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聞之。一個聞字,就知道夫子不是直接評價季文子,而是聽見有人,最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弟子,拿季文子為例,強調所謂的“三思而後行”的時候,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回答。
該不知名弟子應該是強調要多思,並拿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舉例了。稱季文子,當然為了這個文字,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就好像孔文子,子貢就曾經問夫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提出季文子,是為了由此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你看連被稱為文的季文子都說了,那麼這個觀點應該是正確的。
所以這句話的場景很清晰,夫子的某個弟子,想要強調多思很重要,並舉了季文子為例,說三思而後行。所謂三,不是三次,是多思的意思,是多方位的考慮問題,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各個人群等等。季文子本人就是個多思多慮,操心任事的人,曾出使晉國,聽聞晉襄公身體不好,居然備齊了喪葬用品帶著一起去,以防襄公在他出使期間去世,自己準備不周。
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季文子的為人了,從好處說是多思周全,從壞處說是容易想多了。
思這個字的原本意思,就是心底的情志反應在思維之中。也就是說心裡的憂患、恐懼、好樂、忿懥等種種情感情緒,都會促使人不斷地去思考一些事。到後來,就專指人的思維之中,回想的、考慮的、權衡的、疑惑的內容,稱為思了。
多思的好處是避免疏漏、缺失,不周全,幫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教育人要多思,比如說,"你怎麼不長腦子"、"這件事你怎麼不過腦"、“你怎麼不多考慮一些”、“這些該想到的事你想不到麼”。
大概也是基於此,自己平時總有疏漏、缺失,想不周全的地方,於是這位弟子就在夫子面前提出了這個事,應該如季文子一樣,三思而後行,多想想,然後才能少犯錯。
我們似乎總會有這樣的問題,想不周全。但說實話,想不周全的人總會面臨這樣的尷尬,怎麼才能想的周全一點呢?似乎總會缺少一點,永遠想不周全。看著那些平時很精細的人,似乎不怎麼費力就想的很周全了,為什麼自己很努力,甚至用筆記和列表記錄羅列了,還是會欠缺考慮的要素,總會出現問題呢?
大眾的習慣思維是,缺啥補啥,發現自己存在想不周全的問題,會立即給出一個解決方案是,多想想啊!
這簡直了,就好像是太瘦了,就要多吃點;學習不好,一定是不用心,所以要用點心一樣的直接,世上的事就那麼簡單嗎?如果我真的能多想想,那麼我是不是早就解決這個問題了。我想不周全,真的是因為我自己當時想的不夠多嗎?分明我已經很努力去想了啊!有的人,真的是因為多想,所以才那麼周全嗎?叫我用心沒錯,關鍵是能告訴我怎麼才是用心,該怎麼用心,可以嗎?
這個洞見,才是理解夫子為什麼有後面這樣的回答的基礎!
多想想,有錯嗎?之前沒考慮到,想一想,考慮到了,完全沒毛病啊!夫子也完全沒有否認這一點,所以才說了一個字——再!
什麼叫做再,就是重複。一件事情,多想想,反覆想一下,夫子是贊同的。也就是說,一件事多想想,可以考慮的更為周全一點,夫子完全是覺得沒毛病的,而且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那麼問題就來了,夫子說的這個“再”,和前面提及的“三思”,有什麼不同呢?
如果只是多想想這個層面,兩者是沒區別的。但不同之處在哪裡呢?就在於夫子的“再”,其實就是隻有針對這件事多想想,以求全面而不疏漏、缺失這個最基本的意思。但是“三思”就不同了,三不只是可以解釋為重複、多次的意思,甚至更應該解釋為多角度、多人群、多維度,也就是說三思的意思,是會離開事情本身而去思考問題。比如季文子出使就出使,居然會考慮到晉襄公是不是會去世這個事,看起來是考慮周全,其實就是想多了。想要把控未來,把控變數,把控一切,其實不過是想多了!
人事之中往往有那麼一種人,你跟他談事,他卻離開這件事跟你談對方的心思。比如你在談一件事是否可行,對方卻在憂慮領導的喜好。什麼叫三思,這就叫三思。
三思,真的就是想多了!多的意思,就是離開了原來的事。看起來是聰明無比,其實恰恰就是因為想到太多不著調的事情,耽誤了現在的事。
夫子後面補充了一句,說:“斯可矣”
意思是,這就夠了!也就是說,到此為止了!把事情本身想清楚,就可以了!這是夫子教育弟子了!
人的多想是毫無盡頭的,想到什麼程度才是周全呢?完全按照這個思路去,那麼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可能:所有的不好的結果,都有可能被冠以之前沒多想所導致這樣的原因。即便是完全不是你的責任。比如是領導突然的意圖改變,你也會被指責,你為什麼不提前想到對方是領導?領導就是有可能出現變數呢?
