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奔說史
-
2 # 有書共讀
美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做事需要有說法的國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引爆了美國國民的憤怒,美國國會次日便對日宣戰,並將每年的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按照一般的情況,那麼強大的美國應該直接揍過去,可美國卻沒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美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美國有自己的打算。
1、終於找到參戰的藉口就直奔目標而去
美國高層對於日本的行動是暗自開心的。
羅斯福早就想參戰了,據歷史學家研究,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國高層一手策劃的苦肉計,為的就是促使民眾同意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的局勢發生了變化,美國沒有趕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熱火朝天,美國政府的軍火生意做得差不多了,想抓住機會參戰。
要改變自己的世界地位,不能不參戰。
為了不錯過機會,他們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迫於國內的反戰情緒,美國一直沒有參戰理由,只能迫切關注戰爭動態。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一個可以參戰的藉口。
這時的美國高層明明開心得很,但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命作為代價,還只能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做出悲傷的樣子。
美國參戰時,德國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日本。對於能否打敗德國,美國沒譜;對於能否打敗日本,美國很清楚,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美國參戰自然不著急先找給了他參戰機會的日本的麻煩,這也間接證明了他關注的目標不在於此,這只是美國想方設法創造的最直接有效參戰的必要條件。
2、美國早已經有""先歐後亞""的戰略意圖
對日宣戰並不是美國想要的,對德宣戰才是。只是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不是德國,美國一時也沒有理由對德出手,只能等德國對自己宣戰。
日本偷襲美國就等於德意日軸心國對美國發動了戰爭。
日本急於實施太平洋的戰略計劃致使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不得不對美宣戰。
而美國能第一時間進入戰爭狀態,加入大戰,也致使戰爭的天平徹底傾斜。
美國一直以來有一個國家級的安全戰略概念,叫""大西洋湖"",也就是""先歐後亞""。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取決於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力度。如果美國放棄歐洲,那麼下一個控制歐洲的國家,就是顛覆美國世界霸權的人。
""先歐後亞""是美華人的國策,比門羅主義還更重要。美華人不想僅僅擁有美國的美洲,也想要美國的歐洲和美國的世界。
美國不會放棄任何染指歐洲的機會,也不會把歐洲的控制權輕易地交到別國的手上。
現在,國際地位是透過發展經濟和軍備實力來獲得,過去是透過戰爭掠奪來使自己強大。
從航海大發現至二戰結束,歐洲一直就是世界的中心,老牌的殖民帝國都在歐洲,各國之間透過戰爭重新瓜分國際勢力範圍獲得國際地位,要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美國理所當然要先歐後亞。
興盛的美國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世界的中心卻一直在歐洲,這讓美國想法很多,正好遇上二戰,重塑世界新秩序的最好時機到了。
已有歐洲列強如蘇聯、英、德、意等國,等他們打完了,世界就沒美國什麼事了。亞洲地區比較落後還暫時成不了氣候,也隔得遠可稍緩一步。
在美國的戰略上,歐洲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亞洲,先歐後亞正是美國不直接攻打日本而是進攻德國的根本原因。
3、打擊德國是落實""先歐後亞""國策的必須
