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利用光在玻璃或塑膠製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而達成的光傳導工具。光導纖維由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發明。 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膠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於斷裂。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鐳射將光脈衝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衝。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光在光導纖維的傳導損耗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資訊傳遞。
來自光纖塗覆機-華纖光科-光纖處理測試儀表領跑者(3382002310)光纖塗覆機(普通、保偏光纖均適用,塗覆外徑50um、280um、430um、600um)、消光比測試儀、光纖熔接機、光纖切割刀、光時域反射儀(otdr)、光功率計、紅光源、鐳射光源、移動電源、光纜施工工具箱、光功紅光一體機、mini雙波長穩定光源、紅光筆、vdsl tester的解讀: 通常光纖與光纜兩個名詞會被混淆.多數光纖在使用前必須由幾層保護結構包覆,包覆後的纜線即被稱為光纜.光纖外層的保護結構可防止周遭環境對光纖的傷害,如水,火,電擊等.光纜分為:光纖,緩衝層及披覆.光纖和同軸電纜相似,只是沒有網狀遮蔽層。中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纖中,芯的直徑是15μm~50μm, 大致與人的頭髮的粗細相當。而單模光纖芯的直徑為8μm~10μm。芯外面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纖保持在芯內。再外面的是一層薄的塑膠外套,用來保護封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 纖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製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它質地脆,易斷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護層。 [編輯本段]光導纖維的發明和使用 1870年的一天,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到皇家學會的演講廳講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鑽個孔,然後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使觀眾們大吃一驚。人們看到,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裡流了出來,水流彎曲,光線也跟著彎曲,光居然被彎彎曲曲的水俘獲了。 人們曾經發現,光能沿著從酒桶中噴出的細酒流傳輸;人們還發現,光能順著彎曲的玻璃棒前進。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光線不再直進了嗎?這些現象引起了丁達爾的注意,經過他的研究,發現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當入射角大於某一角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全部光線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裡,光仍沿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線經過多次全反射向前傳播。 後來人們造出一種透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由於這種纖維能夠用來傳輸光線,所以稱它為光導纖維。 光導纖維可以用在通訊技術裡。1979年9月,一條3.3公里的120路光纜通訊系統在北京建成,幾年後上海、天津、武漢等地也相繼鋪設了光纜線路,利用光導纖維進行通訊。 利用光導纖維進行的通訊叫光纖通訊。一對金屬電話線至多隻能同時傳送一千多路電話,而根據理論計算,一對細如蛛絲的光導纖維可以同時通一百億路電話!鋪設1000公里的同軸電纜大約需要500噸銅,改用光纖通訊只需幾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幾乎是取之不盡的。 另外,利用光導纖維製成的內窺鏡,可以幫助醫生檢查胃、食道、十二指腸等的疾病。光導纖維胃鏡是由上千根玻璃纖維組成的軟管,它有輸送光線、傳導影象的本領,又有柔軟、靈活,可以任意彎曲等優點,可以透過食道插入胃裡。光導纖維把胃裡的影象傳出來,醫生就可以窺見胃裡的情形,然後根據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現在的佈線和網路使用了大量的光纖,我一直在想光纖是怎麼誕生的呢?最近我一直在查這方面的資料,今天終於看到了相關的資料,現在拿來和大家分享,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高錕(英藉華人)、美國貝爾研究所、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馬瑞爾、卡普隆、凱克。下面是相關的資料:
轉載自“華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光纖塗覆機(普通、保偏光纖均適用,塗覆層外徑有200um、250um、280um、430um、600um))”技術資料的解讀 人類從未放棄過對理想光傳輸介質的尋找,經過不懈的努力,人們發現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絲可以傳光。這種玻璃絲叫做光學纖維,簡稱“光纖”。 人們用它製造了在醫療上用的內窺鏡,例如做成胃鏡,可以觀察到距離一米左右的體內情況。但是它的衰減損耗很大,只能傳送很短的距離。光的損耗程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貝為單位來衡量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最好的玻璃纖維的衰減損耗仍在每公里1000分貝以上。每公里1000分貝的損耗是什麼概念呢?每公里10分貝損耗就是輸入的訊號傳送1公里後只剩下了十分之一,20分貝就表示只剩下百分之一,30分貝是指只剩千分之一……1000分貝的含意就是隻剩下億百分之一,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於通訊的。因此,當時有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認為用玻璃纖維通訊希望渺茫,失去了信心,放棄了光纖通訊的研究。 鐳射器和光纖的發明,使人們看到了光通訊的曙光。