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屋
-
2 # 大白話說金融
是的,蹴鞠這樣運動在宋朝發揚光大,尤其在宋徽宗一朝,由於宋徽宗本人也很喜歡蹴鞠,而且技術很好,所以當時這項運動在全國很流行,當時高俅就是蹴鞠很厲害才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和重用。
-
3 # 問一問青春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
-
4 # 周易研究者
想到了宋代水滸傳中的情節就能知道了。高俅因為蹴鞠技術好就由屌絲變鳳凰一下子成了朝廷的太尉。可想而知當時蹴鞠的地位之重了。只是到了現代被我們這一代人給沒落了。
-
5 # 侯東dd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體育運動之一,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足球運動。從蹴鞠運動發展的歷程來看,蹴鞠運動在宋代發展到頂峰,有人不禁要問了,這項體育活動怎麼會在宋朝有如此大的發展呢?宋朝和“積貧積弱”這個詞相連線的。但真正的宋代並不窮,而且經濟還非常發達,理財的經濟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有資料顯示宋代經濟是明代的十倍,那蹴鞠運動與宋代商品經濟有什麼關係呢?
蹴鞠運動為什麼與宋代商品經濟有關係?
正是宋代經濟繁榮才給與了蹴鞠運動發展的物質基礎。反之,蹴鞠運動的發展也發作用於經濟,對宋代經濟也起促進作用。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蹴鞠運動的發展
1.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廢除了宵禁,為蹴鞠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到了宋朝,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店與住宅相互交錯分佈,出現了市坊合一的現象,隨之便產生了近代城市的佈局。店鋪位置的選擇變得更為自由,且為了方便人們的購買,相同性質的店鋪常會聚集在一個區域,流動性的攤販也更多的出現在城市的街道上,吆喝不斷。隨著市坊的逐漸融合,原有的經營時間也得到延長,宵禁政策便不復存在,宋代城市居民夜生活的繁華。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都市制度的變化,作為城市社會主體的市民階層表現出旺盛的生活熱情和慾望。創造出帶有明顯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而作為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蹴鞠活動無疑也深深打上了商品經濟的烙印。蹴鞠運動正是在有制度上的保證,有娛樂,有商業氛圍中逐漸壯大起來。
2.宋代式的行業協會,讓蹴鞠運動發展專業化
市坊合一出現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大發展,經商人數增多,商品交易規模擴大,商品生產、經營、政府管理間的問題變得複雜,為更好的維護貿易秩序,由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組成的行業協會便應運而生。與前文中由政府進行管理的坊市制度不同,行會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作為中介機構,幫助協調企業與政府間的矛盾,保障商人利益,並對其生產、經營起監督、管理作用。而致力於發展蹴鞠運動的行業協會謂之“社”。這些蹴鞠社團可以理解為現今的足球俱樂部,對推動體育運動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入社者要嚴格遵守規定,不搞危險動作,也不能飲酒後踢球等等,說明宋代已經開始注意運動衛生的問題。另外,蹴鞠的競賽規則、賽程安排也是由社團負責制定。以經濟為基礎,加上行會的規範管理,蹴鞠運動得到飛速發展。
3.瓦子的出現,為蹴鞠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平臺
因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多,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文化、娛樂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各項技藝表演、曲戲活動等演出規模擴大,演出場所轉移到日漸繁華的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城市中乃瓦子勾欄的興起。各種規模的瓦子數量眾多,例如“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裡瓦。由於市坊合一,廢除了宵禁,在瓦子中的人“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瓦舍不但為街頭藝人提供了表演的固定場地,也為人們的日常娛樂提供了消遣的場所,既解決了藝人們的生存問題,又推動了世俗文化的發展。瓦子中有棚舍,又有藥品、紙畫、食品、卜卦、剃頭等商業服務,好不熱鬧繁榮。蹴鞠運動在宋代後期娛樂性、表演性強,瓦子就為蹴鞠表演提供了場所,這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的體育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出現了早期的體育俱樂部。隨著宋代經濟的高度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後,人們對精神上的享受有了追求,蹴鞠運動就是城市經濟發展精神物質產物。瓦舍的出現為蹴鞠運動的發展與延續作了巨大的貢獻,這在中國體育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蹴鞠運動對宋代商品經濟的促進作用