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個人做決定之前都要權衡利弊,選擇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當時軸心國三個國家中只有德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家,巔峰時期經濟總量和工業出產比例佔全世界的20%,僅次於美國。
美國朝野上下,從白宮到軍方一致認為,納粹德國才是""最兇惡的敵人""。想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打敗納粹德國才是關鍵。
從全球的戰局來看德國比日本強大。當時蘇德戰爭已經打響,如果美國不先解決歐洲的問題,德國可以用盡全力打敗蘇聯。
如果蘇聯失敗,美國的盟友英國離淪陷也不遠了。歐洲很可能就被德國佔領,到那時候美國想控制會更加棘手。
如果美國聯合英法兩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打擊德國的話,德軍就會受到牽制,沒法將全部力量投入到蘇德戰場上去。
從戰爭可能導致的結果來看,美國要落實""先歐後亞""國策,不得不選擇先進攻德國。美國參戰,完成陸軍動員後最先投放軍隊的地區是北非,一切以打敗德國為中心。
美國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國拖住日本,傾全力聯合英法和蘇聯打敗納粹德國。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當兩個軍事超級大國美蘇都騰出手來時,日本人只有死路一條。
8月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日本的還擊是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那樣殘酷、意外。
迫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先解決德國再收拾日本,既是戰爭現實的必須,也符合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利益,所以美國採取了先打德國的行動。
有書君最後想說""先歐後亞""作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國策,戰後依然繼續。""先歐"",歐洲的對手由納粹德國換成了蘇聯,現在美國已經組織了北約,控制了歐盟,對付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
""後亞"",就是美國的重返亞太地區,染指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亞洲的對手換成了中國,用""中國威脅論""鼓動日本、越南等國,在中國南海滋事挑釁,在稱霸世界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時代,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也強硬無比。將來的世界誰主沉浮?不可能只由美國說了算。
-
3 # 蛋糕香噴噴
如果不去歐洲,英華人蘇聯人堅持不了多久,盟軍能夠抵抗一直以來都依靠美國的輸血,沒有美國的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能不能堅持下去都兩說,而美國是繼承英國的全球統治模式,即不希望在某一個地區出現一個特別強的國家,各個地區國家實力應該平衡,也不能超過美國的國家實力,而德華人如果勝利國家實力必將飛速增長,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美國安全,而美國孤立主意政策一直是阻礙美國進場了理由,日本人正好在這個時候發動襲擊,而時間上各國也打的精疲力盡,但是美國政府也要考慮如果首先消滅日本國內會不會在允許進攻德國,而這是美國能否在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綜合考慮,美國只能首先解決歐洲戰場
-
4 # 軍旅521故事就酒
換個層面思考,不是說小日本偷襲完就沒事了,美國不是還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了兩顆原子彈嘛,那裡到現在直接爆炸地方還寸草不生呢!
-
5 # 老闆凳008
我的同志哥,你一定要把戰爭的時間點搞清楚,小日本,炸巜珍珠港》時前一天都還給美國有外交禮議往來。這是日本與徳國義大利為首的聯盟,主導打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炸《珍珠港》前一天,美國都還是中立國。炸後不到一年期,美國才宣戰。並出兵毆亞區域。各種大戰打響,太平洋大戰大爆發。
-
6 # Universityriver
美軍在二戰的卓越貢獻成就了它的超級大國霸主夢。美國為首盟軍打德國是結合優勢兵力攻其不備、猝不及防。而日本在亞洲戰區基本都是小規模戰爭,美國封鎖太平洋截斷日本航空原油和戰備供給,使得日本無奈偷襲了珍珠港,把美國拖進了亞洲戰場,為過早失敗埋下伏筆!中國抗戰在世界戰爭史來說,最大戰役根本就沒有太平洋戰爭最小戰役開銷大,不值得津津樂道!
