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內容出自《論語·雍也》。
[原文]
[原文通釋]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跟他們好好替我辭掉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註釋]
①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姓閔(音Mǐn),名損,字子騫,魯華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費,音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②善為我辭焉:跟他們好好替我辭掉吧。為,替。焉,兼詞,於是+助詞,即“向他們+吧”“跟他們+吧”。
④則吾必在汶上矣: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在汶上,在汶水之上,就是“在汶水以北”,意思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當時齊國在汶水的北面,魯國在汶水的南面,汶水流經齊魯之間。
[解讀與點評]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現山東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閔子騫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第5章)孔子這個稱道大概源於下面的故事。據《太平御覽·卷三十四·時序部十九》引《孝子傳》曰:“閔子騫事後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紖(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備牽引的繩子),父怒笞之,後撫背之衣單,父乃去其妻。騫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此後的結果是:“後母聞之,卒悔改。系詩頌之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閔子騫崇尚節儉。“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見本篇第14章)季桓子想讓閔子騫擔任費邑宰,閔子騫不願意做(見本章原文),後來大概經孔子勸說,閔子騫還是任了費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村名閔子莊(今閔家寨)。他治理費邑很有成績,因看不慣季氏行為,最後還是辭職了。閔子騫是孔子弟子中的賢者,大概是最聽孔子的話的弟子之一,他有中庸的表現,穩重而謹慎,“閔子侍側誾誾如也”(本篇第13章)。
閔子騫為什麼不做費邑宰?當時魯國的政治並不清明,“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論語註疏》)閔子騫不願為季氏做事,暗指要由魯國去齊國。閔子騫是在避世。宋代朱熹對這一做法有過評價: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四書集註》)避開它才能避禍避辱,這是一種極富智慧的處世方法。
這個內容出自《論語·雍也》。
[原文]
[原文通釋]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跟他們好好替我辭掉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註釋]
①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姓閔(音Mǐn),名損,字子騫,魯華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費,音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②善為我辭焉:跟他們好好替我辭掉吧。為,替。焉,兼詞,於是+助詞,即“向他們+吧”“跟他們+吧”。
④則吾必在汶上矣: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在汶上,在汶水之上,就是“在汶水以北”,意思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當時齊國在汶水的北面,魯國在汶水的南面,汶水流經齊魯之間。
[解讀與點評]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現山東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閔子騫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第5章)孔子這個稱道大概源於下面的故事。據《太平御覽·卷三十四·時序部十九》引《孝子傳》曰:“閔子騫事後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紖(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備牽引的繩子),父怒笞之,後撫背之衣單,父乃去其妻。騫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此後的結果是:“後母聞之,卒悔改。系詩頌之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閔子騫崇尚節儉。“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見本篇第14章)季桓子想讓閔子騫擔任費邑宰,閔子騫不願意做(見本章原文),後來大概經孔子勸說,閔子騫還是任了費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村名閔子莊(今閔家寨)。他治理費邑很有成績,因看不慣季氏行為,最後還是辭職了。閔子騫是孔子弟子中的賢者,大概是最聽孔子的話的弟子之一,他有中庸的表現,穩重而謹慎,“閔子侍側誾誾如也”(本篇第13章)。
閔子騫為什麼不做費邑宰?當時魯國的政治並不清明,“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論語註疏》)閔子騫不願為季氏做事,暗指要由魯國去齊國。閔子騫是在避世。宋代朱熹對這一做法有過評價: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四書集註》)避開它才能避禍避辱,這是一種極富智慧的處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