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整個三國時代,都是在找出真正的壞人,然後拿來開刀的時代。從董卓到袁紹袁術再到馬騰馬超,到最後每個勢力只能拿山越匪患進行圍剿。而曹操劉備孫權誰也撼動不了誰了,而哪個武將準備挑事,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大義凜然作基礎,都會有著偷雞不成蝕把米還要惹一身騷的下場。而在三國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褚看到劉備的場景,也可以看到關羽對曹操VS曹操對關羽,還有很多很多,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連曹操劉備孫權就算偶遇估計都得客氣客氣了,哪有那麼多可以流血的仗打呢?不打仗也不是那麼回事,所以,三國中期幾乎都拿土匪脾性的人開刀出氣了。曹操劉備孫權說誰正義呢?說誰不正義呢?老百姓都擁護自家的安居樂業,所以真正的敵人是誰?
7
回覆列表
  • 1 # 古河洋橋

    個人理解,三國大混戰,就是道德派和功利派的爭鬥!劉備諸葛亮希望天下人尊王守禮,君君臣臣;曹操孫權他們代表功利派,禮義廉恥沒有榮華富貴重要,權謀奸詐就是為了高官厚祿。劉備諸葛亮如果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要解決發展經濟問題,而不是簡簡單單的道德說教;曹操孫權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在榮華富貴和道德之間找到平衡點。

  • 2 # 劉坤忠120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誰也沒有成功地一統天下,這就是進歷程序,若三人中任何一人統一了天下,歷史上怎能有三國時期出現呢?。。。一個人的出現,決定了三國的命運。他就是歷史道德的表率,智慧的化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沒有諸葛亮主張的孫劉聯盟,曹操不會有赤壁之敗,天下者侯會被各個擊破,曹操可一統天下。若是曹操忠心輔漢,諸葛亮也不會跳出來逆天而行,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忠漢義士無力也得反對。曹操首席謀士荀彧,藉助曹操的力量光復漢室,當看清曹操的嘴臉時無力制止,以死銘志。赤壁之敗後,曹操無意為對外大規模用兵,怕後院起火,加上孫劉聯盟,勢均力當,三分已定局勢。曹操給後世留下的是政治軍事能力,曹操父子的詩歌豪邁大氣,為後世詩歌發展作出了貢獻,也奠定了曹氏地位。曹操也為現代化交通發展作出啟示,極為神速:”說曹操,曹操到”。。。劉備起步於微末,以仁德著稱,三讓徐州,德行天下。遊離於眾諸侯之間,遊仞有餘。自請出諸葛亮出山,才有目標的壯大與發展。劉備集團的人設就決定劉備不能成功統一天下,劉備識人不準,用人不明,與歷史記載恰恰相反,劉備身邊武將個個勇冠三軍,文臣謀士唯有諸葛亮可用,但劉備有了一定基礎就閒止諸葛亮了。用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按《三國演義》上的記載,龐統就是一廢物,孫權不要,曹操不要,留下來害劉備,來看取西川的表現,見面殺劉璋是不義不得人心,定三策一樣都不中用,取雒城不得還丟了性命,將劉備置於危難之中,龐統在劉備軍中的功勞等於零,要他何用。諸葛亮助劉備定了益州,劉備就重用與自己投機愛昧的法正,法正取漢中為主謀是有大功,但耽誤了許多時間,法正持功驕橫違法,亂了法度,劉備支援。劉備集團也是無人可用,非諸葛亮不能治理成都,穩定益州局勢。個人認為諸葛亮才能至少是法正十倍以上,劉備又不能撟正馬超心態,加以利用,又不能重用趙雲,只把他當做家臣,白白浪費資源。劉備有了勢力地位,性格極其狂傲,又不能調整荊州佈局,對諸葛亮不再言聽計從,坐視荊州丟失,關張連續遇難。接連夷陵大敗,三分格局已定。。。孫權即聰明又有雄心,但手下的文武在當世沒有一個撥尖的,靠自己的手下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還是穩當些,聯劉抗曹,安定一方足也。赤壁大戰勝利後,已成三足鼎立局面,孫權安心經營東吳,為展示力量,孫權率十萬之眾,親自指揮進攻合肥,被張遼、李典、樂進7千人打得懷疑人生,從此孫權儲存勢力,維繫三足穩定,蜀強助魏,魏強助蜀,保持軍事平衡,使東吳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誰也不能成功統一天下,只有劉備按隆中決策,發展西北,穩定發展荊州,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才和資源,時機成熟,中部西部並進,統一天下才有微弱的希望。