-
7 # 圖說地理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並沒有將主要經歷放在歐洲現場,而是迅速的在美國召開部署,和日本展開正面較量。“先歐後亞”戰略的制定主要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制定的戰略,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做出了轉變。
-
8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突襲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計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軍的企圖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戰爭(這和希特勒發動的閃電戰是一樣的),消滅美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隻和航空兵,使其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和參戰,從而改變日美雙方在戰爭初期的海上兵力對比,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為日本南進奪取諸戰略要地解除海、空威脅。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奪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地區,斷絕對中國戰場的外部支援,將美、英、荷勢力驅出遠東,以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東亞帝國。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就把日本視為遠東和太平洋的主要敵手。1924年,美國製訂了一個以日本為假想敵的作戰計劃一一“橙色計劃”,1928年又對該計劃進行了修改。但美國從其本國利益出發,並受到國內外條件的制約,所以其對日本政策始終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即對日既要安撫妥協,又要遏制對抗。因此到了30年代,日美關係更為波詭雲譎,變幻莫測,隨著日本侵略活動的不斷擴大,對抗的一面也在日益增強。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美國面對日本的挑戰反應軟弱無力。胡佛政府拒絕對日本釆取經濟制裁的任何建議,只發表了一紙空文,宣告不承認有損於美國在華條約權利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任何條約。由西方列強操縱的國聯調查團也沒有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反而要求日本和中國都從東北撤出武裝人員,實行東北自治,實際是想實行國際共管。日本拒絕調查團的報告和建議,並宣佈退出國聯。1933年3月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後,對日本基本上承襲了"不承認主義”政策,避免介入。與此同吋,美國政府仍照舊供應日本戰略物資,大做交易。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丟擲“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公開否認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主張時,美日矛盾逐漸激化。(從這裡看出美國所謂的開放與保守的政策,都是從對自己有利時才交替使用的)。1937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針對日本新的侵略行徑,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不點名地指責日本為侵略者,並指出這種侵略威脅發展下去,美國也難倖免。但羅斯福的演講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受到“孤立主義者"的尖銳攻擊。於是羅斯福在輿論的壓力下急忙轉彎。此後,美國政府對日本更加註意策略,交替使用著既限制又妥協的兩手,美日關係呈現一種撲朔迷離的狀態。與此同時,隨著日本進兵印度支那和加入三國軍事同盟之後,羅斯福政府儘管對日也採取了一些對抗和制裁措施,但卻沒有改變其“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圖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衝突。
