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西遊記》中描寫的“女兒國”曾經留給人無數的幻想。“女兒國”在歷史上的確存在,據《舊唐書》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但是到了唐代以後,史書關於東女國的記載就中斷了。難道東女國的出現只是曇花一現嗎?
8
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歷史上,女兒國肯定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不止一個。

    關於女兒國,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出自於《山海經》。

    一、《山海經·海外西經》這樣記載:

    【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

    郭璞注:

    【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若生男子,三歲輒死。】

    大家注意了,這個“黃池”應該就是《西遊記》中子母河的依據了。

    三、《三國志》中記載:

    【耆老言,有一國亦在海中,純女無男”。】

    這個耆老是“沃沮國”的人,“沃沮”大致位置在北韓境內,因此,這個耆老口中的女兒國應該就在日本。

    四、《後漢書》中《東夷傳·東沃沮》記載:

    耆老言:【海中有女國,無男人。或傳其國有神井,窺之,輒生子云。】

    這個女兒國裡有一口神井,喝了就會懷孕。這也與《西遊記》的描寫是一致的。

    五、《梁書》中記載:

    【扶桑東千餘里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二三月,竟入水則妊娠,六七月產子”。】

    另外在歷史上,這個“海東女國”經常向中原王朝進貢,比如在隋朝、元朝的時候,均有史書記載。

    六、《舊唐書》中記載:

    【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

    【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餘城】

    【 武德中,女王湯滂氏始遣使貢方物,高祖厚資而遣之】

    這個不但有記錄,而且還與唐朝建立了外交關係,遣使來貢,唐高祖李淵還給予了豐厚的賞賜。

    七、《新唐書》記載:

    【東女,亦曰蘇伐剌挐瞿咀羅,羌別種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稱“東”別之。 東與吐蕃、党項、茂州接,西屬三波訶,北距于闐,東南屬雅州羅女蠻、白狼夷。 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有八十城。以女為君,居康延川,巖險四繚,有 弱水南流,縫革為船。戶四萬,勝兵萬人。王號賓就,官曰高霸黎,猶言宰相也……】

    這個記載非常詳細了,說東女國的居民是羌族。而且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女兒國――西女國。

    八、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

    【拂驚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逢國,故拂凜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

    【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已。土宜宿麥,多畜羊馬。氣候寒烈,人性躁暴。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

    這是對西女國的記載,同時還對東女國又加以描述,猶如神話:

    【此國境北大雪山中,有蘇伐剌拿瞿呾羅國。出上黃金,故以名焉。東西長,南北狹,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夫亦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已。土宜宿麥,多蓄羊馬。氣候寒烈,人性躁暴。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

    太富有了,居然出產黃金。

    九、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記載:

    【屬吐蕃國所管,衣著與北天相似,言音即別,土地極寒也】

    明確了這個女兒國是歸屬於吐蕃管轄,穿著打扮類似於北印度,但語言文字不同。

  • 2 # 懿軒180786630

    一、單純說“女兒國”,在唐朝時期,一些偏遠的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的確存在母系氏族社會制度,也就是說像小說裡寫的,一個男人都不存在的現象可能是沒有的,而是女人的地位比較高;

    二、中國古代歷史上,早期的《山海經》和《新唐書》、《舊唐書》就有類似的記錄,特別是後兩者,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就存在過東西南北四個“女兒國”,例如現在四川、雲南等山區,就存在母系氏族社會制度遺留的痕跡,這些也被認為是中國“女兒國”的記錄;

    三、說回《西遊記》,大家對“女兒國”的認識幾乎都來自於這本小說,而《西遊記》則是以歷史上玄奘取經的史實和民間傳說為藍本逐漸發展成的著作,而史實更是主要參考了《大唐西域記》這本書,以及後人寫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大唐西域記》中,分別記錄了兩個“女兒國”,一個是“東女國”,這個也是歷史上存在的國家,根據書上的記載,其位置大概位於現在西藏西部(現在的西藏阿里)與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書中記載這個國家是有男子的,但地位不及女子,完全的是母系氏族社會體系的模板;另一個是“西女國”,大概位置應該是在土耳其以西,現在的地中海上,嚴格講“西女國”並不算國度,而是一個古代國度管轄領域附屬的島嶼,按照記錄,島上只有女子,每年國王會安排組織人員前往這裡與島上女子發生關係,稱為“人種”,並居住一段時間,如果女子懷孕並生下孩子,女孩就留下,男孩就扔掉,與其發生關係的男子則不承擔撫養義務(有點類似於走婚制度)。

