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因為對清朝官員的生活垂涎,才會去寫他們的日常場景。
之所以寫清朝官員的日常生活場景,主要是因為:
很多人對清朝官員的刻板觀念,大都停留在教科書的層次;
很多人對清朝官員的臉譜化印象,大都停留在一些生硬的詞語上——比如制式出版物中通常所用的“腐敗”、“昏庸”、“無能”、“貪瀆”……等等。
清朝官員也是人,他們也有人的普遍行為:吃喝拉撒睡,一樣少不了;喜怒哀樂愁,一件落不下……
既然這樣,那麼,清代京師官員的日常生活場景,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有沒有娛樂生活呢?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全在花街柳巷?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都是聲色犬馬?
不用猜測,也不用臆想了!
還好,清朝人自己對此有所記述。
這樣,我們就有機會看到當時的一些場景。
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鑑鏡現實的。
可能時代不一樣,價值觀念與標準尺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歷史照耀現實的時候,我常常會迷惑,有些地方,這個世界,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我常常無法回答自己。
閒話少說,進入正題。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春明夢錄》卷下。
話說,按照清朝的規制,是不容許京官與伶人、伎女裹挾在一起的。
也就是說,作為滿清治下的京官,在朝廷制度面前,是不可以與伶人、伎女有染,是不可以進入相關場合,進行遊樂的。
但是,在制度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面對官員與與伶人、官員與伎女時,兩種情況又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京官與伶人有來往、有交流、到伶人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矩制度面前,完全是可以通融的;
如果京官與伎女有來往、有交流、到伎女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矩制度面前,往往是無法開脫的;而且,一段時期內,這也曾是為人所不齒的。
當日,京師的伎寮,就在前門外,即著名的八大胡同。
這個八大胡同,完全不是後來的時代中,那些個影視劇中所表演出來的那麼個場景。
根據筆記作者何剛德的描述,八大胡同的圖景,大體如下:
群集在狹小的一隅,而且這個地方低窪潮溼、雜亂不淨。
那個時候的官員,似乎還是比較在意自己的名聲。所以,稍微自愛一點的京官,是絕對不敢到那個地方去的。
相比較而言,在面對伶人時,京官們就顯得坦然多了;當然,也就自然多了。
伶人是以唱戲為謀生的手段的。
那個時候,唱戲的人中,以男性為主,很少有女性。
伶人之中,那些演唱青衣花旦的男人,面容嬌美,就如同靚麗的女子一般。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唱青衣花旦的男伶,也被命名為“像姑”。
猜想,所謂“像姑”,大意差不多就是“像姑娘一般”、或者“像女孩子一般”。
後來,叫多了,“像姑”就叫成了諧音,呼之為“相公”了。
那些伶人,最好的年紀、也即他們最出彩、最得觀眾緣的時候,一般是在他們二十歲以下的時候。這個時候,那些伶人也會接應京官的召喚。被召喚者出來的時候,大都是便衣小靴。在場面上,他們的任務就是唱曲,就是為召喚者助酒興。
伶人的家,稱作下處。
須知,這裡的下處,按照筆記作者的解釋,並沒有任何貶低的含義。
所謂下處,在京師之中,原本指的是京官下朝之後歇息的處所。
後來,才借用過來,把伶人的家稱之為下處。猜想,大概官員下朝之後,多有去伶人家聽曲、順便歇息小飲的,所以,才會有這裡的借用一說。
如果京官前往下處小酌,那裡一般都會準備十二碟小菜來下酒。喝酒之後,還要吃點粥,才會散去。這也有名頭,叫做“排酒”。
酒錢通常會給京票四十千(幣制名。又名“京錢票”,清末發行的鈔票之一。),還要給奔走役使的人(又稱下走)京票十千(可視作是小費)。這些京票,合計後折成銀價,還不到四兩銀子。由此推算,一千京票,價值接近一兩銀子。
除了自個兒在下處聽曲喝酒之外,京官們還可以在下處請客。此種請客,也有名字,叫做“吃飯”。
“吃飯”比起“排酒”來,就很鄭重其事了。
光看花費,就知道輕重了:
“排酒”一場,花銀子不到四兩;
“吃飯”一席,多則要花費二十四兩銀子,少也會超過十兩銀子;就這,還沒有算進給下走的小費。須知,“吃飯”時,下走的小費,沒有定額,要視宴席的豐盛程度而定。
在下處“吃飯”,其間所預備的菜餚,比起尋常的酒館來,要特別得多。
