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在充山腳下,呈牌樓狀,上蓋桔黃色琉璃瓦,建於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門樓。入園有高架電動列車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位於犢山村,建於1972年,飛甍重簷,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順大路向前,走過300米的杜鵑坡,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錦園)、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湖堤上風光明媚,著名旅美畫家楊令,1935年回國時,為黿頭渚寫下“翠微嶂”三字,勒於湖堤山岩上。“太湖佳絕處”牌坊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線,琉璃頂、飛簷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裡,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菸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長春橋1936年建,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的一泓水池中,橋的前後築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橋呈拱形,彷彿頤和園中的玉帶橋,橋洞映日成渾圓形。湖堤上引種日本野生大山櫻,已有60多年曆史。每年4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稱“長春櫻花”。長春橋向前,有古建築半露水面,題額“絳雪軒”,與涵萬軒對景。絳雪軒旁為雲逗樓,園主為紀念先祖楊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題額。上坡,有花神廟,建於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雲裳,姿態端麗。“具區勝境”牌坊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簷,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藕花深處建於1931年,得名於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於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亭北是清芬嶼。四面環水,上有宮殿式祠宇五間,原為楊家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所書的“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懸張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額。兩旁武中奇書孫保圻的聯句:鷗侶無猜,四面雲水誰作主;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淨香水榭”和“牡丹塢”。這裡建築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遊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黿頭渚是縱觀太湖山水組合最佳處。一脈青峰,從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濤之中。那塊被神化了的渚頭巨石,三面湖水擁抱,衝波兀立,顯示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黿,昂首於碧水之中,雄姿英發。登上黿頭,極目遠眺,浩渺湖水,滌盡人間的囂塵,遠山如黛,直舒胸臆。明華雲吟有“瑤臺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吟道“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黿頭渚有一燈塔,臨湖危立。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杆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進行加固翻新,重簷琉璃頂,金山石貼面,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改變了原似“鐵釘”船的形象,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餘。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面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十年動亂”。後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鬥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黿頭渚上還建有“涵虛亭”,八角形,亭中懸有清代陳夔龍1919年書的匾額。橫雲石壁 在涵虛亭下的一個天然大水灣裡。這裡,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古人有“千金能買太湖石,難買斷岸此千尺”的讚譽。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於蠡湖,常在這裡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戰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於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的敬仰。“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裡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於巖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山坡上建有“霞綺亭”,方形,臨崖兀立,有楊壽楣的《霞綺亭記》刻石,林散之書於1990年的亭額。澄瀾堂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中堂“天然圖畫”為譚澤?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於1933年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這裡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故說可與滕王閣媲美。堂中還有林開謨書於1933年的楹聯: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臺都入畫;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堂下,列“震澤神黿”,青銅鑄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繫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獻給1985年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朱復戡篆“震澤神黿”四字。雲閣和戊辰亭從澄瀾堂旁,沿山坡拾級而上,有閬風亭、飛雲閣、秋葉澗、憩亭、戊辰亭等一組隨山起伏的小品建築,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太湖風光。閬風亭,立於懸崖石排上,建於1931年。亭呈圓形,根據“玄圃閬風,仙子遨遊之地”命名。有曲徑通飛雲閣,閣建於1931年,重簷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秋葉澗是山路中段一條林蔭深邃的澗峽,澗上有黃石架成峽門,安徽葛家屏篆刻石上。
門樓在充山腳下,呈牌樓狀,上蓋桔黃色琉璃瓦,建於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門樓。入園有高架電動列車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位於犢山村,建於1972年,飛甍重簷,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順大路向前,走過300米的杜鵑坡,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錦園)、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湖堤上風光明媚,著名旅美畫家楊令,1935年回國時,為黿頭渚寫下“翠微嶂”三字,勒於湖堤山岩上。“太湖佳絕處”牌坊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線,琉璃頂、飛簷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裡,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菸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長春橋1936年建,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的一泓水池中,橋的前後築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橋呈拱形,彷彿頤和園中的玉帶橋,橋洞映日成渾圓形。湖堤上引種日本野生大山櫻,已有60多年曆史。每年4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稱“長春櫻花”。長春橋向前,有古建築半露水面,題額“絳雪軒”,與涵萬軒對景。絳雪軒旁為雲逗樓,園主為紀念先祖楊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題額。上坡,有花神廟,建於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雲裳,姿態端麗。“具區勝境”牌坊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簷,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藕花深處建於1931年,得名於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於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亭北是清芬嶼。四面環水,上有宮殿式祠宇五間,原為楊家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所書的“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懸張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額。兩旁武中奇書孫保圻的聯句:鷗侶無猜,四面雲水誰作主;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淨香水榭”和“牡丹塢”。這裡建築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遊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黿頭渚是縱觀太湖山水組合最佳處。一脈青峰,從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濤之中。那塊被神化了的渚頭巨石,三面湖水擁抱,衝波兀立,顯示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黿,昂首於碧水之中,雄姿英發。登上黿頭,極目遠眺,浩渺湖水,滌盡人間的囂塵,遠山如黛,直舒胸臆。明華雲吟有“瑤臺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吟道“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黿頭渚有一燈塔,臨湖危立。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杆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進行加固翻新,重簷琉璃頂,金山石貼面,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改變了原似“鐵釘”船的形象,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餘。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面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十年動亂”。後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鬥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黿頭渚上還建有“涵虛亭”,八角形,亭中懸有清代陳夔龍1919年書的匾額。橫雲石壁 在涵虛亭下的一個天然大水灣裡。這裡,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古人有“千金能買太湖石,難買斷岸此千尺”的讚譽。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於蠡湖,常在這裡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戰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於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的敬仰。“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裡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於巖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山坡上建有“霞綺亭”,方形,臨崖兀立,有楊壽楣的《霞綺亭記》刻石,林散之書於1990年的亭額。澄瀾堂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中堂“天然圖畫”為譚澤?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於1933年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這裡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故說可與滕王閣媲美。堂中還有林開謨書於1933年的楹聯: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臺都入畫;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堂下,列“震澤神黿”,青銅鑄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繫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獻給1985年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朱復戡篆“震澤神黿”四字。雲閣和戊辰亭從澄瀾堂旁,沿山坡拾級而上,有閬風亭、飛雲閣、秋葉澗、憩亭、戊辰亭等一組隨山起伏的小品建築,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太湖風光。閬風亭,立於懸崖石排上,建於1931年。亭呈圓形,根據“玄圃閬風,仙子遨遊之地”命名。有曲徑通飛雲閣,閣建於1931年,重簷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秋葉澗是山路中段一條林蔭深邃的澗峽,澗上有黃石架成峽門,安徽葛家屏篆刻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