  • 3 # 大李看歷史

    應該來說,歷史有太多的巧合,要不是漢末這段精彩絕倫的歷史片段,我們豈不是少了太多歡樂嗎。曹操、劉備、孫權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登上了這段歷史舞臺。三人都是人中之龍,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一方霸業。三人都希望統一全國,卻都沒有實現。曹操最強,以致孫權和劉備始終斷斷續續保持著聯盟關係,劉備最弱卻在最易守難攻的西南地區,孫權和曹操始終重兵防禦著對方,還要顧著蜀國,正因為這個強弱搭配,力量分配,地緣的巧合,使得三國都得以儲存。曹操南下,赤壁孫劉聯合;劉備打曹操樊城,孫權打劉備屁股;孫權想追擊劉備白帝城,曹操又打孫權屁股,所以後來三國誰發動進攻都要防著另一方,留了重兵防禦,就無法全力進攻,進攻自然威力弱,所以呈現了精彩紛呈的三國曆史故事。

  • 4 # 風月追狂

    三國鼎立不是偶然的,他標誌這個國家不能統一,任然呈現四分五裂的狀況。他告訴人民,戰爭將無休止的到來,邊境民眾在再一次遭受生靈塗炭。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之間任何一個人都難以完成大業。三國形成就像一個槓槓調節平衡三家的勢力,任何一方,勢力弱的在天秤之間起到一個加碼的作用。

    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失敗,也代表著他的人生不在輝煌,他的失敗也說明了他的弱點所在,每個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需要冷靜對待他今後的路,不要藐視自己的對手,不要狂妄自大,不要驕傲自滿,他認為戰勝強大的袁紹,輕而易舉地得到荊州,就目空一切,自以為是了,他的狂妄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這就是他失敗原因也是他理想破滅的原因,再從頭比登天還難,孫劉聯盟就是他的死穴。輕視對手也給自己帶來毀滅,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劉備在夾縫裡生存,只要他勢力存在,他的人生就是時機而動,他的路考慮長遠,在聯盟之中,擴張自己的領地,他奪取漢中目的死守蜀地,等待機會,他永遠是魏吳天秤中砝碼,他希望天秤永遠是平衡的,自己這砝碼一天天大起來,大到他們兩家都沉受不起才好。

    孫權的成功也是考慮能否守住父兄的產業,他的目的也是平衡三國之間的槓桿。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任何一方對自己不利,他都選擇聯盟的物件,來儲存自己實力。他可以吳蜀聯盟,也可以吳魏聯盟,來制衡另一個國家的發展。

    他們三人都是當代的驕子,人中之王,他們的能力都不能已一人之力壓倒另外兩個人,就像兩個人拔河一旦有傾向,另一個人就會站在弱的一邊,絕不會讓另一方成功。這就是他們三人都不能成功的原因。

  • 5 # 森達樂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靠亂世統治一方的,亂世會出現英雄聚集,個個身邊都有不少能人,誰都不好對付誰,加上3人所管轄地區的老百姓都接受和堅持了他們的管理,不論誰討伐誰,老百姓和士兵都會堅決抵抗,所以他們3人誰都難成功完成統一。

  • 6 # 四川達州人

    條件不允許。

    東漢分裂形成三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世家集團的分裂。

    黃巾暴動被世家鎮壓,世家初步有了爭霸天下的野心,但曹操利用寒門地主自身晉升的渴望擊敗了袁紹。這令天下世家非常不滿,所以南方非曹操勢力範圍內的世家大多都在反抗曹操,他們就是江東與劉備最終立國的基礎。

