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長卿

    施琅的爭議,一是在於他脫離明鄭、歸降清朝,二是他作為清朝將領率兵收降臺灣,消滅了明鄭政權。

    施琅為人性格恃才傲物,而鄭成功也是急躁易怒之人,因此施琅雖為鄭成功任用的總兵,但與其關係逐漸惡化。1651年,鄭成功將其兵權罷免。同年,兩人又因“曾德事件”而徹底決裂。

    施琅有一個親兵叫曾德,因犯法逃到鄭成功帳下,得到鄭成功的包庇,並提拔其為親隨。施琅對此不滿,派人將曾德抓回。鄭成功聞訊命施琅刀下留人,施琅卻將曾德殺了。由此兩人關係破裂,鄭成功下令拘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 施顯 。施琅逃至當時駐紮安平的鄭芝豹與施福處, 並希望透過他們等人調解與鄭成功的關係。

    鄭芝豹是鄭成功的五叔,施福是施琅的族叔。他們當時雖然奉清朝旗號,但和鄭成功一直有聯絡。但鄭成功並未接受,而是將施大宣和施顯處死,並派人潛入安平謀刺施琅。施琅便投降了清朝,圖謀為父報仇。

    三藩之亂中,鄭經出兵進攻閩南,施琅長子施世澤作為清將被鄭軍俘虜,投降後授以閒職。之後施世澤秘密聯絡鄭軍中的施氏族人,密謀將鄭經擒送清廷,但被手下告發,於1680年連同眷屬一起被殺。至此施琅已與鄭氏結下深仇大恨。

    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兩年後,施琅率兵攻克澎湖,延平郡王鄭克塽等人出降,明鄭政權至此滅亡。大獲全勝後,施琅雖然對鄭克塽頗為苛待,但並未濫殺鄭氏族人為自己報仇。當然,施琅作為清朝的官員,其行動亦絕非純出於一心之自由。

    曾德事件中,施琅並未全然無理,逃離鄭氏也無可厚非。但以報仇為名義,出仕源自北族、又長期與明朝和鄭成功為敵的清朝,是否可以接受?這牽涉到個人對忠君倫理與華夷之辨的理解。而近代國別史的建構,和臺灣地區與大陸兩度分合的複雜政治歷程,又使得臺灣的17世紀曆史蒙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有人奉施琅為“維護祖國統一”的大功臣,有人則將其視為叛徒、漢奸。這種爭論的原因,深植於現代中國在政治派系、地理與民族方面的格局與形成過程中,恐怕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鈴子如何種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