1.蹴鞠運動的發展對製造業的影響
隨著蹴鞠運動的發展,蹴鞠進入商品機制,蹴鞠的需求量也日益劇增。在繁榮的都城中,有交錯縱橫的道路,各型各色的店鋪聚集在街道兩旁,其中就包括了專做蹴鞠、彈弓等體育用具出售的店鋪,並且這些用具的製作都很講究。球的種類和色彩繁多,多大40多個品種。以前的球是兩片球殼合成,宋代的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皮縫製而成,後來又發展到“十二片香皮砌成”。不僅在外形上有所變化,其材質也要求要輕,在重量上有嚴格的要求,要達到“正重十二兩”,這與現代足球的重量相差無幾。在宋以前,蹴鞠充氣是人工用嘴吹,而宋代則發明了一種更為、方便又省力的“打揎法”,就是用氣筒給球打氣。
2.蹴鞠運動的發展對服裝業的影響
蹴鞠的服裝特別的講究,為了便於運動,其服裝要輕便貼身,不能有太多的裝飾。宋代的服裝受到北方各民族的影響,有時甚至成為一部分人追逐的物件。]蹴鞠服裝就類似與北方民族的服裝。在宋代,蹴鞠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其中男女兒童的蹴鞠服裝也是有不同的。首先對女子的髮式就很有講究,頭髮要盤起來,屬於高髻,女僕則頭髮包鬢,沒有過多的飾品點綴在頭上。這樣不僅美觀還利於運動,例如轉身,用頭肩支配鞠體等。衣服為敞開式,直領,對襟,下襬十分窄細,腰身為直線形,衣長過膝至踝。這種衣服被稱為背子,背子又寫作“褙子”,又名“綽子”是一種穿在外邊的衫。兒童的服裝整體風格是成人服裝樣式的縮小版。領口以“V”字交領造型,一方面便於運動,另一方面劇烈運動時便於散熱。[店鋪中的服裝男女老少皆有售,樣式繁多。在宋以前歷朝歷代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區分各個等級,在各個方面做了很多規定,尤其在服裝顏色上。宋以前是明令禁止老百姓穿顏色鮮豔華麗的衣服,尤其是黃色,這是皇家專用色。到了宋代打破了這種規定,老百姓也可以穿上顏色亮麗的衣服。當時的蹴鞠服裝顏色各異,豐富多彩。女子穿上漂亮的服裝,踢著花式足球實在讓人賞心悅目。由於蹴鞠的發展形成了產業鏈,大大促進了服裝業的發展。
3.蹴鞠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周邊”的發展
由於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在宋以前商人的地位非常低。在宋代商人不僅可以衣絲乘車,而且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大大提高。不僅如此,政府還出臺了許多保護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對商業進行規範管理,這位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健康發展的保障,從而商品經濟在宋代達到第三次發展高潮。由於商貿運動的合法性,以及商人地位的提高,也為蹴鞠運動的“周邊”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宋代出現了很多類似“周邊”的店鋪及產品。當時也有蹴鞠明星,著名的有蘇述、孟宣、範老兒等,這些民間的高手也曾被宣進宮,在皇宮宴上表演助興,這些人成為當時汴梁城內受人尊敬和追捧的體育明星。這些藝人所用的鞠和服裝也成為追捧的物件,和今天粉絲買自己喜歡藝人的周邊有相似之處。“蹴鞠茶坊”、“角球店”是商人們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這些周邊產品和娛樂,無疑也推動了宋代經濟的發展。
-
6 # 闔廬
蹴鞠在唐宋如何發展成為一種風雅和時尚蹴鞠,又名"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踢得含義,"鞠"最早是用外包皮革、內蓄米糠的球。因此可以說是中國的足球。其實這種遊戲早在戰國時期民間就已盛行,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了兵家練兵之法,宋朝更是出現了蹴鞠組織和藝人,將其風靡全國,到了清朝更是玩出花來,開始出現了冰上蹴鞠,這跟今天的冰球也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了。在唐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一個是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這樣球的形狀就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髮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因此唐朝的球變輕了,可以踢高,在踢球方法上雙方各一側,中間隔著球門,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上說也是一種發展,而從體能訓練上,其實卻是一個退步。而因為球變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而且女子踢球的技術還很高超,想必像踢毽子一樣,可以踢出花來吧,而且她們是不用球門的,就是純粹的觀賞,因此被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有比賽就有明星,況且又有唐代的若干皇帝喜好追捧,其中就有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甚至幾代後的唐僖宗耐不住寂寞親自下場了,以宮廷為首就如此痴迷,不時尚才怪了。而在宋朝,蹴鞠獲得了更是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就有一個靠踢蹴鞠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在宋朝蹴鞠在王公貴族中的地位,而高俅因為球技高超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中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后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因此從朝堂到市井,從皇室到平民,蹴鞠這項運動如火如荼的風靡全國,因此說其風雅和時尚也不為過了。