  • 7 # 中行偃1

    所謂真正的敵人,大概就是與三家共同為敵的人。那麼這個人還是真有!張角、董卓之流亂臣賊子。張角是公開抗爭,董卓是“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孫堅語)

    很快,張角被剿滅,董卓被處決。沒有了共同的敵人?盟友之間就反目成仇了。這個沒有什麼可疑惑的,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大打出手,勾心鬥角、 爾虞我詐也就司空見慣了。問題是爭鬥的結果,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什麼?這才是耐人尋味滴: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首先,在東漢末年的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就形成了只有有錢人家才能承擔得起這學習成本。或許就是當時的學習成本相當高!以竹簡為主要書籍,紙張尚處於不完善階段,一般家庭負擔不起。因此,貴族和富家子弟成為了漢代選官制度下單一的人選,當這群人做官之後,他們又有資格舉薦人才。

    “在這場選官制度的遊戲裡,他們相互舉薦對方的晚輩後生,用政治上的相互交易,促進雙方間的互利互惠。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舉薦,代代為官計程車族階層像滾雪球一般,勢力越滾越大。”發展到東漢,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皇權!於是東漢皇帝引入外戚、宦官的力量去削弱士族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桓、靈二帝重用外戚、宦官的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這一切都晚了!士族的力量在東漢的發展已經無法控制了。當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權力時,他就會有更多的慾望。而當士族們擁有絕對的力量後,皇權就成為了他們唯一能爭奪的目標。“東漢的覆滅不在於外戚和宦官爭權亂政,而在於士族階層侵蝕了皇權的力量。皇室的衰微讓皇權成為了無主之物,士族們展開了相互的競爭。”

    因此有人就說“在三國裡,根本就不存在英雄,曹操、劉備、孫權都只是三國棋盤上的一顆棋子而已,而下棋者就是三國計程車族們。一場三國爭鬥的遊戲,不過是士族們對權力進行二次分割的棋局而已。”

    其次,曹操集團主要是由四大士族支撐,分別是潁川荀氏、弘農楊氏、潁川陳氏、司馬家族。由於有這四大士族支援曹操,曹操才得以一展逐鹿中原的抱負。但是士族們同時也控制了曹操,不管是在朝堂之上,或是戰場之上,士族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掌握著可以讓曹操覆滅的滔天權力。

    為此,曹操殺張邈的家族、殺邊讓、殺孔融、殺楊修、殺荀彧、制衡和擺脫了士族的控制,將自己的族人引入了朝堂,例如夏侯惇、曹仁、曹休等等……使得他與士族的關係基本是均衡的。

    其實,諸葛亮的才華對於劉備而言是次要的,其背後的荊州士族力量才最為重要。劉備因為有了諸葛亮,所以獲得了荊州士族的支援。荊州士族給了劉備兵源以及糧草,劉備這才有了與曹操、孫權爭奪天下的資本。剛開始劉備還能用自己的原班人馬來制約荊州士族,但之後隨著原班人馬的老去,荊州士族掌握了朝堂。劉備定都成都之後,益州本土計程車族與荊州士族展開了爭鬥,最終還是荊州士族獲得了勝利。“蜀漢最終淪為一個被荊州士族操控的政權。”

    “孫權與士族集團間的關係則是相愛相殺,連綿不絕,東吳的內部消耗從未停止過,但是孫權最終戰勝了士族集團。”標誌就是將陸遜、顧譚、朱據等士族門閥處死或者流放……

    曹操與士族的制約關係,劉備與士族的依附關係,孫權消滅了與士族的關係。”

    這三位出身各異的皇帝,用一生的時間與士族間展開爭鬥,可三國的最終結果還是士族獲得了勝利✌️!這一切都源於曹丕向士族力量的妥協。曹丕稱帝后,極其防備自己的族人,如曹植、曹仁、夏侯氏等,因為他們手中都握有重兵。他為了打壓本族勢力,就開始大力扶持士族勢力。最重要的是他通過了陳群提議的“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的內容就是以人的家世為主要標準選撥官員。結果就造成了士族徹底壟斷了朝堂和軍事,士族的權力最終超越了皇權。

    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奪取了曹魏的皇位,以洛陽為都城,建立了西晉。司馬氏作為超級士族,其餘計程車族皆依附於司馬氏。

    原本早在東漢末年的諸侯混戰中,民心所向的袁紹、袁術家族就應該成為當時社會的正統!

