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採蓮曲》
蓮——憐
2、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情
回
1.聖旨 (打字一) 玲
2. 失去凡心 (打字一) 幾
3. 失之交臂 (打字一) 文
4. 溼柴 (打字一) 沐
5. 十八相送淚兩行 (打字一) 湘
6. 十滴水 (打字一) 汁
7. 十對十 (打字一) 卉
8. 十二寸 (打字一) 盡
9. 十二點動身 (打字一) 迕
10. 十二點方到 (打字一) 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
漢字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一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征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紮根。同樣也對資訊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華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畫特點及方塊字形的外形特徵。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
1、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採蓮曲》
蓮——憐
2、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情
回
1.聖旨 (打字一) 玲
2. 失去凡心 (打字一) 幾
3. 失之交臂 (打字一) 文
4. 溼柴 (打字一) 沐
5. 十八相送淚兩行 (打字一) 湘
6. 十滴水 (打字一) 汁
7. 十對十 (打字一) 卉
8. 十二寸 (打字一) 盡
9. 十二點動身 (打字一) 迕
10. 十二點方到 (打字一) 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
漢字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一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征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紮根。同樣也對資訊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華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畫特點及方塊字形的外形特徵。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