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林城主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

    看了這個題目,我心裡還是有點疑惑,歷史書上有明確記載曹操隱瞞自己的本來的姓氏嗎?

    (曹操劇照。曹操的養祖父是個宦官,父親的身世史書記載不詳,曹操對自己的身世也有諸多隱晦之處)

    結合《三國志》,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曹操身世。

    1、陳壽先生沒寫曹操隱瞞姓氏或者改變姓氏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我們簡單做個分析——

    以上是《三國志》裡面陳壽的原文。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曹操是“漢相國參之後”,這個“漢相國參”指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曹參,追隨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西漢建立後官職丞相。出人意料的是,陳壽筆鋒一轉,直接寫到了曹操的祖父曹騰。曹騰是個宦官,還被封為“費亭侯”,看來是個混的很不錯大宦官。再接著,就是曹騰的養子曹嵩(注意:太監不能生育,曹嵩應該是曹騰收養的),當過太尉(中央的軍事部門首長)。最後,曹操登場——曹騰是曹操的(養)祖父,曹嵩是曹操的父親。

    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

    (1)陳壽雖然寫了曹操是曹參的後代,但是歷史書上並沒有直接的記載。曹騰的記載在歷史書上也只有寥寥幾筆,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曹騰是曹參的直系後代。此外,曹騰是個宦官,不可能有直系後代的,所以即便曹騰是曹參的直系後代,曹嵩和曹操兩父子和曹參應該也沒關係。

    (2)陳壽並沒有寫曹操和夏侯這個姓氏有什麼關係。那曹操隱瞞本姓,這一點該從何說起?

    (陳壽是個歷史學家,治學、寫史的態度嚴謹,他沒有明確說明曹操本姓夏侯)

    2、裴松之先生提供的歷史資料有曹操本姓夏侯的記載(注意:資料不是裴松之本人寫的)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很特別的一部,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一個作者或一群作者,在一個時間段去完成的。陳壽雖寫了《三國志》,但是字數太少,很多內容都沒有寫進去。一方面是有些史料陳壽可能沒看到,另一方面有些史料陳壽覺得“不可信”,就沒有摘錄進去。

    在陳壽之後,南朝宋的歷史學家裴松之,把一些他看見的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資料蒐集起來,補充到《三國志》裡。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志》這本歷史書其實包含兩部分:(1)陳壽最開始寫的原文;(2)裴松之補充的歷史資料(也叫“裴注”)。裴松之補充的歷史資料遠遠超過了陳壽寫的原文,二十四史僅有這本史書如此特別。

    我們看看裴松之補充的曹操的身世部分的史料——

    (1)《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2)王沈《魏書》曰:其先出於黃帝。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俠於邾。春秋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為楚所滅。子孫分流,或家於沛。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士,絕而復紹,至今適嗣國於容城。

    (3)《續漢書》曰:嵩字巨高。質性敦慎,所在忠孝。為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4)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第一條,寫了曹操的別名或者小名。

    第二條,就是說曹操的祖上是曹參,明顯是一番吹捧的意味——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說明曹操(或曹嵩)是曹參的後人,估計是曹魏時期流行的給曹操臉上貼金的吹捧之辭。

    第三條,介紹曹嵩,還是沒說出曹操和曹參的關係,以及曹操(或曹嵩)的本來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條,這一條中,告訴了人們曹嵩本姓夏侯,夏侯惇的父親和曹嵩是親兄弟,夏侯惇和曹操是堂兄弟。

    《曹瞞傳》和《世語》的記載可信嗎?答案是:真假莫辨!

    《曹瞞傳》是孫吳方面的人編寫的,作者不詳,這本書寫的大多數曹操的一些“負面新聞”。這本書中提到的曹操本姓夏侯,很難作為“鐵證”。作為敵國的作者,抹黑曹操也不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一種常見的政治宣傳手段。)

    《世語》的作者郭頒,生卒年不詳,推測是西晉時期的史學家,這本書裡的曹操本姓夏侯,也不一定有說服力,因為其他的歷史書上沒有此類記載。曹操或者曹操的先輩、後人也沒有提過曹操本姓夏侯。

    (研究三國曆史,裴松之先生的註解也很重要,裴松之先生找到了一些歷史資料,但不能百分百確定曹操本姓夏侯)

    3、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不能百分之百肯定曹操本來姓夏侯。

    當然,細心的讀者會說,《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中把曹操手下的曹姓將領和夏侯姓的將領放在一起,反映出這兩家人關係肯定不一般。

    (夏侯惇劇照。夏侯惇是曹操信任的大將之一)

    (夏侯淵劇照。夏侯淵也是曹操信任的大將之一)

    例如:

    (1)“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夏侯惇和曹操都是“沛國譙人”——見《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

    (2)歷史上,曹操對待夏侯氏的將領都很信任,任命他們當大將東征西討,他們的地位和曹仁、曹洪這些曹操的親戚相差無幾。

    還是那句話——請拿出直接證據來,和曹操是同一個地方出生的人和被曹操信任,不能以此證明夏侯氏和曹操是親戚吧?

