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文化鄭軍

    這要看人類是否早日確定宇航技術的真正目標是什麼,現在還是很不明確的。

    “大宇航時代”是根據歷史上有過的“大航海時代”推想出來的,但是兩者的推動力其實完全不一樣。大航海是邊發現邊移民,從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8世紀末人類發現南極洲,這期間地球的整體海陸分佈情況一直沒確定,總有人設想在什麼地方還有未知大陸可以發現,上面有大量資源可以開發。所以探險家們就不停地駕船找找找。

    但是太空的情況完全相反。研究太空的是天文學家,他們透過望遠鏡,早就觀測到了130億光年外面的情況。但人類的航天器最遠剛剛飛出太陽系,相當於幾光時。人類本身只到過月球,剛超過一光秒。

    所以,現在人類對地球環境已經研究了幾百年,積累了相當詳細的成果。而這些成果讓大部分人覺得太空其實沒有必要去。以美國為例,現在很多人都懷疑美國當年有沒有登月,其原因就於在現在的美國宇航經費只有登月時代的七分之一!一個跑馬拉松的選手把飯量減少到七分之一,讓他走路都困難。所以人們才懷疑他當年有沒有跑過馬拉松。

    為什麼美國政府不再投入那麼大的宇航經費呢,根本原因就在於登月只是為了打宣傳戰,對在地球上爭霸沒有實際貢獻。即使為了科研也不用派人去,蘇聯用無人飛船也從月球上採回了樣本。

    至於火星更是如此。90年代初蘇美宇航專家開過一個會,討論以當時的宇航技術能不能把人送到火星?答案是完全可以,但要花大概四百多億美元。兩國政府一看要這麼多錢,那就算了。所以現在送人到火星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二十多年過來物價漲了很多,美國宇航局一年經費都不超過兩百億美元,還要分佈在各個專案上,不可能給派人到火星投那麼多錢。

    宇航技術一開始完全是軍事技術,是蘇美兩國為了爭霸積累起來的,目標一是打宣傳戰,二是利用近地空間打擊對方。這個最大動力消失後,宇航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只剩下科研動機,就是不斷髮射無人飛船到其它天體那裡拍拍照。這個動力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當年哥倫布是純粹的科學家,只是為了研究地理,他都未必能找到投資人幫他組成探險隊。大航海時代真正的動力就是開疆拓土,並且先發國家都得到了好處。而現有的天文學成果讓各國政府打消了這種動機。

    而且,大航海時代探險成本並不高。一個探險隊通常只有幾艘船,百十號人,當時相對貧困弱小的歐洲國家都能承擔。而現在搞宇航,必須是地球上最富的幾個國家才行,短期內還看不到有什麼實效。所以各國政府對太空的胃口大減,美俄都處於吃老本的維持狀態。中國宇航因為有很多差距要趕,最近十幾年還有大發展,但這種動力能持續多久值得懷疑。

    現在對太空興趣最大的力量,一是民營公司,比如馬斯克、貝佐斯的公司。以他們的財力,可以把國家宇航作過的事情以相對便宜的成本再作一遍,但搞創新很難。那要重建一個系統,不是簡單造一枚火箭就行的。

    二是民間愛好者團體,象美國的“火星協會”,歐洲“哥本哈根亞軌道協會”,中國的“科創航天局”。他們在網路上風聲水起,但在現實中只有搞手工作坊的經濟實力。

    所以,宇航可能是人類少有的幾個越來越萎縮的技術領域。美華人登月時,人們還在用電子管收音機,現在我們都使用手機了,卻還沒有返回月球。如果不解決到底為什麼搞宇航這個根本問題,不要說六十年,一個世紀過去,大宇航時代都不可能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劉強東事件”和劉強東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