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這一首是詩人回憶在長安時與友人同遊?陂的情形。首聯記遊蹤,即從長安出發,經過昆吾、御宿兩地,再沿紫閣峰北面的山路而達於?陂。頷聯以“鸚鵡粒”寫?陂物產之豐,以“鳳凰枝”寫?陂景色之美。頸聯記?陂泛舟中的盛事。結尾以當年才華橫溢反襯今日才思枯竭,總結全詩,言外有無窮感慨。
在眾多的杜詩選本中,對該組詩結構、用事、詩法、詞句訓詁、歧義斷定,各家舉證等方面,既詳盡豐富,又有獨到見解的,以蕭滌非先生《杜甫詩選注》最佳。即前三首由現實(夔州)走向回憶(思長安),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由回憶(思長安)回到現實(夔州),詳長安而略夔州。蕭先生還認為從第五首起,都是前六句說長安、說過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現在,都應在第六句分。
該詩所獨具的“夔州--長安”的心理時空結構,前人已看出來了。浦起龍說,“首章八詩之綱領”,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他特別著眼於該章的“他日”、“故園”,認為後七首云云……都在這四字中包舉無遺。典型的是第二首,首聯標明“夔府--京華”,以下諸句便在二地往返推移、流轉:聽猿--夔州,奉使--憶京;畫省--憶京,山樓--夔州。末兩句迴歸現實中漂泊的家園,而精神歸屬的家園北斗下的京華,是詩人生命皈依所在。作者這種心理時空焦點的兩地流轉,非常靈活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峽口曲江頭”,竟超越了“萬里風煙”,把夔州、長安兩地對接起來,變萬里為比鄰,這種流轉宛如現代意識流。
這種兩地流轉的心理時空結構,最早可溯源到《詩經?東山》。該詩從第二章起,在結構上每章以作為背景的實景開端(前4),中間是寫想象、幻景(從第二章想象中家鄉戰亂後荒涼,到妻子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場景),結尾又回到現實,以抒情結束。時間上展現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綰閤家鄉、征途兩地。這一切,都是徵人心理活動的產物。所謂意識流者,古已有之,並非舶來物,而《秋興八首》用得最巧妙,最具獨創性罷了。
結構是具體的,而詩中透出對中華氣象的體悟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他是在陵夷時以大手筆寫大繁華,寫一個已經失落卻還未完全冷卻,也並不遙遠的盛唐繁華夢。諸如“雲移雉尾”、“日繞龍鱗”的皇家氣象;“珠簾繡柱”、“錦纜牙檣”的壯麗圖景;“佳人拾翠”、“仙侶同舟”的太平景象,既歷歷在目,又是一場幻夢。而眼前現實卻是皇輿播遷、侯門易主、衣冠變幻。在盛衰遽變中他隱隱感到唐王朝根基動搖,感到歷史的荒謬、人生價值的顛倒。“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久的繁華。自己當年雖曾“彩筆昔曾幹氣象”,如今卻孤獨到“江湖滿地一漁翁”。在“每依北斗望京華”的苦戀、“日日江樓坐翠微”的反思之餘,只能細細咀嚼昔日的風光,在盛衰今昔的巨大背景和心理反差中,只能“白頭吟望苦低垂”而已。在這場幻夢中,老杜不僅對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更感到人生變幻無常,價值顛倒,榮華難恃。全詩結尾“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體悟應是詩人對宇宙人生的生命體驗盡在不言中了。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但這一首描寫?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但是在律詩裡則很少見。杜甫能輾轉格律之中而不為其所拘。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這一首是詩人回憶在長安時與友人同遊?陂的情形。首聯記遊蹤,即從長安出發,經過昆吾、御宿兩地,再沿紫閣峰北面的山路而達於?陂。頷聯以“鸚鵡粒”寫?陂物產之豐,以“鳳凰枝”寫?陂景色之美。頸聯記?陂泛舟中的盛事。結尾以當年才華橫溢反襯今日才思枯竭,總結全詩,言外有無窮感慨。
在眾多的杜詩選本中,對該組詩結構、用事、詩法、詞句訓詁、歧義斷定,各家舉證等方面,既詳盡豐富,又有獨到見解的,以蕭滌非先生《杜甫詩選注》最佳。即前三首由現實(夔州)走向回憶(思長安),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由回憶(思長安)回到現實(夔州),詳長安而略夔州。蕭先生還認為從第五首起,都是前六句說長安、說過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現在,都應在第六句分。
該詩所獨具的“夔州--長安”的心理時空結構,前人已看出來了。浦起龍說,“首章八詩之綱領”,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他特別著眼於該章的“他日”、“故園”,認為後七首云云……都在這四字中包舉無遺。典型的是第二首,首聯標明“夔府--京華”,以下諸句便在二地往返推移、流轉:聽猿--夔州,奉使--憶京;畫省--憶京,山樓--夔州。末兩句迴歸現實中漂泊的家園,而精神歸屬的家園北斗下的京華,是詩人生命皈依所在。作者這種心理時空焦點的兩地流轉,非常靈活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峽口曲江頭”,竟超越了“萬里風煙”,把夔州、長安兩地對接起來,變萬里為比鄰,這種流轉宛如現代意識流。
這種兩地流轉的心理時空結構,最早可溯源到《詩經?東山》。該詩從第二章起,在結構上每章以作為背景的實景開端(前4),中間是寫想象、幻景(從第二章想象中家鄉戰亂後荒涼,到妻子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場景),結尾又回到現實,以抒情結束。時間上展現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綰閤家鄉、征途兩地。這一切,都是徵人心理活動的產物。所謂意識流者,古已有之,並非舶來物,而《秋興八首》用得最巧妙,最具獨創性罷了。
結構是具體的,而詩中透出對中華氣象的體悟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他是在陵夷時以大手筆寫大繁華,寫一個已經失落卻還未完全冷卻,也並不遙遠的盛唐繁華夢。諸如“雲移雉尾”、“日繞龍鱗”的皇家氣象;“珠簾繡柱”、“錦纜牙檣”的壯麗圖景;“佳人拾翠”、“仙侶同舟”的太平景象,既歷歷在目,又是一場幻夢。而眼前現實卻是皇輿播遷、侯門易主、衣冠變幻。在盛衰遽變中他隱隱感到唐王朝根基動搖,感到歷史的荒謬、人生價值的顛倒。“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久的繁華。自己當年雖曾“彩筆昔曾幹氣象”,如今卻孤獨到“江湖滿地一漁翁”。在“每依北斗望京華”的苦戀、“日日江樓坐翠微”的反思之餘,只能細細咀嚼昔日的風光,在盛衰今昔的巨大背景和心理反差中,只能“白頭吟望苦低垂”而已。在這場幻夢中,老杜不僅對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更感到人生變幻無常,價值顛倒,榮華難恃。全詩結尾“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體悟應是詩人對宇宙人生的生命體驗盡在不言中了。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但這一首描寫?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但是在律詩裡則很少見。杜甫能輾轉格律之中而不為其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