    因此,“曹操本來姓夏侯,他為什麼要隱瞞這一點?”這一個論題不能成立,因為現在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曹操(或曹嵩)本姓夏侯。

  • 2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曹嵩原來姓夏侯的說法之出處是源自哪裡呢?

    第一,當時文獻。《吳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載孫權與浩周書曰“今子當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為可上連綴宗室若夏侯氏”。著名三國學者吳金華在《三國志校詁》中認為,“此時孫權稱臣於魏,魏臣浩周以為孫權之子‘可上連綴宗室若夏侯氏’,足見曹嵩出自夏侯氏一事並非敵國傳聞。”這可能是所有關於曹氏與夏侯氏關係特殊的證據裡,最為有利的一條。孫權這時候不可能向曹魏方面胡說八道,那麼夏侯氏是曹魏宗室,似乎是當時眾人皆知的事情。

    第二,史書記載。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和《世語》稱:“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這裡不僅說出了曹嵩出自夏侯氏,而且連他和夏侯惇的關係都說明白了。當然,《曹瞞傳》一會被視為一部不大靠譜的史書與小說之間的著作;《世語》則是一本比較靠譜的筆記小說,但是裡面錯誤也不少。這一條記載可以作為參考。

    第三,晉人觀點。《三國志·文帝紀》載延康元年“夏侯惇薨”,裴注引《魏書》曰“王(曹丕)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又引孫盛之評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吳金華指出:“孫盛為東晉時人,以‘良史’著稱於世,此評直以曹丕、夏侯惇為‘同姓’,亦足見此事在孫盛時代仍為人所共知。”也就是說,曹嵩出自夏侯氏,不僅在三國時世人皆知,就是到了東晉也還是沒有疑問。

    第四,後人發現。這是一個很神奇的發現。《三國志》卷九為《諸夏侯曹傳》,將夏侯氏、曹氏列入一卷。清人潘眉《三國志考證》稱:“陳《志》於《武帝紀》雲‘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於列傳則以諸夏侯曹為一卷,顯以夏侯氏為宗室矣。”

    潘眉的說法,得到了林國讚的支援。林在《三國志裴注述》中寫道:“歷代史率以宗室合傳,陳氏於蜀、吳二志亦然。志獨以夏侯、曹氏合傳,用意尤極明審。”

    第五,考古發現。這一點還是吳金華在《校詁》中指出的:“又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九年安徽毫縣城南出土之曹氏墓磚,其刻辭有‘夏侯右’者,亦其佐證。”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亳州的曹氏家族墓得到挖掘整理,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甚至糾正了《三國志》的一些說法。因此,這些考古發現是非常有價值的。

    綜合上面所說的,曹嵩、曹操父子出自夏侯氏似乎已經確鑿無疑了,甚至都能確定曹嵩是夏侯惇的親叔叔。

    然而,反對二者血緣關係的也不少。其中有三種說法。

    第一,流言說。盧弼《三國志集解》雲:《武紀》雲“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三少帝紀》雲“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卞皇后傳》雲“文帝母本倡家”,此皆承祚之直筆也。或曰:疑以傳疑,省多少呂政、牛睿穢汙緗素也。

    盧弼這裡的意思是,曹氏出自夏侯氏,這是一種政治流言。其大體相當於說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晉元帝司馬睿是牛金的私生子這樣不靠譜的流言。但是,這樣的嬴政與司馬睿身世的流言,都是要說其血統有問題,而且是私生子。可是曹嵩、曹操出不出自夏侯氏,和魏國皇室血統並無關係;而曹騰是宦官,不能生育,曹嵩很定不是他親生的,那麼再在這方面做文章,也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這樣的觀點並不能讓人信服。吳金華就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根本不是直筆,而是曲筆。但是下一個觀點就很有人支援了。

    第二,婚姻說。自曹操的字輩開始,曹氏與夏侯氏通婚常常見諸史書。

    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如果《曹瞞傳》和《世語》所說,曹嵩是夏侯惇的親叔父的話,那麼相當於清河公主嫁給了自己親叔叔的兒子,也就是從兄。如果曹氏還姓夏侯,那麼這確實是一種亂倫行為。

    曹操的親侄女(曹操之弟海陽哀侯的女兒)嫁給了夏侯淵的長子夏侯衡。不過這個血緣關係稍微遠了一些。畢竟如果曹操本姓夏侯且與夏侯淵同輩,那麼只是有相同的高祖而已。夏侯衡是曹操侄女的族兄弟。

