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蛇與龍雞
-
2 # 嶽陽樓記
工人與農民是相互依存的兩個群體。工人需要吃飯穿衣,工廠所用原料需要農民提供,比如醫用青黴素,釀酒,罐頭,各類點心等。而農民使用的各種工具以及化肥農藥需要工人制造,各種工業用品的出售需要農民這一廣大的市場,如缺少市場,產品積壓,易造成通貨膨脹。總之,工人農民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
3 # 愛吃思躺
個人並不認同問題設定,倒是以為工業和農業體系不存在太多交集。理由是:美國作為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度之一,其就業指數里都有個“非農就業資料”,一定程度上足以證實工業和農業兩個體系界線分明。
但問題擺出來了,也不妨說道說道。
我們假設設定成立,又在我大中國。
實事求是地講,在中國,農業和工業交集還是蠻多、蠻大的,依據是如今還普遍提及的“農民工”。囿於中國現行土地政策,不管再怎麼推進城鎮化,都能看出“土地就業”的痕跡,也就是,一個名下有土地的農村居民,從理論上是充分就業的。
而事實上,蠻多地方、蠻多農村民居指望那點土地難以養家餬口,這就有了“農民工”。農村居民名下有那點土地,貌似進可務工、退可耕種,典型的逍遙派;而企業主方面呢?眾所周知的原因,“農民工”在各種福利保障方面跟職業工人(此處指城鎮居民)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有廉價勞動力為什麼不用?這才有了“農業工業體系分不開”的錯覺。
在社會化分工細化、貿易全球化的如今,農業在一個國家定位中確實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商業定位中,處於工業大佬無視的窘境。
最後多句嘴:農業傍工業前景不樂觀,想打出一片天來,跟商業和服務業攀親才是明智選擇。
-
4 # 西北印象I
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越完整,那麼這個國家的生產成本越低,彼此的生產配套效率越高,也就是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和很低的價格獲得某種產品。中國的基礎建設就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然後基礎建設用推動工業體系完整化,這是一個工業國的內部良性迴圈規律而已。在工業體系還不龐大的時候,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蘇聯都是這樣實踐的。
完整的工業體系推動實現國家內部產業升級,那麼滿足國民的就業和收入增長。無論是大而全含義的完整工業體系,還是在某一產業的高精尖,都是實現國民消費增長,就業增長和收入增長的前提。而產業升級是實現滿足消費、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前提,中國這麼大,必須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來推動消費、就業和收入增長需要。而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在她們崛起的那個時代,她們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中國的體量要求中國必須工業體系完整化,同時也在各方面追求高精尖,當然有時盡力了沒有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工業體系完整化和產業高精尖,才能使得華人有更高的消費水平,更充分的就業水平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要將小國無法做到工業體系完整化和小國專注於某些產業的高精尖轉換到中國身上就對立化來。
現在片面強調的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理論中,其邏輯極端化,就是一個農業國永遠不要工業化,工業品可以買嗎!問題是這個農業國將永遠停留在農業社會的貧困中,然後就是王朝迴圈機制來清除本國過剩人口,這還是建立在沒有外來入侵的前提。同樣按照比較優勢理論,那麼中國就需要產業升級了,反正外國的產品更好,這不就是拉美化嗎?極端化比較優勢理論的本質就是經濟和產品瓶頸化,王朝迴圈的人口死亡和拉美化的經濟停滯與危機就是其結果!
回覆列表
看了毛主席的《論十大關係》了嗎?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就知道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了!我準備花一些時間去學習它,等弄懂再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