據筆記作者何剛德說,他曾經被龔藹人方伯邀約,在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家裡吃過一道非常特別的菜餚,味道最美,記憶深刻。
何剛德說,那道菜的名字叫真珠筍。菜的原料的獲取,就是在高粱(蜀黍)剛出穗時,摘取穗上的如小珠子一般的顆粒,然後,拿來烹調。烹好之後,吃起來鮮嫩爽脆,非常可口。
後來,筆記作者何剛德在江蘇、江西做官時,因為官署的後面都有菜園子,而菜園子中就種有高粱,所以,他也讓廚師模仿,烹製過真珠筍這道菜。當時,為了採集一盂的原料,半個菜園子都被踏破了。看來,這精細的菜餚,吃起來,還真是費材料、費功夫啊。
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大家都知道,相對而言,京官是比較清苦的。所以,京官的消遣,就只能以“排酒”的方式,一次花費,也就是不到四兩銀子。
京官選擇“排酒”來娛樂消遣的原因,除了花費較少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下處很是清雅。
冬天的時候,在下處可以圍爐賞雪,那整個房間都是暖烘烘的,繞座都是唐花,清香撲鼻。
據說,在下處這樣清靜幽雅環境中,常常讓人產生樂而忘返之意。
像姑們除了唱曲之外,還各有技藝:有人擅長畫畫,有人達理知書,有人清楚時事,有人明白掌故……總之,他們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長處。所以,學士文人們也都非常樂意與他們交往。
但是,須知,去下處,一般都是十分清閒的衙門中的京官年輕時的行為,等到權高位重、或者上了年紀之後,那些京官就不會再去下處娛樂消遣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來是身份年齡的受限;
二來也要注意觀瞻,減少非議。
曾經聽聞,說是潘文勤(祖蔭)平常最喜歡一位善於唱崑曲、又擅長畫畫的伶人朱蓮芬。等到他擔任侍郎之後,便不再前往下處,不再與朱蓮芬接近了。但是,到了年節,朱蓮芬會前往潘文勤寓所叩頭賀喜,潘文勤一定會在袖中放上二十兩銀票,出來親自交給他。一見之後,兩人便別過,直到老年,都一直如此,交情不曾衰減。這在京師之中,還被傳為佳話韻事。
總體而言,伶人的風雅,在很大程度上勝過了伎女的妖冶。所以,朝廷雖然有明令禁止,不許京官與這二者交往、接近,但是,在現實生活下,面對這二者時,官方的處理方式、京官的處事態度還是差別很大的。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江山的變遷,下處逐漸消失不見了,倒是伎寮,反而大大地興盛繁榮了起來;到了後來,伎寮周遭,常常是車馬盈門;到了後來,京官們也毫無忌憚前往伎寮了。
這也是世道變化的結果吧!
最後,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龔藹人。
龔藹人,“人”當為“仁”,即龔易圖,清代官員、藏書家;字藹仁,號含晶,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進士;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調任湖南布政使。
方伯。
方伯,明、清兩代,對布政使的尊稱。
唐花。
唐花,指在室內用加溫法培養的花卉,亦稱作“堂花”。北方天寒,臘月所賣鮮花供新年所用者,出於暖室,稱為唐花。“唐”古作“煻”,即植於密室裡用加溫法使其早開的鮮花。
朱蓮芬
朱蓮芬(公元1837年~公元1884年),崑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號福壽,“同光十三絕”之一;祖籍江蘇元和;以《思凡下山》和《刺梁》等劇著名;寓所名紫陽堂,位於宣南櫻桃斜街;為景春堂之朱福喜胞弟;享壽47歲。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清朝的京城高官與皇族,伶界票友居多,皇族有的吹拉彈唱皆精,有的技癢時可登臺展現,再就是在八大胡同的妓院鬼混。
倒不是因為對清朝官員的生活垂涎,才會去寫他們的日常場景。
之所以寫清朝官員的日常生活場景,主要是因為:
很多人對清朝官員的刻板觀念,大都停留在教科書的層次;
很多人對清朝官員的臉譜化印象,大都停留在一些生硬的詞語上——比如制式出版物中通常所用的“腐敗”、“昏庸”、“無能”、“貪瀆”……等等。
清朝官員也是人,他們也有人的普遍行為:吃喝拉撒睡,一樣少不了;喜怒哀樂愁,一件落不下……
既然這樣,那麼,清代京師官員的日常生活場景,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有沒有娛樂生活呢?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全在花街柳巷?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都是聲色犬馬?
