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視野天涯

    首先,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孩子進幼兒園主要是學習一些常規習慣,教會孩子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獨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二句話。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比如:學習怎樣做學生,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著老師的口令排隊,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裡,什麼時候午餐,什麼時候午睡,什麼時候吃點心。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進幼兒園並不是要學多少書本上的知識,主要是讓孩子學習與夥伴交流、遊戲、合作。學習一些初步的書本知識,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為以後上小學打好基礎。千萬不要逼孩子一定要每天寫多少字、認識多少個英語單詞,弄不好,反而引起反作用,導致孩子厭學孩子們在幼兒園,

    其次,一個好的幼兒園會透過組織科學、藝術、社會、健康、語言這五大領域的各種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多種能力。透過老師的引導,孩子會唱會跳會說會做手工,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樂觀,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友誼,學會了獨立,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得適應將來的小學生活,讓他們更好更快樂得成長。

  • 2 # 對著枕頭說晚安

    小朋友在幼兒園學什麼呢?

    其實每個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學的東西都不一樣。

    小班常規,中班開始接觸寫字,拼音古詩,大班寫字,筆畫,英語等

    不過無論中班也好大班也好,最重要的是在小班學的常規,常規抓好了,到了中班大班老師也不用經常講課講到一半來講紀律了。相反小班的常規沒抓好,無論中大班的老師講的再多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東跑跑西跑跑,再或者排隊的時候由於小班沒抓好常規的話孩子會養成插隊的習慣,推人或者爭吵等等…

    我個人很注重小班的常規習慣。不過常規很難抓。尤其是經常換老師的班級,因為每個老師的教學模式都不一樣,有的老師注重孩子學習,有的注重習慣。不過小班呢一般教學是以遊戲為主。玩中學。

    小班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鍛鍊的是:

    語言發展

    用餐習慣

    衛生習慣

    文明禮貌

    排隊、學會謙讓等

    雖然說了這麼多,可是這是讓小班還有一個初步的意識,到中班和大班就要加強這方面的知識。

    舉個例子:

    例1:在小班裡,有個孩子喝水的時候水灑了。這時保育老師及時拿了拖把來拖乾淨了。而班上孩子覺得這沒什麼,有些孩子可能會認為我一灑水老師就會來拖地真神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經常灑水的習慣,反正老師會來拖地的。如果老師不及時引導幼兒沒有和他們說明水灑了容易造成的危險的話,容易導致後續的兩個問題。1.孩子會習慣性灑水。2.當水灑了會覺得好奇去觸碰或者踩水。

    我們再來看看引導後的幼兒。

    例2.有個小朋友喝水灑了怎麼辦呢?

    其他小朋友說:老師有人灑水了。

    老師:那水灑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孩子:我們要拖乾淨。

    老師:為什麼要拖乾淨呢?

    孩子:因為不,不弄乾會摔跤。

    老師:那誰會幫老師的忙呢?

    孩子:我…我我去拿拖把

    當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我們的例子中水灑了,可以用一些反問的句子引導幼兒自己說出來,從他們自己的嘴巴說出來比我們教的記憶會更加深刻。還有小班的孩子我建議可以在家適當的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班的孩子比起中大班的更會希望得到大人們的表揚和肯定。當他自己完成大人給他的任務後,他會異常的滿足(尤其是比較愛動的比較淘氣的孩子)。

    有個家長跟我說:“老師,在學校就多讓我們家東東多幹活。不然等到中班叫都叫不動,我們家那個老大就是現在叫都叫不動”

    我跟她說:“東東媽,其實也不是說中班的叫都叫不動,小班是處在好奇心重,想認識很多的新事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孩子嘗試做不同的事情,不過要注意安全就是了。而中班比小班的孩子好奇心沒那麼重了,因為見識的東西多了。你可以給大的佈置任務,當完成你給她的任務的時候,你就要適當的給她獎勵,小孩子很敏感的。有時候當他們完成小任務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的話,可能他們就會漸漸地對很多東西失去信心”

    玩中學:小班的話我基本會教孩子“音樂、數學、兒歌、故事、律動、美術”

    我不會讓孩子死記硬背的;兒歌的話我會盡量用動作表示出來,音樂和舞蹈也是,動作結合孩子開心了,願意動了,那學的也快,這樣孩子記得快,對於他們以後形象記憶也有一定的幫助。美術方面我會讓孩子儘量畫大膽畫。將自己心目中的東西畫出來。

    有時候有的孩子會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畫錯了,我說沒事呀,我們在下面加一筆,這樣你覺得怎麼樣。”

    孩子說:“好看了。”

    還有個孩子說:“老師我的蠟筆壞了,我要換一個”

    這時我就趁機教育

    我說:“我們遇到問題了,我們要想辦法解決,不要用想著換新的,我們說了每個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你把蠟筆弄壞了,它在哭,可是你現在又不想要它了,它哭的更厲害了。”

    孩子:“老師我怎麼沒聽到呀”

    我說:“我聽到了,它哭的可傷心了”

    孩子沉默了一下:“那我不換它,它是不是就不會哭了”

    我說:“對呀!不過以後我們要好好愛護東西知道嗎”

    孩子說:“知道了”

    孩子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是需要我們引導的!

    孩子中有一個定律“一週行為習慣的養成”

    有個六歲的孩子不會穿鞋,我幫他穿過一次,我教他穿鞋,第一次他踢掉了,第二次還是踢掉了,一直不穿,差不多半個小時的時候他看到別人在吃午點的時候哭著對我說:“我就不會穿嘛”我又再次一步一步教,後來一天兩天都是重複的哭鬧一個星期後,我說:“我幫你穿”他又哭著對我說:“你不要動,我要自己穿”一件事我們堅持一週讓孩子自己做,孩子久了自然而然就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消除對人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