    《後漢書》: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然而,“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給了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可乘之機,才使得社會發展成了三國鼎立的特殊局面。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為首的司馬家族能夠與時俱進,順天承運,這個家族取代了袁氏家族最終成為三國遊戲裡最大的贏家。

  • 8 # Ph55226753

    這轉折就在赤壁。赤壁讓最有能力統一的輸了精光。而孫吳明白了這奇蹟不可能出現第二次,他們需要一個盟友。按理孫吳也不會讓蜀漢狀大,可惜主戰的周瑜死了,主和的魯肅上線,加上合肥大敗。讓蜀漢有了發展的時間。拿下漢中,本來蜀漢得到了天賜的良機,但二爺出門給悶棍了,這也讓蜀漢瞬間從普通模式到困難模式,而馬謖又把困難模式提升到極難模式。孫吳一真猥瑣發育,按理也有一爭天下的能力,而最大的問題是地利和人和。地理上只能向內陸擴,一邊是“盟友”,一邊是“合肥”。搶了荊州,打了一架已經算最好的結局了。人和主要是二宮案,和夷陵的蜀漢一樣,把人才都賠進去了,還讓最小最沒有“能力”的兒子當了皇帝。一切的偶然形成了必然。

  • 9 # 糊塗是福00000

    三國曹操赤壁鏖兵把統一天下鏖沒.戰船連成排對敵我都有戰機就看誰先抓住戰機誰就是勝利者.連成排的戰船如同古時的航空母艦.兵員運送箭弩的覆蓋殺傷率用現代話說就是火力強大及衝撞強度都有利於曹魏,連成排的戰船就是最好的進攻時刻蕩平東吳如同貓抓老鼠輕而易舉.但是曹操當年雄霸天下的魄力全無給了東吳火燒戰船機會從而失去統一天下時機。

    劉備成也荊州敗也荊州.戰將兵力分散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看著損兵折將丟失荊州導致孔明伐魏兵將不足,以一省之力對決兵將人口眾多的曹魏再加上明君曹丕及魏明帝曹睿怎能成功。

    孫權就是個繼承帝王.開拓疆域不如其哥孫策還有曹操劉備.此三人是打江山帝王繼承帝王孫權無法比。

  • 10 # 小胖34598

    曹操在世時北方經過幾十年戰爭沒有足夠人力物力國力,東吳孫權有實力,但孫權本人膽小,對部將不放心,喜歡內鬥,劉備有魄力,集團太弱,本人又太偏執。人才任用能力差。

  • 11 # 張堂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橫掃一切之後,剩下吳蜀。劉備當時屬於弱勢集團,為了生存,唯一的出路是聯吳抗魏。諸葛亮出使吳國,督促孫權聯蜀拒魏的決心。赤壁之戰,曹操兵鋒直指,大有勢如破竹之勢。誰承想,浩浩蕩蕩的舟楫連綿遭遇火攻,這一戰,曹操大傷元氣,吳蜀聯盟抗魏成功,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實現。曹操,才知遇上了勁敵。司馬懿,老奸巨猾,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會竭盡全力把敵人趕盡殺絕。魏蜀吳,魏國可以單獨問鼎吳蜀之一國,但卻奈何不了吳蜀的聯盟。諸葛亮六出祁山,勞師遠征,想吞噬魏國。司馬懿只是按兵不動,諸葛亮仰天長嘆,每次都是自傷筋骨,馬謖失街亭,更窮途末路之際上演了空城計。三足鼎立,時勢也,曹操、劉備、孫權,誰想統一都不能成功,在戰爭中相互制約,尋求平衡。曹操的軍師司馬懿呢,又懷著自己的小九九。三國曆史,這個舞臺,人物的上演真的有趣。

