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襄樊之戰是關羽的高光時刻,關羽在此戰中的氣勢一度逼迫曹操想遷都。關羽為了打下樊城調集了荊州全部的精銳,曹操亦調集重兵防守,二者處於僵持狀態。這個孫權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了,他明明可以趁關羽吸引曹操重兵集團的情況,攻打合肥,北佔徐州,西取許昌,威震八方。但是,他為什麼要攻打自己的盟友呢?難道他不知道他和劉備的共同敵人是曹魏嗎?孫權此舉實屬得荊州而失天下呀。
16
回覆列表
  • 1 # 未濟

    荊州對於江東來說是生死存亡之地。一旦長江上游被敵人掌控,不在自己手裡,那麼長江天險就是個擺設,敵軍順流而下即可。沒有永遠的盟友,孫權北伐也許可以成就霸業,但是有風險,而拿下荊州,至少可以暫時保證江東無憂。

    東吳對荊州謀劃已久,不管關羽是否北伐,東吳也會一直想辦法拿下荊州,此時給了東吳絕佳的時機,東吳當然不會放棄。誰能保證劉備打敗曹操後不會打東吳?那時候長江上游在劉備手裡,東吳離滅國就不遠了。打荊州絕對是對東吳來說最重要的。

    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窺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

    在打荊州之前,呂蒙和孫權就分析了該打哪。大概意思是荊州和徐州都能打下來,但徐州如果曹操緩過勁來,調大軍前來,肯定守不住。其實說白了就是不想北伐。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前提是曹操緩過勁來,要是孫權真的北伐了,沒有偷襲關羽,也許曹操真就沒了,還緩什麼。但是那時候就又回到上面的問題,劉備不打孫權?所以還是荊州更重要一些。

    再說孫權打合肥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以大兵力優勢還是被張遼給打敗了,後來滿寵也是以少勝多。孫權有心理陰影啊。而偷襲關羽的機會不是一直都有的。孫權的想法是先自保,慢慢再考慮北伐的事。

    其實孫權打先打合肥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當時張遼已經去支援曹仁了。但是關羽被夾擊之下戰敗,張遼又回防合肥。若是先拿下了合肥,先不著急繼續北伐,看看關羽的戰況,再決定是偷襲關羽還是繼續北伐。若是關羽戰敗,則繼續抗曹。若是關羽大勝,則後方偷襲關羽,再拿荊州也不遲。

    其實東吳在此戰中一直掌握著主動權,三國的局勢如何,完全取決於孫權的抉擇。打荊州不能說是錯的,因為要自保嘛。但是合肥的戰略地位同樣重要。本來曹魏實力最強,孫權又偷襲了關羽,註定了最終吳蜀敗亡的結局。孫權全力北伐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先打合肥,先後看看局勢,再偷荊州也不是不可以。因為曹魏也不能把對付關羽的兵馬都撤下來去收合肥,很有可能會使得東吳兩頭都佔到。

    孫權的戰略眼光有限,當時魯肅也去世了,呂蒙又鐵了心要打荊州。打荊州對東吳暫時的實力提升有幫助,但是從長遠來講是操之過急的。先打合肥,後偷襲荊州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 2 # 樂天有晴

    關羽圍襄樊的時候,孫權為什麼不北伐?是因為江東世族始終想在荊州立足。合肥一帶都不過是曹魏軍團屯田的地方,那邊就算佔了也沒有多少人口可以壯大家族本身。而荊州土地就不一樣,那裡有人口有土地,再加上荊州大部分豪族要麼隨劉備入川。如果能佔領荊州,世家大族可以在那裡開枝散葉,也就說,打荊州才有巨大紅利。打合肥簡直吃力不討好。

  • 3 # 左將軍

    孫權為什麼偷襲荊州而不趁機攻魏?

    地理因素

    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如果單以長江拒敵是行不通的,因為你不知道敵人會從哪個點突破,所以要拿下長江以北的淮泗地區,屆時,長江天塹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這樣說來,攻魏似乎是更加明智的?

    但是,我們還有注意一點的就是,當時的孫權連所謂的長江流域都沒有完全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奪取了淮泗地區,只要長江航道被切斷,淮泗地區就只得拱手相讓。

    所以,孫權第一目標還是應該以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為主。

    荊州不在自己手上,孫權始終坐立不安,猶如芒刺在背。因為荊州軍隨時可順流而下對江東地區形成威脅。

    其實在早前,孫權是兩個方向同時進行操作的:任命的大都督負責荊州戰線、自己負責揚州戰線。只可惜大都督這個位置有毒,攻略荊州的兩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先後病逝,自己在揚州戰線又屢屢受阻於合肥。

    直到曹操和劉備在漢中、襄樊一帶血拼,孫權才看到一絲可乘之機。

    當時二人主要探討的就是下一步戰略方向是徐州還是荊州。

    孫權提出取徐州的想法,呂蒙則表示徐州接近中原且無險關可守,即便是拿下了徐州,也未必能守得住接下來來自魏軍的圍攻。

    其實呂蒙的話還是比較含蓄的,他都沒說:“你連張遼的合肥都無法突破,還想攻略徐州?”