美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中的“暴發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和中期,美國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政策大發戰爭之財,戰後一躍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因此,美國二戰期間,在歐戰初期和太平洋戰雲密佈的時刻,仍企圖照搬過去的經驗,想再發一次戰爭的橫財,為此甚至可以不惜犧牲小國、弱國的利益以謀求與日妥協。其次,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影響比較大。因此,美國總統羅斯福雖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日本法西斯勢力擴大侵略的危險性,但他在釆取任何比較強硬的政策時,都不得不瞻前顧後,以致出現遲疑不決和迂迴曲折的情況。另外,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歐洲一向是美國的戰略重點,因此,一切戰備活動都是先歐後亞的原則行事。在德國這個頭號敵人已經佔領西歐大陸的情況下,美國只能集中精力應付德國的威脅,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釆取防禦戰略,以穩住太平洋局勢,推遲和避免美、日間的直接衝突。同時,美國雖然也意識到和日本戰爭的迫近,釆取了一些戰爭措施,但戰爭準備遠遠不足。另外,日本在加緊對美備戰的同時,大耍和談騙局,在戰略戰役上,採取了保密、偽裝和欺騙措施等......
日本在突襲珍珠港的同時,兵分5路,向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香港和關島進軍,並準備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和緬甸。妄圖實現它的大東亞帝國夢想。 -
9 # 8910使用者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介入太平洋戰爭。日本向美國宣戰,希特勒罵日本人是頭蠢豬不該招惹美國。美國綜合國力遠超日本,太平洋戰爭日本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戰爭出現一邊倒。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帝還要介入歐洲戰場打擊德軍,主要原因還是美國實在是太強大了。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英法兩國,面對邱吉爾的求援,美帝豈能坐山觀虎鬥?美國地理條件優越,田野裡的莊稼吃不完,牧場裡的牛羊成群結隊,工廠裡生產的武器裝備源源不斷,戰爭給了美國崛起的機會,既打擊了對手,又能大發戰爭財。美國支援反法西斯戰爭有充足的條件,美國介入歐洲戰場打擊德軍,傷不了元氣。
-
10 # 吾之榮耀即忠誠
謝謝邀請。二戰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為什麼美帝去打德國?這其實就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原因。美帝絕大部分的國家經濟利益來源於歐州,同時歐州又是其成為世界霸主的基礎所在,而日本雖偷襲了珍珠港,那也僅僅是美帝眾多駐外的軍港中一個港口而已,實際損失相比較美帝援助英國,蘇朕等國的費用基本上可忽略不計,況且讓曰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一事至今都還有爭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帝借日本偷襲珍珠港一事成功說服國內民眾支援加入二戰反法西斯同盟,成功使美帝有了參戰藉口最終讓美帝重新實現一戰模式,先二面大賣軍火和物質,而後加入戰爭又以戰勝國大肆收割勝利果實。所以講日本偷襲珍珠港不過是美帝故意放的一個餌而已美帝對日本根本也沒有放在心上,事實上也是如此日本除了偷襲珍珠港嬴了一次以外,基本上就再也沒有羸的時侯了,實際上除了珍珠港一戰以後就是美帝在主導整個太平洋戰爭了曰本一直就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再也沒有一次象樣的對美帝的海戰了。也正是這個原因美帝將大部分國力軍力用在歐州戰場上,因為歐州事關美帝的國家利益,事關戰後整個世界格局,事關美帝的霸主地位,加之德國比日本要強大N多倍,一旦讓其坐大會從根本上威脅到美帝的國家利益甚至有可能威脅到美帝本土,所以美帝必須全力以赴打垮德國才是結束戰爭獲取戰爭利益的唯一途徑和目標,至於打擊曰本僅僅就是二戰的一個扦曲而已,畢竟世界的教肓,科技,工業的重心在歐州,亞州在二戰吋期還是個落後貧窮的地區,所能獲取的國家利益甚微,這就是美帝為什麼曰本偷襲珍珠港,而美帝卻主要去打擊德國的根本原因,直到今天這個世界格局依然未有改變,美帝依然將歐州視為其最主要的戰略方向,其次是中東,再就是南美州,再下來才是亞州,最後當屬非州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同吋戰爭又是獲取國家利益的最終手段和最終結果。
-
11 # 小奔說史
這個問題並不正確。
二戰正式爆發於1939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是二戰早期的重要節點之一,並不是二戰後期。此外,美國遭到襲擊後,第一反應就是對日本宣戰,而不是去攻打德國。
不過,12月8日,德國、義大利緊隨日本,對美國宣戰。到12月11日,美國才對德國、義大利宣戰。
首先,美國沒有力量去攻打德國。由於日本是偷襲且早有預謀,偷襲珍珠港後,隨即在東南亞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而美國方面,由於遭受到了突如其來的襲擊,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雖然航母僥倖逃脫襲擊,但總共有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地面上的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華人死亡。
所以,美國由於海空實力大受損失,只能被動應戰,結果是菲律賓於1942年5月6日淪陷,7萬多人的美菲聯合部隊向日本投降。