而要實現光纖通訊,還需要在鐳射器和光纖的效能上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在這兩方面的突破遇到了許多困難,尤其是光纖的損耗要達到可用於通訊的要求,從每千米損耗1000分貝降低到20分貝似乎不太可能,以致很多科學家對實現光纖通訊失去了信心。就在這種情況下,出生於上海的英藉華人高錕(K.C.Kao)博士,透過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對光波通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既然電可以沿著金屬導線傳輸,光也應該可以沿著導光的玻璃纖維傳輸。1966年7月,高錕就光纖傳輸的前景發表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論文,論文分析了玻璃纖維損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膽地預言,只要能設法降低玻璃纖維的雜質,就有可能使光纖的損耗從每公里1000分貝降低到20分貝/公里,從而有可能用於通訊。這篇論文使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受到鼓舞,加強了為實現低損耗光纖而努力的信心。 世界上第一根低損耗的石英光纖――1970年,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員馬瑞爾、卡普隆、凱克成功地製成了傳輸損耗每千米只有20分貝的光纖。這是什麼概念呢?用它和玻璃的透明程度比較,光透過玻璃功率損耗一半(相當於3分貝)的長度分別是:普通玻璃為幾釐米、高階光學玻璃最多也只有幾米,而透過每千米損耗為20分貝的光纖的長度可達150米。這就是說,光纖的透明程度已經比玻璃高出了幾百倍!在當時,製成損耗如此之低的光纖可以說是驚人之舉,這標誌著光纖用於通訊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1970年鐳射器和低損耗光纖這兩項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光纖通訊開始從理想變成可能,這立即引起了各國電信科技人員的重視,他們競相進行研究和實驗。197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製作法――CVD法(汽相沉積法),使光纖損耗降低到1分貝/公里;1977年,貝爾研究所和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幾乎同時研製成功壽命達100萬小時(實用中10年左右)的半導體鐳射器,從而有了真正實用的鐳射器。1977年,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訊系統在美國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為45Mb/s。 進入實用階段以後,光纖通訊的應用發展極為迅速,應用的光纖通訊系統已經多次更新換代。70年代的光纖通訊系統主要是用多模光纖,應用光纖的短波長(850奈米)波段,(1奈米=1000兆分之一米,即米)。80年代以後逐漸改用長波長(1310奈米),光纖逐漸採用單模光纖,到90年代初,通訊容量擴大了50倍,達到2.5Gb/s。進入90年代以後,傳輸波長又從1310奈米轉向更長的1550奈米波長,並且開始使用光纖放大器、波分複用(WDM)技術等新技術。通訊容量和中繼距離繼續成倍增長。廣泛地應用於市內電話中繼和長途通訊幹線,成為通訊線路的骨幹。
因為光的全反射.光進入光導纖維時入射角大於光在光導纖維的臨界角.所以沒有折射光,發生全反射.不會向四周擴散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利用光在玻璃或塑膠製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而達成的光傳導工具。光導纖維由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發明。 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膠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於斷裂。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鐳射將光脈衝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衝。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光在光導纖維的傳導損耗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資訊傳遞。
來自光纖塗覆機-華纖光科-光纖處理測試儀表領跑者(3382002310)光纖塗覆機(普通、保偏光纖均適用,塗覆外徑50um、280um、430um、600um)、消光比測試儀、光纖熔接機、光纖切割刀、光時域反射儀(otdr)、光功率計、紅光源、鐳射光源、移動電源、光纜施工工具箱、光功紅光一體機、mini雙波長穩定光源、紅光筆、vdsl tester的解讀: 通常光纖與光纜兩個名詞會被混淆.多數光纖在使用前必須由幾層保護結構包覆,包覆後的纜線即被稱為光纜.光纖外層的保護結構可防止周遭環境對光纖的傷害,如水,火,電擊等.光纜分為:光纖,緩衝層及披覆.光纖和同軸電纜相似,只是沒有網狀遮蔽層。中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纖中,芯的直徑是15μm~50μm, 大致與人的頭髮的粗細相當。而單模光纖芯的直徑為8μm~10μm。芯外面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纖保持在芯內。再外面的是一層薄的塑膠外套,用來保護封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 纖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製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它質地脆,易斷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護層。 [編輯本段]光導纖維的發明和使用 1870年的一天,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到皇家學會的演講廳講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鑽個孔,然後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使觀眾們大吃一驚。人們看到,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裡流了出來,水流彎曲,光線也跟著彎曲,光居然被彎彎曲曲的水俘獲了。 人們曾經發現,光能沿著從酒桶中噴出的細酒流傳輸;人們還發現,光能順著彎曲的玻璃棒前進。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光線不再直進了嗎?