    血緣關係再遠一點的,還有曹操的族子兼養子曹真(一說曹真不是族子,而本姓秦),他的親妹妹德陽鄉主嫁給了夏侯淵的侄子(當是曹操的族子)夏侯尚。

    這三次婚姻是有史可查的。其中尤其以清河公主和夏侯楙的婚姻最引人注目。

    何焯《義門讀書筆記》裡說:“注採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按夏侯惇之子楙尚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夏侯氏之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

    但是,同姓近親結婚的,不只是曹氏和夏侯氏。比如那位和曹仁守江陵的陳矯,本來姓劉,後來由姑姑養大,改姓了陳。他後來娶了廣陵厲王后代劉頌的女兒,而這個劉頌與陳矯是近親。這件事時任頗為非議,結果曹操出面,下令禁止人們再議論。周壽昌在《三國志注證遺》裡說道:“頌與矯固近親也,魏武擁全之,特下令禁人誹議。殆以同姓為婚。禁人議即以便已私也。”也就是說,曹操之所以這麼積極的護著陳矯,是因為曹氏與夏侯氏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轍。

    因此,曹氏與夏侯氏通婚,並不能證明二者之前沒有血緣關係。

    這裡特別要說一下,吳金華還舉了何晏娶了同母異父的妹妹金鄉公主(見《曹爽傳》注引《魏末傳》),用以證明當時婚姻開放。可惜金鄉公主之母非何晏之母,《魏末傳》記載有誤,裴松之已經駁斥過了。

    第三,關係說。這種說法更為奇特,見於古金海《三國CT》。不同於前面那些學者,古氏不是科班研究歷史的,而是個大夫,大抵跟我一樣,是個三國史票友。古氏從曹操的從弟曹仁、曹洪入手,研究曹氏姓氏的問題。曹仁、曹洪與曹操的從弟關係,說明他們要不是堂兄弟,有共同的祖父(爺爺);要不是叔伯堂兄弟,是共同的曾祖。

    古大夫比較傾向於前者,按照他的說法,曹仁、曹洪本來姓曹,如果他們和曹操是堂兄弟,那麼曹仁、曹洪、曹操的爺爺都姓曹,也就是曹嵩的爸爸本來就姓曹;即便他們是叔伯堂兄弟,他們共同的曾祖也都是姓曹的。古氏進一步指出,據司馬彪《續漢書》記載,曹騰有三個哥哥,即伯興、仲興、叔興,曹騰字季興。曹嵩很可能就是三個哥哥中某一位的兒子。

    這個觀點乍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漏洞也不小。第一,古大夫推崇的曹仁、曹洪、曹操為堂兄弟的說法就不成立。據《三國志·曹仁傳》注引《魏書》,曹仁的父親名叫曹熾,祖父(爺爺)名叫曹褒。而且70年代考古已經發現了曹熾和曹褒的墓地。說明曹仁與曹操是叔伯堂兄弟,而並非堂兄弟。不過,曹熾和曹嵩平輩,曹褒與曹騰平輩,這也確實證明曹仁本來就是姓曹。

    至於曹洪,與曹操也不是堂兄弟,而是叔伯堂兄弟。《曹洪傳》注引《魏書》稱,曹洪有個伯父叫曹鼎。曹嵩過作為曹騰的養子後,未聞曹騰還收過其他養子。也就是說,曹嵩是曹騰的獨苗,沒有親兄弟。曹洪有個伯父,說明他父親這一輩的肯定有親兄弟。由此證明,曹洪和曹操也不是堂兄弟,而是叔伯堂兄弟。(順便說一下,曹洪的伯父曹鼎的墓也被發現了,而且綜合《曹休傳》注引《魏書》,得知曹鼎是曹休的爺爺,曹休其實是曹操的從子,而並非《曹休傳》所說的族子。)

    也就是說,曹仁、曹洪、曹操是叔伯堂兄弟,他們有共同的曾祖。曹仁、曹洪確實本來就姓曹,那麼他們的曾祖也姓曹,那麼曹操的曾祖也必然姓曹。由此,似乎證明了古大夫關於曹操本來就姓曹的論點。

    但是古大夫忽略了一點——曹仁、曹洪與曹操的血親關係,不一定是原本的血親關係,而很有可能是在曹嵩過繼給曹騰以後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曹仁、曹洪與曹騰是有血緣關係的,曹騰是他們的從祖祖父。但是,如果曹嵩沒有過繼給曹騰,他們和曹操的叔伯從兄弟關係就不會存在。