不過在這前後,美國先是於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機組人員從海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東京。
接著又於5月3日-8日,美國航空母艦機群對駐紮在莫爾斯比港的日軍力量進行打擊。
其次,德國跑到美國東海岸偷襲美國商船。在這期間,美國並沒有力量騰出手來攻打德國,不僅如此,德華人反而率先對美國發起了無限制潛艇戰。
1942年1月份,德國潛艇在美國沿海足足擊沉了62艘商船,總計達32.7萬餘噸位,到4月底,又擊沉了120萬噸位的商船。
整個1942年1月到8月,在整整7個月期間,德國潛艇就擊沉了609艘盟軍船隻,總噸位達到310萬噸,造成數千名船員喪生,代價僅僅是損失22艘U型潛艇。
以至於美國東海岸曾經被戲稱為德國潛艇的戲水樂園。
不過,美國除了加強沿海反潛力量外,並沒有辦法同時對德國日本進攻。
最後,美國在1942年年底才正式攻打德國。總而言之,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主要是在太平洋戰場全力反擊日本。一直到中途島海戰後,美國的戰爭機器也已經開足馬力,才開始逐步介入歐戰。
這個標誌就是1942年11月8日,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
所以,題目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
12 # 有書共讀
美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做事需要有說法的國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引爆了美國國民的憤怒,美國國會次日便對日宣戰,並將每年的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按照一般的情況,那麼強大的美國應該直接揍過去,可美國卻沒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美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美國有自己的打算。
1、終於找到參戰的藉口就直奔目標而去
美國高層對於日本的行動是暗自開心的。
羅斯福早就想參戰了,據歷史學家研究,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國高層一手策劃的苦肉計,為的就是促使民眾同意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的局勢發生了變化,美國沒有趕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熱火朝天,美國政府的軍火生意做得差不多了,想抓住機會參戰。
要改變自己的世界地位,不能不參戰。
為了不錯過機會,他們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迫於國內的反戰情緒,美國一直沒有參戰理由,只能迫切關注戰爭動態。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一個可以參戰的藉口。
這時的美國高層明明開心得很,但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命作為代價,還只能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做出悲傷的樣子。
美國參戰時,德國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日本。對於能否打敗德國,美國沒譜;對於能否打敗日本,美國很清楚,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美國參戰自然不著急先找給了他參戰機會的日本的麻煩,這也間接證明了他關注的目標不在於此,這只是美國想方設法創造的最直接有效參戰的必要條件。
2、美國早已經有""先歐後亞""的戰略意圖
對日宣戰並不是美國想要的,對德宣戰才是。只是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不是德國,美國一時也沒有理由對德出手,只能等德國對自己宣戰。
日本偷襲美國就等於德意日軸心國對美國發動了戰爭。
日本急於實施太平洋的戰略計劃致使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不得不對美宣戰。
而美國能第一時間進入戰爭狀態,加入大戰,也致使戰爭的天平徹底傾斜。
美國一直以來有一個國家級的安全戰略概念,叫""大西洋湖"",也就是""先歐後亞""。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取決於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力度。如果美國放棄歐洲,那麼下一個控制歐洲的國家,就是顛覆美國世界霸權的人。
""先歐後亞""是美華人的國策,比門羅主義還更重要。美華人不想僅僅擁有美國的美洲,也想要美國的歐洲和美國的世界。
美國不會放棄任何染指歐洲的機會,也不會把歐洲的控制權輕易地交到別國的手上。
現在,國際地位是透過發展經濟和軍備實力來獲得,過去是透過戰爭掠奪來使自己強大。
從航海大發現至二戰結束,歐洲一直就是世界的中心,老牌的殖民帝國都在歐洲,各國之間透過戰爭重新瓜分國際勢力範圍獲得國際地位,要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美國理所當然要先歐後亞。