    呂蒙還是建議先取荊州,完全控制長江流域之後再塗北上。

    捏軟柿子

    徐州是四戰之地,即便拿下之後,再用個三五萬人駐守也未必能守得住。襲擊荊州一旦成功,再由孫皎守南郡、潘璋扼白帝、蔣欽為機動,自己則伺機北上襄樊。

    孫權三思之後還是採納了呂蒙的建言。

    確實,攻取荊州之後進可伐中原、退可保江東。

    最重要的是劉備剛剛經歷漢中大戰,雖然是開疆擴土,但整體實力、軍力損失巨大,即便是劉備反撲也有能力抵擋。反之曹魏那邊的實力更強,未必能攻得下,攻下之後也未必能守得住。

    這和之後劉備選擇東征而不是北伐是一個原因,就是先易後難,柿子專指軟的捏。

    綜合考慮之後,孫權最終選擇了攻取荊州。

  • 4 # 米粒閒聊

    為什麼孫權不趁關羽北伐時進攻曹魏呢?這個提問確實值得探討。孫權在關二爺,進攻襄樊,並使曹操調預備兵力調往襄樊戰場時,孫權為何不進攻與孫吳接壤的合肥和徐州,反而偷襲盟支據守的荊州呢?首先,在與劉備集團的關係上,孫權內部是分成兩派的。周瑜與呂蒙為一派,主張吞併劉備的荊州,也就是將劉備一方也視為對手、敵人。而另一派是魯肅,則是將劉備視為盟友。而在周、魯相繼病逝後,呂蒙成為孫吳主將。呂蒙繼續勸導孫權尋機,奪取劉備在荊州的地盤,以圖全據長江中、下游。因為關羽所佔有的荊州部分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對居於下游的孫吳威脅很大。孫權偷襲荊州,說白了就是要爭奪地盤,並且這塊地盤位於孫吳的“臥榻”之側。其次,孫權為什麼不去爭奪合肥、徐州。在孫權與呂蒙探討,是奪荊州還是奪徐州時,呂蒙分析道:“徐州當然可以奪到手,但它地處平原,騎兵往來馳騁很方便(曹操的騎兵確實佷厲害)。今曰得了,轉曰曹操來奪,用七、八萬軍隊也不容易守住。不如先攻關羽,全據長江對我們更有利。”奪合肥呢?更不敢了。因為,在公元215年合肥之戰中,孫權被張遼真的打怕了(可以說,張遼己使吳軍產生了心理障礙),而張遼到死(公元222年),都鎮守合肥,並在病逝前還抱病,再次擊敗了吳軍。所以,孫權偷襲荊州,也是因為較容易奪取和守住。還有,正如張遼在襄樊之戰時,還在鎮守合肥,這證明了曹操在襄樊之戰時,並沒放鬆淮河方向的防禦,孫權如發動進攻,只能是硬碰硬,討不到什麼便宜。

  • 5 # 山野老人

    為什麼孫權不趁關羽北伐時進攻曹魏呢?

    襄樊之戰,開戰之初,關羽處於優勢,曹操震驚得想遷都,以緩解關羽軍隊進攻的壓力。

    如果孫權趁機進攻曹操,那麼曹操將處於兩面夾擊的狀態,其處境將極其危險。

    但是孫權沒有這樣做。

    孫權反而不顧孫劉聯盟的約束,聯手曹操,對付關羽,徹底打敗了關羽。

    孫權為什麼反向操作呢?

    一,從外部看,關羽對孫權的威脅更大。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勢力發展很快,讓孫權感受到了威脅。

    孫權為了緩解這種威脅,鞏固孫劉聯盟,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

    之後,劉備讓關羽駐守荊州。

    關羽駐守荊州,就如一隻老虎蹲在孫權的家門口。

    孫權為了籠絡關羽,緩解關羽對孫吳的威脅,想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女兒,以此鞏固孫劉聯盟,被關羽拒絕了。