    我的這個論點也是說得通的。一是如前所述,曹騰有三個哥哥,前面提到的曹褒就是其中之一。曹仁與曹洪,或為堂兄弟,或為叔伯堂兄弟。他們本來就姓曹,和曹騰有血緣關係,這一點沒問題

    二是曹魏宗室後來確實以曹氏作為自己的祖先,而不是本姓家族。甚至曹騰被追尊為高皇帝,而前面提到的曹仁、曹洪、曹操共同的曾祖父——曹萌(即通常誤作的曹節)被尊稱為處士君。曹魏皇室是認同他們和曹氏親戚的血緣關係的。所以,曹仁、曹洪與曹操的關係是建立在曹嵩過繼給曹騰的基礎之上,這一點不會有問題。

    因此,關係說關於曹操本來就姓曹的說法,也是靠不住的。

    相比而言,反對曹嵩、曹操本來姓夏侯的三個觀點,無法駁倒支援本來姓夏侯的五個證據。曹操本姓夏侯,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這裡順便盤點一下曹操家族的親戚關係。

    史書上有記載的,曹操本人有弟弟薊恭公曹彬、朗陵哀侯曹玉、海陽哀侯曹×、曹德。此外,還有曹疾(一說就是曹德),另外還有一個弟弟,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四弟孫匡,這個弟弟是以上幾個人還是另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曹操真血緣上的堂兄弟,是夏侯惇和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

    曹操的從兄弟(叔伯堂兄弟),曹氏這邊有曹仁、曹純、曹洪、曹紹;此外還有曹休的父親;曹操還有一個從妹嫁給了任峻,這個妹妹的父親是誰也不得而知。

    曹操的族兄弟,曹氏這邊有曹邵(即曹真之父,一說非曹氏,本姓秦),有曹遵的父親,以及曹爽滅族以後、祭祀曹真之後的曹熙的曾祖。夏侯氏這邊有夏侯淵、夏侯尚的父親、夏侯儒的父親以及張飛的老丈人。當然,這些人裡面大多數沒有記載下名字,他們之中有可能會是同一個人。

  • 3 # 談古論金

    曹操出自夏侯家族的說法來自與《三國志》裴松之注: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這裡的說法是說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魏開國元勳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

    說法是很明確的,但是不見得可信。

    第一、從史料記載角度這只是孤證,而且為陳壽所不取。

    第二、夏侯惇次子夏侯楙,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這一聯姻關係不可能是原先同一家族之間發生的。

    第三、現代研究顯示,曹操和家譜記載為曹操直系後代的8個現代獨立家族的Y染色體有極大的共性,與安徽亳州曹操祖輩墓遺骨(可能是曹騰之弟河間相曹鼎)也屬於一個型別,而與曹參、夏侯氏後人不同。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曹操之父曹嵩可能來自於曹騰家族內部過繼,本身就是曹家人,但是這個曹家與曹參家族並無聯絡。

    第四,當時抱養嗣子的慣例通常是在自己家族中選擇,曹騰本身所在的曹氏家族也是一個大家族,有足夠的成員可供遴選。

    曹操本來就姓曹不姓夏侯,自然也從未隱瞞過姓氏問題。

    但是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的關係確實非常特殊,這可能因為本鄉本土大族之間世代交好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曹嵩的母族就是夏侯氏。

  • 4 # 叨說歷史

    曹操的父親本名夏侯嵩。後拜當時的中常侍曹騰為父過繼給曹家,故改姓曹。古時候繼子便是兒子,過繼給他人的孩子就不是自己家的了,就等於是人家的兒子一樣和自己家再也沒有關係了,所以連姓氏都改成人家的。像夏侯淵,夏侯敦都是曹操原先夏侯氏的堂兄弟,就是夏侯嵩(即:曹嵩)的本家兄弟的子女。曹洪,曹仁都是曹操在曹姓家族中的堂兄弟,都是曹騰的兄弟們所生的孩子。

    回到正題,其實曹操並沒有隱瞞姓夏侯,只不過沒有恢復原來的姓氏而已。至於曹操不願意恢復原來姓氏的原因,張燧從一本書的記載裡找到了答案。其中說,當時有人用讖緯之學進諫曹操,對他說曹氏代表劉氏是天命所歸。

    為什麼呢?在 漢代之前,官員的職位不稱曹,而漢代以後,則中央政府有六曹,長官為尚書;地 方政府有也有曹,譬如戶曹、賦曹等。於是,人們習慣把官吏通稱屬曹,也成為侍曹,這不明擺著是屬於曹、侍奉曹的意思嗎?所以,曹氏取代劉氏是天命。曹操想想也對,於是為了不影響這天命的歸屬,自然依舊姓曹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國服特色“無我劍氣”職業平衡,居然是100級內容,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