興盛的美國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世界的中心卻一直在歐洲,這讓美國想法很多,正好遇上二戰,重塑世界新秩序的最好時機到了。
已有歐洲列強如蘇聯、英、德、意等國,等他們打完了,世界就沒美國什麼事了。亞洲地區比較落後還暫時成不了氣候,也隔得遠可稍緩一步。
在美國的戰略上,歐洲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亞洲,先歐後亞正是美國不直接攻打日本而是進攻德國的根本原因。
3、打擊德國是落實""先歐後亞""國策的必須
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個人做決定之前都要權衡利弊,選擇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當時軸心國三個國家中只有德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家,巔峰時期經濟總量和工業出產比例佔全世界的20%,僅次於美國。
美國朝野上下,從白宮到軍方一致認為,納粹德國才是""最兇惡的敵人""。想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打敗納粹德國才是關鍵。
從全球的戰局來看德國比日本強大。當時蘇德戰爭已經打響,如果美國不先解決歐洲的問題,德國可以用盡全力打敗蘇聯。
如果蘇聯失敗,美國的盟友英國離淪陷也不遠了。歐洲很可能就被德國佔領,到那時候美國想控制會更加棘手。
如果美國聯合英法兩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打擊德國的話,德軍就會受到牽制,沒法將全部力量投入到蘇德戰場上去。
從戰爭可能導致的結果來看,美國要落實""先歐後亞""國策,不得不選擇先進攻德國。美國參戰,完成陸軍動員後最先投放軍隊的地區是北非,一切以打敗德國為中心。
美國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國拖住日本,傾全力聯合英法和蘇聯打敗納粹德國。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當兩個軍事超級大國美蘇都騰出手來時,日本人只有死路一條。
8月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日本的還擊是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那樣殘酷、意外。
迫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先解決德國再收拾日本,既是戰爭現實的必須,也符合美國及其歐洲盟友的利益,所以美國採取了先打德國的行動。
有書君最後想說""先歐後亞""作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國策,戰後依然繼續。""先歐"",歐洲的對手由納粹德國換成了蘇聯,現在美國已經組織了北約,控制了歐盟,對付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
""後亞"",就是美國的重返亞太地區,染指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亞洲的對手換成了中國,用""中國威脅論""鼓動日本、越南等國,在中國南海滋事挑釁,在稱霸世界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時代,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也強硬無比。將來的世界誰主沉浮?不可能只由美國說了算。
-
13 # 蛋糕香噴噴
如果不去歐洲,英華人蘇聯人堅持不了多久,盟軍能夠抵抗一直以來都依靠美國的輸血,沒有美國的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能不能堅持下去都兩說,而美國是繼承英國的全球統治模式,即不希望在某一個地區出現一個特別強的國家,各個地區國家實力應該平衡,也不能超過美國的國家實力,而德華人如果勝利國家實力必將飛速增長,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美國安全,而美國孤立主意政策一直是阻礙美國進場了理由,日本人正好在這個時候發動襲擊,而時間上各國也打的精疲力盡,但是美國政府也要考慮如果首先消滅日本國內會不會在允許進攻德國,而這是美國能否在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綜合考慮,美國只能首先解決歐洲戰場
-
14 # 軍旅521故事就酒
換個層面思考,不是說小日本偷襲完就沒事了,美國不是還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了兩顆原子彈嘛,那裡到現在直接爆炸地方還寸草不生呢!
-
15 # 老闆凳008
我的同志哥,你一定要把戰爭的時間點搞清楚,小日本,炸巜珍珠港》時前一天都還給美國有外交禮議往來。這是日本與徳國義大利為首的聯盟,主導打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炸《珍珠港》前一天,美國都還是中立國。炸後不到一年期,美國才宣戰。並出兵毆亞區域。各種大戰打響,太平洋大戰大爆發。
-
16 # Universityriver
美軍在二戰的卓越貢獻成就了它的超級大國霸主夢。美國為首盟軍打德國是結合優勢兵力攻其不備、猝不及防。而日本在亞洲戰區基本都是小規模戰爭,美國封鎖太平洋截斷日本航空原油和戰備供給,使得日本無奈偷襲了珍珠港,把美國拖進了亞洲戰場,為過早失敗埋下伏筆!中國抗戰在世界戰爭史來說,最大戰役根本就沒有太平洋戰爭最小戰役開銷大,不值得津津樂道!