這些現象引起了丁達爾的注意,經過他的研究,發現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當入射角大於某一角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全部光線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裡,光仍沿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線經過多次全反射向前傳播。 後來人們造出一種透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由於這種纖維能夠用來傳輸光線,所以稱它為光導纖維。 光導纖維可以用在通訊技術裡。1979年9月,一條3.3公里的120路光纜通訊系統在北京建成,幾年後上海、天津、武漢等地也相繼鋪設了光纜線路,利用光導纖維進行通訊。 利用光導纖維進行的通訊叫光纖通訊。一對金屬電話線至多隻能同時傳送一千多路電話,而根據理論計算,一對細如蛛絲的光導纖維可以同時通一百億路電話!鋪設1000公里的同軸電纜大約需要500噸銅,改用光纖通訊只需幾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幾乎是取之不盡的。 另外,利用光導纖維製成的內窺鏡,可以幫助醫生檢查胃、食道、十二指腸等的疾病。光導纖維胃鏡是由上千根玻璃纖維組成的軟管,它有輸送光線、傳導影象的本領,又有柔軟、靈活,可以任意彎曲等優點,可以透過食道插入胃裡。光導纖維把胃裡的影象傳出來,醫生就可以窺見胃裡的情形,然後根據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現在的佈線和網路使用了大量的光纖,我一直在想光纖是怎麼誕生的呢?最近我一直在查這方面的資料,今天終於看到了相關的資料,現在拿來和大家分享,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高錕(英藉華人)、美國貝爾研究所、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馬瑞爾、卡普隆、凱克。下面是相關的資料:
轉載自“華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光纖塗覆機(普通、保偏光纖均適用,塗覆層外徑有200um、250um、280um、430um、600um))”技術資料的解讀 人類從未放棄過對理想光傳輸介質的尋找,經過不懈的努力,人們發現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絲可以傳光。這種玻璃絲叫做光學纖維,簡稱“光纖”。 人們用它製造了在醫療上用的內窺鏡,例如做成胃鏡,可以觀察到距離一米左右的體內情況。但是它的衰減損耗很大,只能傳送很短的距離。光的損耗程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貝為單位來衡量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最好的玻璃纖維的衰減損耗仍在每公里1000分貝以上。每公里1000分貝的損耗是什麼概念呢?每公里10分貝損耗就是輸入的訊號傳送1公里後只剩下了十分之一,20分貝就表示只剩下百分之一,30分貝是指只剩千分之一……1000分貝的含意就是隻剩下億百分之一,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於通訊的。因此,當時有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認為用玻璃纖維通訊希望渺茫,失去了信心,放棄了光纖通訊的研究。 鐳射器和光纖的發明,使人們看到了光通訊的曙光。而要實現光纖通訊,還需要在鐳射器和光纖的效能上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在這兩方面的突破遇到了許多困難,尤其是光纖的損耗要達到可用於通訊的要求,從每千米損耗1000分貝降低到20分貝似乎不太可能,以致很多科學家對實現光纖通訊失去了信心。就在這種情況下,出生於上海的英藉華人高錕(K.C.Kao)博士,透過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對光波通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既然電可以沿著金屬導線傳輸,光也應該可以沿著導光的玻璃纖維傳輸。1966年7月,高錕就光纖傳輸的前景發表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論文,論文分析了玻璃纖維損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膽地預言,只要能設法降低玻璃纖維的雜質,就有可能使光纖的損耗從每公里1000分貝降低到20分貝/公里,從而有可能用於通訊。這篇論文使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受到鼓舞,加強了為實現低損耗光纖而努力的信心。 世界上第一根低損耗的石英光纖――1970年,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員馬瑞爾、卡普隆、凱克成功地製成了傳輸損耗每千米只有20分貝的光纖。這是什麼概念呢?用它和玻璃的透明程度比較,光透過玻璃功率損耗一半(相當於3分貝)的長度分別是:普通玻璃為幾釐米、高階光學玻璃最多也只有幾米,而透過每千米損耗為20分貝的光纖的長度可達150米。這就是說,光纖的透明程度已經比玻璃高出了幾百倍!在當時,製成損耗如此之低的光纖可以說是驚人之舉,這標誌著光纖用於通訊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1970年鐳射器和低損耗光纖這兩項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光纖通訊開始從理想變成可能,這立即引起了各國電信科技人員的重視,他們競相進行研究和實驗。197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製作法――CVD法(汽相沉積法),使光纖損耗降低到1分貝/公里;1977年,貝爾研究所和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幾乎同時研製成功壽命達100萬小時(實用中10年左右)的半導體鐳射器,從而有了真正實用的鐳射器。1977年,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訊系統在美國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為45Mb/s。 進入實用階段以後,光纖通訊的應用發展極為迅速,應用的光纖通訊系統已經多次更新換代。70年代的光纖通訊系統主要是用多模光纖,應用光纖的短波長(850奈米)波段,(1奈米=1000兆分之一米,即米)。80年代以後逐漸改用長波長(1310奈米),光纖逐漸採用單模光纖,到90年代初,通訊容量擴大了50倍,達到2.5Gb/s。進入90年代以後,傳輸波長又從1310奈米轉向更長的1550奈米波長,並且開始使用光纖放大器、波分複用(WDM)技術等新技術。通訊容量和中繼距離繼續成倍增長。廣泛地應用於市內電話中繼和長途通訊幹線,成為通訊線路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