  • 12 # 傅山遺風針推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實現了成功。

    想一想他們為什麼要走向歷史舞臺,不正是因為:漢末勢衰,張角鬧事,民不聊生嗎。

    雖然,沒有形成江山一統,但是,三國鼎立局面也安定了百姓。為民初心也算實現了。

    之所以沒有統一,可能是時機還沒有成熟。不就是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嗎?

    休整一下,發展發展,不就三國歸晉了嗎?

  • 13 # 任克說

    三國紛亂多年,為什麼始終是無一人可以一統呢?其實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這背後所牽扯的是中原發展問題。從經濟的角度去看,才能明白為什麼三國君主都無法做到一統大業。在190年之後,董卓禍亂京城,從而引發了軍閥混戰的局面,當時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四處都是兵戈不息。

    而這時候觀察一下主要的戰爭割據,前期主要是兩大陣營,分別是袁紹和袁術,其中袁紹聯盟之中有著曹操和劉表,其次袁術的陣營則是陶謙、孫策和公孫瓚。在這個過程之中劉表位於荊州對處於揚州的袁術發起進攻,曹操則是主要針對陶謙,對徐州進行戰爭侵略,而北方則是袁紹和公孫瓚的矛盾。

    袁紹

    在這一期間中原始終是沒有擺脫戰爭的影響,在徐州經歷了曹操屠城之後,劉備成為新任徐州牧,而袁術稱帝之後,孫策倒戈,劉備和曹操討伐,中原還在戰亂之中。好不容易等到曹操平定了中原,又發生了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中,這時候青州被袁譚所佔據,對徐州產生影響,劉備繞路汝南進行曹操的後方騷擾,曹操則是主力在官渡和袁紹決一死戰。所以這些戰爭依舊是處於中原地區。

    正是因為中原的戰爭不斷,經濟始終是無法恢復。正如《三國志》所言,曹操平定北方之後的人口總數,尚且不如東漢鼎盛時期的一個郡縣,可想而知經濟的崩壞到了什麼程度。相反荊州的劉表多年來維持發展,益州的劉焉和劉璋父子多年經營,打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而江東方面一開始由世家大族所掌控,之後的揚州刺史劉繇也是遠離戰爭紛亂,所以只是經歷了孫策下江東這麼一次大型騷動。

    所以中原地廣但是經濟恢復卻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也就扯平了三者之間的差距。而在我的文章當中,也曾提到諸葛亮為什麼始終致力於北伐,不是為了拿下長安,不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是為了騷擾曹操,使得中原的經濟恢復受到阻礙。所以中原經濟恢復之後,自北而下就要容易許多。後來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在司馬家取代曹魏之後,中原經濟已經是遠勝於另外兩方,自然南下也是摧枯拉朽,勢不可擋了。

    所以三國鼎力是個經濟問題,為什麼三國君主都做不到一統,無非是時不予人罷了。

  • 14 # 林氏大偵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劉備,孫權三者從綜合實力來看自然是曹操的實力更強,奈何三國鼎立局勢已成,蜀國是巴蜀之地,多高山溝壑易守難攻,吳國水軍實力雄厚也是很難被吞併。雖然蜀國和吳國的實力比較弱但是防禦力確實極強的,再加上統治者也並非庸才,手下能人也多魏國想要統一絕非容易的事情。

    蜀國想要統一也是困難,這個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就可以看出來了,蜀國雖然有著天險,但是限制住了敵人也限制住了自己,導致補給困難多次鎩羽而歸。

    蜀國的衰敗是從劉備白帝城託孤開始的,伐吳的失敗導致蜀國的國力大減。

    吳國就更別說了,孫權多次北伐被打的灰頭土臉,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

    再加上三國之間彼此相互內耗,相互制衡就造成了鼎立的局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