    四、單純說小說裡的“女兒國”,應該是幾個“女兒國”文化的集合,例如原著中說街頭的女子們看到唐僧師徒的時候就說到了“人種”,很像“西女國”的記錄,而女子掌政的記錄,也類似於“東女國”的記錄。

    最後綜合一下,也就是說歷史上存在“女兒國”,但並不像小說那樣誇張(或許歷史上存在更加誇張的文化現象,但沒有被記錄下來),母系氏族社會制度是歷史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但受區域限制,有的地方很快轉入父系氏族社會制度,並逐漸融入封建社會發展潮流,而有的偏遠區域因地域限制,轉變較慢,例如藏區文化發展史上,部落文明即使是在吐蕃統一藏區後依然存在,而藏區歷史文明本身就轉變較晚,原始部落的遺風在近代都還存在,甚至現在還有,更何況在歷史上,在西藏很多地方存在過很多個母系氏族部落。如果大家真的對“女兒國”感興趣,可以多去翻翻資料甚至可以自己去“考證”,在此,我說的僅作參考,謝謝。

  • 3 # 與書居

    關於“女兒國”的事蹟,在中國的文學作品和史書都有所記載。最早提及女兒國的文學作品是《山海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史書《後漢書》也有對女兒國的敘述:“或傳謂其國有神井,窺之則生子。”

    當然,“女兒國”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西遊記》中的“女兒國”。西梁女王對唐僧的脈脈溫情,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不過有關“女兒國”的描述更多的文學想象,即便是史書的記載,也充滿傳奇的色彩。

    今天生活在雲南地區的摩梭族被譽為“神秘的女兒國”,但她們依然有著大量的男性存在,與文學作品的女兒國想象大相徑庭。事實上,摩梭族更像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女兒國。

    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西遊記》中的“女兒國”的。靠喝“子母河”的水來繁衍後代,更是缺乏科學依據。文學作品中建構的“女兒國”反映的或許是作者對男權社會的質疑,女權意識的萌發。

  • 4 # 衝仔學歷史

    《西遊記》裡的女兒國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但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取自《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玄奘法師口述的。書中有對東女國的描述。

    在《新唐書》中,對東女國有一千多字的詳細記載。對於文言文來說,一千多字絕對是長篇大論了。書中記載,東女國有四萬多人口,能打仗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這個國家執政者是女人,男人只負責打仗和種地。軍國大事都是女人說了算,沒男人啥事。

    東女國共有兩位女王,是婆媳關係,稱為大小女王。大女王死後,小女王晉升為大女王,然後在把自己的兒媳婦提升為小女王。以此類推。雖然名義上是兩位女王,但實際上小女王也就相當於秘書的身份,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大小女王每隔五天聽政一次,其餘時間就休息。

    女王們住在一個十幾丈高的九層“別墅”裡。女王住在最頂層,下幾層住的是王公大臣、侍女、衛隊、貴族等。當時也沒有電梯,上一次樓估計挺費勁的。每層都有窗戶,可對外觀察指揮聯絡,遠處用旗語鼓聲聯絡,再遠點就只能用狼煙聯絡了。

    東女國使用的是天竺文字,每年十一月為正月。地理位置在西藏昌都附近,所以她們的風俗和現在藏族人民很接近。例如:每年十月份收完糧食,巫師就帶領大家去山裡逮鳥。逮到之後就把鳥活生生撕開。如果鳥肚子裡有穀子,就預示著明年豐收。如果鳥肚子裡只有冰渣,就預示著明年有雪災。

    還有一個風俗,男女之間實行走婚制,現在藏族地區個別地方還保留著這個風俗。女方在高高的碉樓上,碉樓沒梯子,女子插好一朵花,等待男人攀巖上去摘花。哪個男人最先摘到花,他今晚就和女子住在碉樓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兩個人相安無事,各走各的,從此不再有任何關係。

    寫到這,估計會有很多男人羨慕東女國的這個風俗了。和漂亮的姑娘一夜春宵之後,不用負責任,拍拍屁股就走了。其實也沒有那麼好,因為用現在的審美觀來衡量,東女國的女子並不漂亮。比西遊記裡的女兒國王差遠了。她們不但性格兇悍,面板也差,常年不洗澡。所以說沒有必要太羨慕,更沒必要有太多幻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過自己歌詞表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