次出兵都無果而歸。更談不上“用兵如神,慧眼如炬”了。當然諸藹亮的政治謀略是一流的,人格也是一流的。軍事上的短板掩蓋不了他治國理政,為人正派的光輝形象。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
7 # 相隨心轉5
謝邀,首先宣告我不是史學家,其次也談不上愛好者,充其量也就是知點皮毛而已。正史上的還是演義上的都把亮寫的近似神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政治家了,軍事家了,發明家了等等,但我個人觀點始終認為亮的政治眼光受傳統的教育束縛而沒有遠見之明。害的中國三家鼎力不說,而且延遲了歷史的發展與國家的統一,百姓在戰火中生活,無辜的青壯年犧牲在統治者的爭奪所謂皇權當中。從大局看亮如果順潮流而動與曹操聯盟可不讓歷史快速發展而早成一統。史書與演義對亮的歌頌無非也是迎合廣大讀者尤其儒家思想的影響之結果。草寫無準備信口開河,見諒!
-
8 # 源點1光年
謝邀。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就以我的觀點說下,現代人能看四大名著就很不錯,而瞭解正史的人除了搞科研考古,一般人很少去專門研究。《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流傳甚廣,海外都有許多愛好者津津樂道,而諸如《三國志》等流傳是有,研究應該佔的不多,並不是《三國志》不好,只是可看性沒有《三國演義》讓人回味,充滿遐思。從《三國演義》角度來看,諸葛亮此人應該存在,而且對於蜀漢來說非常關鍵,是位出色的政治家,謀略家。但對於經歷的事情《三國演義》可能與正史有許多出入,畢竟演義是留給後人觀賞作為一個評價標準的,所以諸葛亮在正史中經歷了哪些大小戰役,在外交方面真實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否是真有那麼多次還是個噱頭,無非讓後人對諸葛亮的為人有更高的評價,一生北伐成就“忠義”之名。
諸葛亮是否用兵如神,慧眼如炬,這個同樣只是為了神話諸葛亮的可能性更高。北伐失敗不能只怪諸葛亮的軍事失敗,因為戰爭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個人決定不了戰爭的結局。
諸葛亮留傳給後世的許多作品都讓人不由心生敬意。不管歷史如何,作為現代人我是願意相信諸葛亮在當世是個才子,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物,否則劉備肯定不會那麼的信賴他,後主劉禪也不會隨他掌握蜀國的大小軍政。
如果歷史讓諸葛亮北伐成功了,那麼後人對其的景仰將會更加的堅信,而不是懷疑他是否具有統帥之才。
-
9 # 淡墨淺白
諸葛亮用兵如何?用曹操的話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他的軍事理念就是“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諸葛一生唯謹慎”,不到萬不得已沒有那個統帥願意兵行險招!諸葛亮一生謹慎一生未敗,自然是用兵如神!
正史記載諸葛亮用兵如何呢?
《三國志》記載建興元年,“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建興三年,《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沒有諸葛亮前期的忍氣吞聲,三年積蓄,又如何能完美解決南蠻問題!善戰者必然要立於不敗之地!沒有足夠的自信和軍事才能怎麼敢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六年積累。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未戰魏國朝野恐懼,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不戰而屈人之兵,稱不上用兵如神?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觀看諸葛亮的軍營稱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還有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軍事鬥爭不僅是作戰還有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用兵的前提是知兵懂兵,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更符合現代軍事思想。
用兵如神並非只有“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這樣的險招,更應該是不戰屈人之兵和堂堂正正的對決!
-
10 # 一個人的歷史
諸葛亮被視作古今完人,他本身所具有的人格正直、忠心耿耿、智謀過人、處事公平,以身作則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對歷史做出的巨大貢獻,使他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敬仰,而最早記錄這些事情的就是陳壽所著的《諸葛亮傳》。
治國之才,流芳百世諸葛亮治蜀期間,蜀漢境內上下相安,百姓安居樂業,政事井井有條,國力蒸蒸日上,蜀漢上下對他十分敬服。他去世很久後,當地的百姓還在傳頌他的美德。陳壽對諸葛亮極為崇敬,親手編制《諸葛亮集》,又在《三國志》中單用一卷的篇幅為諸葛亮立傳,並對諸葛亮的業績大書特書,在評論中更是用盡了美妙的詞彙。
奇謀取巧,非其所長《晉書-陳壽傳》說因為陳壽的父親曾被諸葛亮處罰,所以陳壽用“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樣的話來貶低諸葛亮,這是妄言。不說陳壽對諸葛亮已經用盡了褒美之詞,就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句話也不能完全說是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進退自如,天下奇才從陳壽記載諸葛亮的幾次出兵來說都是主動進攻,進退自如,始終處於制人而不受制於人的境地。後來更是迫使曹魏最出色的人才司馬懿不敢出戰,諸葛亮死後,陳壽又借他的對手司馬懿之口稱讚諸葛亮說:“天下奇才也。”這是對諸葛亮軍事才能最大的肯定,其實前面那句話僅僅是說諸葛亮不是很擅長或不大喜歡用奇弄險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由蜀漢和曹魏雙方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況且奇謀是不能總被當做正道來使用的。
回覆列表
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才能?
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政治家,但軍事家值得商榷?也就是半個軍事家吧!
諸葛亮在民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超越常人,神人也! 諸葛亮,在民間享有世人頂禮膜拜的崇高地位,除了其自身的優良品質、才能業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古代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文言文、白話文,大雅之堂教科書,民間以評書、京劇、地方戲曲、乃至小人書廣為傳播,幾乎是華人家喻戶曉、婦孺老幼皆知。
而諸葛亮作為文學作品中一個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個忠良烈士,得良主劉備賞識,忠心耿耿,從無二心,乃至劉備託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諸葛亮不為心動,涕泗橫流,表明忠心且踐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師表》中表明“鞠躬盡粹,死而後己”。
忠誠,在中國民間幾千年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儒家思想,被視為人臣的最高準則,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標尺;諸葛亮正是以其赤誠精忠的賢相良臣美好形象而獲得人們廣為讚許!
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並實踐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羽扇綸巾,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統兵佈陣,“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奸臣”曹操,“七擒孟獲”平定雲貴;幾乎以一個完人形象展現於世。
因而,諸葛亮競然在逝後,硬是以臣代君把劉備的皇陵演變成武侯祠,人們只知武侯祠,而不識皇叔陵,足見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縱觀歷史,諸葛亮實際上是分裂國家,逆國家統一大局而動,費盡心機,搶佔荒僻西南、如其在《出師表》所述“疲弊益州”一角之地,偏安一隅。
實際上,諸葛亮一生軍事行動,也是勝少敗多,以偏安之師,“六出祁山,七伐中原”,莫不是鎩羽而歸,無功而返,只不過《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勝仗大肆渲染,敗績則找出充分理由、輕描淡寫罷了。
所以,諸葛亮,至多半個軍事家而已;事實證明,不敵曹魏,無力助劉備恢復漢室,如題圖諸葛亮打出的“克復中原”大旗,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罷了!
管見哈,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