    關羽不但拒絕了孫權的請求,還肆意羞辱孫權。

    孫權由此視荊州為眼中釘,只有拔掉荊州這根眼中釘,孫權的東吳才有安寧之日。

    二,從內部看,呂蒙力主殲滅家門口的關羽。

    赤壁之戰前後,魯肅在世。

    魯肅力主孫權聯劉抗曹,孫權為了減輕北方曹操的威脅,採納了魯肅的建議。

    魯肅死後,呂蒙接替魯肅,擔綱接替軍隊主帥。

    如果說魯肅對劉備相對溫和,那麼呂蒙對劉備就強硬很多。

    呂蒙對劉備、關羽等的認識也相對清醒。

    第一,呂蒙認為劉備、關羽之流不講信用,過分相信這些人會給孫吳造成損失。

    第二,呂蒙認為,荊州應該及早收回。

    呂蒙的理由是一旦孫權與他們這些人不在了,要收回荊州幾乎不可能。

    第三,呂蒙認為,關羽自負,這樣的人好對付,收回荊州有把握。

    第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荊州兵力空虛,是收回荊州的天賜良機。

    三,從發展看,孫權企圖維護三國鼎立的局面。

    從地理位置看,孫吳夾在劉備的蜀漢與曹魏之間,為了生存,三國鼎立的局面對孫吳最有利。

    襄樊之戰前,劉備已經佔領益州和漢中,勢力強盛,對孫吳威脅很大。

    赤壁之戰,為了對付曹操,雙方結成了孫劉聯盟。

    現在這個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而且孫劉聯盟對孫權來說也是暫時的。

    現在局勢發生了變化,三方勢力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聯手劉備,對付曹操,一旦曹操消滅以後,孫權就面臨來自劉備的威脅。

    為了緩解劉備對孫吳產生的威脅,孫權認為應該聯手曹操,對付劉備,削弱劉備勢力,保持三國勢力相對平衡。

    綜上所述,孫權不趁關羽北伐時進攻曹操,有兩個目的。

    第一,從內部講,趁機收回荊州。

    第二,從外部講,挫傷劉備發展勢頭,緩和與北方曹操的關係,以此維護三國鼎立的局面。

  • 6 # 星下靜思

    孫權在武昌建立大本營後,尤其對荊州和合淝相當重視,把這兩個城池作為拱衛武昌安全的咽喉之地必須奪取。孫權前後不下五次分別對荊州和合淝動用了外交和軍事手段。也就是說,孫權不僅想要合淝,他更想要荊州,以此全據長江中下游區域。那麼,孫權為什麼不趁關羽北伐時進攻曹魏呢?分析起來,孫權實在太狡猾了!

    孫權劇照

    孫權先聯蜀想取合淝

    曹操在赤壁大戰兵敗後,並沒有全軍撤退,而是將大軍退到荊州北部一帶駐紮,這讓孫權心裡是非常不安。於是,孫權一方面讓周瑜率軍攻打曹仁駐守的江陵,一方面他自己率軍攻打合淝,想開闢西、北兩條戰線,大舉進攻魏國。

    此時的劉備,只是得到了荊州的四個郡縣,還不足以讓孫權心生戒備。孫權在赤壁大勝後,想借機拿下合淝和荊州南郡,以實現全據長江中下游區域的戰略目的。然而,魏國並不是因一場兵敗就成了軟柿子,仍然具備強大的實力,孫權在攻取合淝的戰役中無功而返;而周瑜在攻取荊州的戰役中,身負重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張遼劇照

    回過神來的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南郡借與劉備,並與劉備建立了抵抗魏國的聯合陣線。有了這個聯合抗魏的基礎後,孫權利用曹操在西線征伐張魯之機,又進行了第二次合淝之戰。然而,在合淝守城的是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和樂進。

    張遼和樂進,雖然率軍不多,卻極有智謀和勇氣。張遼乘孫權大軍立足未穩之機,率八百勇士勇猛衝擊,幾乎生擒孫權,讓吳軍大敗,同時也成就了“張遼止啼”這個著名典故。孫權在二次取合淝無望的形勢下撤退,又被張遼抓住戰機,一陣窮追猛打,又差一點生擒孫權,逼得孫權硬著頭皮騎馬躍斷橋。逍遙津一戰,讓孫權鬥志全無。

    孫權劇照

    孫權又聯魏想取荊州

    兩取合淝均失敗,孫權全據長江中下游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劉備卻藉機發展壯大起來,既取了益州,又得了漢中,擁有了兩川之地,讓孫權感受到了威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荊州和合淝,面對魏蜀的進攻,孫權將無險可守,國家安全極度危險。於是,索回荊州的大事迅速擺上了議題。

    與蜀國畢竟有著姻親關係,孫權取荊州可謂是文武並用,絞盡腦汁,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和事。為了荊州,孫權不惜利用其妹孫尚香、不惜利用諸葛亮之兄諸葛謹、不惜動用劫持暗算關羽等手段,可見孫權對得到荊州的迫切之心。

    關羽劇照

    孫權的迫切,讓魏國的司馬懿洞察出來。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司馬懿及時獻計與孫權聯合,許諾共同夾擊關羽,並承諾事成後讓孫權取荊州得江南。孫權見如此利益,迅速與曹操拉起了手,形成了新的統一戰線。在魏吳兩軍的夾擊下,關羽迅速敗亡,曹操和孫權也都得到了地盤遂了心願。

    結語

    襄樊之戰時的孫權,為什麼不借機伐魏呢?這就是孫權對利益權衡的結果,魏國具備同時兩線作戰的能力,而吳、蜀都不具有同時抵抗兩國聯合進攻的能力,這一點孫權在與張遼的作戰中已領取了教訓。既然與蜀國聯合不能取得合淝,不如聯合魏國先取回荊州,在最現實的利益面前,孫權是不會捨本求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留住男孩“陽剛氣”的“火種”,爸爸和教師,誰先“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