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的。。
首先,“水果酵素”製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從網上資訊看,糖、水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換句話說,“水果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如此多的糖在讓口味變的“好喝”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如果說多攝入糖可以依靠運動解決的話,下一個問題就值得警惕了。由於“水果酵素”採用自然發酵,那麼在發酵過程中菌落的構成受起始條件影響很大。在自然界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一旦在製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佔山為王”,那麼這樣生產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汙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汙染。一些黴菌,包括多種青黴、麴黴在內的黴菌,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黴素(又稱作棒麴黴素)的物質。展青黴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並且會對動物免疫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雖然對於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但暫定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換句話說,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於28微克展青黴素。然而對於被黴菌汙染的水果製品(尤其是蘋果)來說,其展青黴素含量可達每克1微克,按照“水果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最大攝入量了。所以,要是看到自己做的“水果酵素”長起了毛,那還是趕快扔掉為好吧!
此外,即使是沒有黴變的“水果酵素”,其中也不乏對人體健康無益甚至有害的物質。亞硝酸鹽就是“水果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由於採用自然發酵,菌種不易控制,因此相較於接種發酵,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隨後下降。而一週左右是網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水果含有大量的果膠,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每毫升,在酒味沒有那麼重的“水果酵素”中,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平。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水果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就來自於產生的丁酸。
在工業生產泡菜、醃菜過程中,透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制,可以儘可能的降低這些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物質的產生,而對於自制的“水果酵素”、以及泡菜、醃菜等,由於無法控制菌種和生產條件,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這些不受人們歡迎的物質。儘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不至於一頓就讓人得病的水平(雜菌汙染除外),但為了追求不靠譜的“保健”效果而飲用“水果酵素”,從而增加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這實在得不償失。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反而追捧換湯不換藥的“水果酵素”,這無疑是一種諷刺。
不可以的。。
首先,“水果酵素”製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從網上資訊看,糖、水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換句話說,“水果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如此多的糖在讓口味變的“好喝”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如果說多攝入糖可以依靠運動解決的話,下一個問題就值得警惕了。由於“水果酵素”採用自然發酵,那麼在發酵過程中菌落的構成受起始條件影響很大。在自然界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一旦在製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佔山為王”,那麼這樣生產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汙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汙染。一些黴菌,包括多種青黴、麴黴在內的黴菌,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黴素(又稱作棒麴黴素)的物質。展青黴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並且會對動物免疫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雖然對於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但暫定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換句話說,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於28微克展青黴素。然而對於被黴菌汙染的水果製品(尤其是蘋果)來說,其展青黴素含量可達每克1微克,按照“水果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最大攝入量了。所以,要是看到自己做的“水果酵素”長起了毛,那還是趕快扔掉為好吧!
此外,即使是沒有黴變的“水果酵素”,其中也不乏對人體健康無益甚至有害的物質。亞硝酸鹽就是“水果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由於採用自然發酵,菌種不易控制,因此相較於接種發酵,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隨後下降。而一週左右是網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水果含有大量的果膠,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每毫升,在酒味沒有那麼重的“水果酵素”中,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平。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水果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就來自於產生的丁酸。
在工業生產泡菜、醃菜過程中,透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制,可以儘可能的降低這些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物質的產生,而對於自制的“水果酵素”、以及泡菜、醃菜等,由於無法控制菌種和生產條件,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這些不受人們歡迎的物質。儘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不至於一頓就讓人得病的水平(雜菌汙染除外),但為了追求不靠譜的“保健”效果而飲用“水果酵素”,從而增加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這實在得不償失。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反而追捧換湯不換藥的“水果酵素”,這無疑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