不用猜測,也不用臆想了!
還好,清朝人自己對此有所記述。
這樣,我們就有機會看到當時的一些場景。
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鑑鏡現實的。
可能時代不一樣,價值觀念與標準尺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歷史照耀現實的時候,我常常會迷惑,有些地方,這個世界,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我常常無法回答自己。
閒話少說,進入正題。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春明夢錄》卷下。
話說,按照清朝的規制,是不容許京官與伶人、伎女裹挾在一起的。
也就是說,作為滿清治下的京官,在朝廷制度面前,是不可以與伶人、伎女有染,是不可以進入相關場合,進行遊樂的。
但是,在制度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面對官員與與伶人、官員與伎女時,兩種情況又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京官與伶人有來往、有交流、到伶人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矩制度面前,完全是可以通融的;
如果京官與伎女有來往、有交流、到伎女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矩制度面前,往往是無法開脫的;而且,一段時期內,這也曾是為人所不齒的。
當日,京師的伎寮,就在前門外,即著名的八大胡同。
這個八大胡同,完全不是後來的時代中,那些個影視劇中所表演出來的那麼個場景。
根據筆記作者何剛德的描述,八大胡同的圖景,大體如下:
群集在狹小的一隅,而且這個地方低窪潮溼、雜亂不淨。
那個時候的官員,似乎還是比較在意自己的名聲。所以,稍微自愛一點的京官,是絕對不敢到那個地方去的。
相比較而言,在面對伶人時,京官們就顯得坦然多了;當然,也就自然多了。
伶人是以唱戲為謀生的手段的。
那個時候,唱戲的人中,以男性為主,很少有女性。
伶人之中,那些演唱青衣花旦的男人,面容嬌美,就如同靚麗的女子一般。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唱青衣花旦的男伶,也被命名為“像姑”。
猜想,所謂“像姑”,大意差不多就是“像姑娘一般”、或者“像女孩子一般”。
後來,叫多了,“像姑”就叫成了諧音,呼之為“相公”了。
那些伶人,最好的年紀、也即他們最出彩、最得觀眾緣的時候,一般是在他們二十歲以下的時候。這個時候,那些伶人也會接應京官的召喚。被召喚者出來的時候,大都是便衣小靴。在場面上,他們的任務就是唱曲,就是為召喚者助酒興。
伶人的家,稱作下處。
須知,這裡的下處,按照筆記作者的解釋,並沒有任何貶低的含義。
所謂下處,在京師之中,原本指的是京官下朝之後歇息的處所。
後來,才借用過來,把伶人的家稱之為下處。猜想,大概官員下朝之後,多有去伶人家聽曲、順便歇息小飲的,所以,才會有這裡的借用一說。
如果京官前往下處小酌,那裡一般都會準備十二碟小菜來下酒。喝酒之後,還要吃點粥,才會散去。這也有名頭,叫做“排酒”。
酒錢通常會給京票四十千(幣制名。又名“京錢票”,清末發行的鈔票之一。),還要給奔走役使的人(又稱下走)京票十千(可視作是小費)。這些京票,合計後折成銀價,還不到四兩銀子。由此推算,一千京票,價值接近一兩銀子。
除了自個兒在下處聽曲喝酒之外,京官們還可以在下處請客。此種請客,也有名字,叫做“吃飯”。
“吃飯”比起“排酒”來,就很鄭重其事了。
光看花費,就知道輕重了:
“排酒”一場,花銀子不到四兩;
“吃飯”一席,多則要花費二十四兩銀子,少也會超過十兩銀子;就這,還沒有算進給下走的小費。須知,“吃飯”時,下走的小費,沒有定額,要視宴席的豐盛程度而定。
在下處“吃飯”,其間所預備的菜餚,比起尋常的酒館來,要特別得多。