-
17 # 圖說地理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並沒有將主要經歷放在歐洲現場,而是迅速的在美國召開部署,和日本展開正面較量。“先歐後亞”戰略的制定主要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制定的戰略,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做出了轉變。
-
18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突襲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計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軍的企圖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戰爭(這和希特勒發動的閃電戰是一樣的),消滅美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隻和航空兵,使其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和參戰,從而改變日美雙方在戰爭初期的海上兵力對比,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為日本南進奪取諸戰略要地解除海、空威脅。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奪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地區,斷絕對中國戰場的外部支援,將美、英、荷勢力驅出遠東,以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東亞帝國。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就把日本視為遠東和太平洋的主要敵手。1924年,美國製訂了一個以日本為假想敵的作戰計劃一一“橙色計劃”,1928年又對該計劃進行了修改。但美國從其本國利益出發,並受到國內外條件的制約,所以其對日本政策始終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即對日既要安撫妥協,又要遏制對抗。因此到了30年代,日美關係更為波詭雲譎,變幻莫測,隨著日本侵略活動的不斷擴大,對抗的一面也在日益增強。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美國面對日本的挑戰反應軟弱無力。胡佛政府拒絕對日本釆取經濟制裁的任何建議,只發表了一紙空文,宣告不承認有損於美國在華條約權利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任何條約。由西方列強操縱的國聯調查團也沒有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反而要求日本和中國都從東北撤出武裝人員,實行東北自治,實際是想實行國際共管。日本拒絕調查團的報告和建議,並宣佈退出國聯。1933年3月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後,對日本基本上承襲了"不承認主義”政策,避免介入。與此同吋,美國政府仍照舊供應日本戰略物資,大做交易。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丟擲“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公開否認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主張時,美日矛盾逐漸激化。(從這裡看出美國所謂的開放與保守的政策,都是從對自己有利時才交替使用的)。1937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針對日本新的侵略行徑,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不點名地指責日本為侵略者,並指出這種侵略威脅發展下去,美國也難倖免。但羅斯福的演講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受到“孤立主義者"的尖銳攻擊。於是羅斯福在輿論的壓力下急忙轉彎。此後,美國政府對日本更加註意策略,交替使用著既限制又妥協的兩手,美日關係呈現一種撲朔迷離的狀態。與此同時,隨著日本進兵印度支那和加入三國軍事同盟之後,羅斯福政府儘管對日也採取了一些對抗和制裁措施,但卻沒有改變其“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圖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衝突。
美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中的“暴發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和中期,美國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政策大發戰爭之財,戰後一躍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因此,美國二戰期間,在歐戰初期和太平洋戰雲密佈的時刻,仍企圖照搬過去的經驗,想再發一次戰爭的橫財,為此甚至可以不惜犧牲小國、弱國的利益以謀求與日妥協。其次,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影響比較大。因此,美國總統羅斯福雖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日本法西斯勢力擴大侵略的危險性,但他在釆取任何比較強硬的政策時,都不得不瞻前顧後,以致出現遲疑不決和迂迴曲折的情況。另外,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歐洲一向是美國的戰略重點,因此,一切戰備活動都是先歐後亞的原則行事。在德國這個頭號敵人已經佔領西歐大陸的情況下,美國只能集中精力應付德國的威脅,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釆取防禦戰略,以穩住太平洋局勢,推遲和避免美、日間的直接衝突。同時,美國雖然也意識到和日本戰爭的迫近,釆取了一些戰爭措施,但戰爭準備遠遠不足。另外,日本在加緊對美備戰的同時,大耍和談騙局,在戰略戰役上,採取了保密、偽裝和欺騙措施等......