-
7 # 一般冶行
“寶馬嘶風車擊轂,東市鬥雞西市鞠”
宋代人喜歡蹴鞠。
宋朝有結社之風,熱愛蹴鞠的人都可以組織或參加“打球社”“蹴鞠社”之類的社團。
若要說宋代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便非“齊雲社”莫屬了,民間又稱之為“圓社”。
“齊雲社”的工作包括髮展會員,傳授、切磋踢球技術,訂立協會章程,制定蹴鞠規則與禮儀,考核球員技術等級,組織足球比賽與表演等,是民間蹴鞠的自治組織。
大賽之前,“齊雲社”要給各球隊發出通知:“請知諸郡弟子,盡是湖海高朋,今年神首賽齊雲,別是一般風韻。來時向前參聖,然後疏上揮名。香金留下仿花人,必定氣球取勝。”
參賽的球隊需要繳納一定費用,叫作“香金”,最後勝出者可獲得獎品,叫作“球彩”。“山嶽正賽”也是“齊雲社”評定全國各球隊技術等級的過程,對透過考核的球隊,“齊雲社”會發給一面“名旗”,類似於認證證書,“贏者得名旗下山,輸者無名旗下山”。
回覆列表
說起來,世界各國在歷史上都有跟現代足球類似的運動。這種需要體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的運動,自然也都有相當深厚的軍事背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分別有“艾佩斯凱羅斯”(Episkyros)和“哈帕斯托姆”(Harpastum)。這兩種類似“足球”的對抗運動,據說是城邦或帝國軍事訓練的一部分。不過,其比賽規則更接近今天的橄欖球,因為當時沒有充氣足球,也沒用硬性規定只能用腳踢。
▲中世紀時的英國足球
而根據資料記載,英國之所以能成為現代足球的起源地。主要是中世紀早期,不列顛群島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與維京人打完仗後,喜歡對對方的屍體進行洩憤……(大家可以自行腦補)所以,英國足球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其都屬於一種瘋狂野蠻的運動。(原來足球流氓也是有歷史淵源的)。當時對人數場地都沒要求,只是刺激就行。有人受傷是正常,不受傷那才是不正常的。直到1863年,現代足球才得以規範化。
▲漢代蹴鞠場地及競賽圈
相對於西方的流氓足球,中國的蹴鞠則要規範得多。漢代軍隊的校閱場上有“鞠城”,牆上有半月形的“鞠室”,鞠室前有守門員。從東漢《鞠城銘》“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來看,漢代蹴鞠有一定的規則的。
▲唐朝軍隊蹴鞠場景
到了唐朝,軍隊蹴鞠的對抗性更強,形制也更接近現代足球。比如六個鞠室改成一個用兩根高竹竿掛起的球網。鞠球也從填充動物毛髮的皮革實心球,進化成空心球,有灌氣動物膀胱製成的內膽和皮革製成的外殼。
▲清代黃慎《蹴鞠圖》,描繪了宋太祖與宋太宗蹴鞠
然而,我們所熟知的宋代蹴鞠,雖然有《打球儀》和《蹴鞠譜》等專業足球書籍出現,但卻遠沒有漢唐的那種對抗性。宋朝主流的是一種不需要太強的對抗性,以觀賞娛樂為主的“花踢”。其中一種宋代蹴鞠沒有球門,分為展示性的“一般場戶”、互相傳球不落地的“白打”,以及踢高球“趯鞠”。與其說這種是足球,不如說起是踢毽子更恰當。(當然這個毽子有點大……)
▲東南亞藤球
另一種是帶球門的兩隊競技型。在場地中央設定一個高約三丈,寬約一丈,以綵帶結網,只留出一個尺許見方網眼的球門。左右各一隊,左側開球,經過全部球員後,由“次球頭”傳至“球頭”,“球頭”踢過三丈二尺高的球門;右隊則重複同一過程。無法踢過球門上的網眼則輸球,一般採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這種缺乏對抗性的運動,與其說是像足球,還不如說比較像東南亞流行的藤球。
▲蹴鞠
總之,相對於唐朝軍隊中接近現代足球的蹴鞠比賽,承襲宋代蹴鞠更追求娛樂化。球的製作更精緻,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市民也都喜愛蹴鞠。這種注重觀賞性、類似現代毽球的蹴鞠的興盛,讓讓幾乎所有人都忘了蹴鞠是一種軍人運動,原本類似現代足球的唐朝軍人蹴鞠形式也消失了。所以如果高俅真穿越到現代,那種以踢高球為主的觀賞性蹴鞠技術,別說世界盃了,市隊都進不去啊!
▲宋代蹴鞠場景還原
插一句,宋代婦女中也很流行蹴鞠。這也說明當時纏足這個惡習還不算流行,或者說形式不同。一般認為,唐宋時期婦女纏足不是常態。即使纏足也是為了讓腳變細,跟那種把腳弄殘廢的纏足不是一回事。畢竟腳被弄成殘廢,連走路都不方便,如何運球自如?
▲三種蹴鞠場地圖
宋朝滅亡後,元朝統治者作為馬背民族,對蹴鞠並不感冒。但是蹴鞠在民間依然興盛。不過,蹴鞠成也娛樂化,敗也娛樂化。元末明初時,朱元璋看到張士誠軍隊紀律很差,就認為應該歸咎於蹴鞠和其他“娛樂活動”,“蓄聲妓,恣荒淫,不問軍事,擁婦女酣宴、蹴鞠”。於是,朱元璋稱帝以後釋出聖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蹴鞠),卸腳;作賣買的,發邊遠充軍。”此後,蹴鞠逐漸走向沒落,雖然在民間依然盛行,宮廷也有蹴鞠活動,只是那種專業人員越來越少了。
到了清代,出於對民間結社的限制,官方也打壓和禁止蹴鞠,使得會蹴鞠的人越來越少,基本上淪為兒童運動,最終使得這項運動逐漸消亡。最後,歸納一下,蹴鞠這項運動的衰落始於朱元璋,終結於清代。但類似現代足球那種對抗性中國蹴鞠,則是宋代就基本消亡了。斷檔一千多年的一項運動,自然不適合作為吐槽的憑據。當然,這和中國男足該不該罵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