據筆記作者何剛德說,他曾經被龔藹人方伯邀約,在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家裡吃過一道非常特別的菜餚,味道最美,記憶深刻。
何剛德說,那道菜的名字叫真珠筍。菜的原料的獲取,就是在高粱(蜀黍)剛出穗時,摘取穗上的如小珠子一般的顆粒,然後,拿來烹調。烹好之後,吃起來鮮嫩爽脆,非常可口。
後來,筆記作者何剛德在江蘇、江西做官時,因為官署的後面都有菜園子,而菜園子中就種有高粱,所以,他也讓廚師模仿,烹製過真珠筍這道菜。當時,為了採集一盂的原料,半個菜園子都被踏破了。看來,這精細的菜餚,吃起來,還真是費材料、費功夫啊。
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大家都知道,相對而言,京官是比較清苦的。所以,京官的消遣,就只能以“排酒”的方式,一次花費,也就是不到四兩銀子。
京官選擇“排酒”來娛樂消遣的原因,除了花費較少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下處很是清雅。
冬天的時候,在下處可以圍爐賞雪,那整個房間都是暖烘烘的,繞座都是唐花,清香撲鼻。
據說,在下處這樣清靜幽雅環境中,常常讓人產生樂而忘返之意。
像姑們除了唱曲之外,還各有技藝:有人擅長畫畫,有人達理知書,有人清楚時事,有人明白掌故……總之,他們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長處。所以,學士文人們也都非常樂意與他們交往。
但是,須知,去下處,一般都是十分清閒的衙門中的京官年輕時的行為,等到權高位重、或者上了年紀之後,那些京官就不會再去下處娛樂消遣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來是身份年齡的受限;
二來也要注意觀瞻,減少非議。
曾經聽聞,說是潘文勤(祖蔭)平常最喜歡一位善於唱崑曲、又擅長畫畫的伶人朱蓮芬。等到他擔任侍郎之後,便不再前往下處,不再與朱蓮芬接近了。但是,到了年節,朱蓮芬會前往潘文勤寓所叩頭賀喜,潘文勤一定會在袖中放上二十兩銀票,出來親自交給他。一見之後,兩人便別過,直到老年,都一直如此,交情不曾衰減。這在京師之中,還被傳為佳話韻事。
總體而言,伶人的風雅,在很大程度上勝過了伎女的妖冶。所以,朝廷雖然有明令禁止,不許京官與這二者交往、接近,但是,在現實生活下,面對這二者時,官方的處理方式、京官的處事態度還是差別很大的。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江山的變遷,下處逐漸消失不見了,倒是伎寮,反而大大地興盛繁榮了起來;到了後來,伎寮周遭,常常是車馬盈門;到了後來,京官們也毫無忌憚前往伎寮了。
這也是世道變化的結果吧!
最後,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龔藹人。
龔藹人,“人”當為“仁”,即龔易圖,清代官員、藏書家;字藹仁,號含晶,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進士;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調任湖南布政使。
方伯。
方伯,明、清兩代,對布政使的尊稱。
唐花。
唐花,指在室內用加溫法培養的花卉,亦稱作“堂花”。北方天寒,臘月所賣鮮花供新年所用者,出於暖室,稱為唐花。“唐”古作“煻”,即植於密室裡用加溫法使其早開的鮮花。
朱蓮芬
朱蓮芬(公元1837年~公元1884年),崑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號福壽,“同光十三絕”之一;祖籍江蘇元和;以《思凡下山》和《刺梁》等劇著名;寓所名紫陽堂,位於宣南櫻桃斜街;為景春堂之朱福喜胞弟;享壽47歲。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