日本在突襲珍珠港的同時,兵分5路,向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香港和關島進軍,並準備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和緬甸。妄圖實現它的大東亞帝國夢想。 -
19 # 8910使用者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介入太平洋戰爭。日本向美國宣戰,希特勒罵日本人是頭蠢豬不該招惹美國。美國綜合國力遠超日本,太平洋戰爭日本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戰爭出現一邊倒。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帝還要介入歐洲戰場打擊德軍,主要原因還是美國實在是太強大了。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英法兩國,面對邱吉爾的求援,美帝豈能坐山觀虎鬥?美國地理條件優越,田野裡的莊稼吃不完,牧場裡的牛羊成群結隊,工廠裡生產的武器裝備源源不斷,戰爭給了美國崛起的機會,既打擊了對手,又能大發戰爭財。美國支援反法西斯戰爭有充足的條件,美國介入歐洲戰場打擊德軍,傷不了元氣。
-
20 # 吾之榮耀即忠誠
謝謝邀請。二戰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為什麼美帝去打德國?這其實就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原因。美帝絕大部分的國家經濟利益來源於歐州,同時歐州又是其成為世界霸主的基礎所在,而日本雖偷襲了珍珠港,那也僅僅是美帝眾多駐外的軍港中一個港口而已,實際損失相比較美帝援助英國,蘇朕等國的費用基本上可忽略不計,況且讓曰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一事至今都還有爭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帝借日本偷襲珍珠港一事成功說服國內民眾支援加入二戰反法西斯同盟,成功使美帝有了參戰藉口最終讓美帝重新實現一戰模式,先二面大賣軍火和物質,而後加入戰爭又以戰勝國大肆收割勝利果實。所以講日本偷襲珍珠港不過是美帝故意放的一個餌而已美帝對日本根本也沒有放在心上,事實上也是如此日本除了偷襲珍珠港嬴了一次以外,基本上就再也沒有羸的時侯了,實際上除了珍珠港一戰以後就是美帝在主導整個太平洋戰爭了曰本一直就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再也沒有一次象樣的對美帝的海戰了。也正是這個原因美帝將大部分國力軍力用在歐州戰場上,因為歐州事關美帝的國家利益,事關戰後整個世界格局,事關美帝的霸主地位,加之德國比日本要強大N多倍,一旦讓其坐大會從根本上威脅到美帝的國家利益甚至有可能威脅到美帝本土,所以美帝必須全力以赴打垮德國才是結束戰爭獲取戰爭利益的唯一途徑和目標,至於打擊曰本僅僅就是二戰的一個扦曲而已,畢竟世界的教肓,科技,工業的重心在歐州,亞州在二戰吋期還是個落後貧窮的地區,所能獲取的國家利益甚微,這就是美帝為什麼曰本偷襲珍珠港,而美帝卻主要去打擊德國的根本原因,直到今天這個世界格局依然未有改變,美帝依然將歐州視為其最主要的戰略方向,其次是中東,再就是南美州,再下來才是亞州,最後當屬非州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同吋戰爭又是獲取國家利益的最終手段和最終結果。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並不正確。
二戰正式爆發於1939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是二戰早期的重要節點之一,並不是二戰後期。此外,美國遭到襲擊後,第一反應就是對日本宣戰,而不是去攻打德國。
不過,12月8日,德國、義大利緊隨日本,對美國宣戰。到12月11日,美國才對德國、義大利宣戰。
首先,美國沒有力量去攻打德國。由於日本是偷襲且早有預謀,偷襲珍珠港後,隨即在東南亞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而美國方面,由於遭受到了突如其來的襲擊,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雖然航母僥倖逃脫襲擊,但總共有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地面上的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華人死亡。
所以,美國由於海空實力大受損失,只能被動應戰,結果是菲律賓於1942年5月6日淪陷,7萬多人的美菲聯合部隊向日本投降。
不過在這前後,美國先是於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機組人員從海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東京。
接著又於5月3日-8日,美國航空母艦機群對駐紮在莫爾斯比港的日軍力量進行打擊。
其次,德國跑到美國東海岸偷襲美國商船。在這期間,美國並沒有力量騰出手來攻打德國,不僅如此,德華人反而率先對美國發起了無限制潛艇戰。
1942年1月份,德國潛艇在美國沿海足足擊沉了62艘商船,總計達32.7萬餘噸位,到4月底,又擊沉了120萬噸位的商船。
整個1942年1月到8月,在整整7個月期間,德國潛艇就擊沉了609艘盟軍船隻,總噸位達到310萬噸,造成數千名船員喪生,代價僅僅是損失22艘U型潛艇。
以至於美國東海岸曾經被戲稱為德國潛艇的戲水樂園。
不過,美國除了加強沿海反潛力量外,並沒有辦法同時對德國日本進攻。
最後,美國在1942年年底才正式攻打德國。總而言之,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主要是在太平洋戰場全力反擊日本。一直到中途島海戰後,美國的戰爭機器也已經開足馬力,才開始逐步介入歐戰。
這個標誌就是1942年11月8日,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
所以,題目的說法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