世上權力之濫用,首先就是無理指責之發生、無限指責之存在,作為其背後之噁心邏輯。權力之為惡的認知基礎,都是在此!
每個人的權責都是有限的,讓一個人在有限的權責之內承擔無限可能發生之責任,是文化的失守。讓一個人把事情思考清楚、思考周全,是可以的;但讓一個人把事情思考到事情之外,那就是人道陷落的開始了!
再,是不離於事;三思,則不知所云了。
夫子一個“再”,意思是重複,表達的恰恰是“不離”,重複的意思,就是不離開。再,就是還在此事情本身之內,沒有超出範圍去思考。夫子說的再,不是第二次,也不是針對說想幾次才是好的問題。所謂的再,意思就是對弟子說,遇見事,別想多了有的沒的,好好把事情想清楚、周全了,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所以季文子之三思而行,問題在離開了事,想多了不必想的;夫子之再,恰恰是讓思迴歸了事情本身,不必周延至於無限。
最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這一章,夫子是在談如何思考嗎?
不是的,這一章是在談知,真正的知,是收斂於事的,是不離本位的;離本位之知,看起來是聰明,其實恰恰是無知。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聞之。一個聞字,就知道夫子不是直接評價季文子,而是聽見有人,最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弟子,拿季文子為例,強調所謂的“三思而後行”的時候,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回答。
該不知名弟子應該是強調要多思,並拿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舉例了。稱季文子,當然為了這個文字,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就好像孔文子,子貢就曾經問夫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提出季文子,是為了由此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你看連被稱為文的季文子都說了,那麼這個觀點應該是正確的。
所以這句話的場景很清晰,夫子的某個弟子,想要強調多思很重要,並舉了季文子為例,說三思而後行。所謂三,不是三次,是多思的意思,是多方位的考慮問題,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各個人群等等。季文子本人就是個多思多慮,操心任事的人,曾出使晉國,聽聞晉襄公身體不好,居然備齊了喪葬用品帶著一起去,以防襄公在他出使期間去世,自己準備不周。
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季文子的為人了,從好處說是多思周全,從壞處說是容易想多了。
思這個字的原本意思,就是心底的情志反應在思維之中。也就是說心裡的憂患、恐懼、好樂、忿懥等種種情感情緒,都會促使人不斷地去思考一些事。到後來,就專指人的思維之中,回想的、考慮的、權衡的、疑惑的內容,稱為思了。
多思的好處是避免疏漏、缺失,不周全,幫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教育人要多思,比如說,"你怎麼不長腦子"、"這件事你怎麼不過腦"、“你怎麼不多考慮一些”、“這些該想到的事你想不到麼”。
大概也是基於此,自己平時總有疏漏、缺失,想不周全的地方,於是這位弟子就在夫子面前提出了這個事,應該如季文子一樣,三思而後行,多想想,然後才能少犯錯。
我們似乎總會有這樣的問題,想不周全。但說實話,想不周全的人總會面臨這樣的尷尬,怎麼才能想的周全一點呢?似乎總會缺少一點,永遠想不周全。看著那些平時很精細的人,似乎不怎麼費力就想的很周全了,為什麼自己很努力,甚至用筆記和列表記錄羅列了,還是會欠缺考慮的要素,總會出現問題呢?
大眾的習慣思維是,缺啥補啥,發現自己存在想不周全的問題,會立即給出一個解決方案是,多想想啊!
這簡直了,就好像是太瘦了,就要多吃點;學習不好,一定是不用心,所以要用點心一樣的直接,世上的事就那麼簡單嗎?如果我真的能多想想,那麼我是不是早就解決這個問題了。我想不周全,真的是因為我自己當時想的不夠多嗎?分明我已經很努力去想了啊!有的人,真的是因為多想,所以才那麼周全嗎?叫我用心沒錯,關鍵是能告訴我怎麼才是用心,該怎麼用心,可以嗎?
這個洞見,才是理解夫子為什麼有後面這樣的回答的基礎!
多想想,有錯嗎?之前沒考慮到,想一想,考慮到了,完全沒毛病啊!夫子也完全沒有否認這一點,所以才說了一個字——再!
什麼叫做再,就是重複。一件事情,多想想,反覆想一下,夫子是贊同的。也就是說,一件事多想想,可以考慮的更為周全一點,夫子完全是覺得沒毛病的,而且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那麼問題就來了,夫子說的這個“再”,和前面提及的“三思”,有什麼不同呢?
如果只是多想想這個層面,兩者是沒區別的。但不同之處在哪裡呢?就在於夫子的“再”,其實就是隻有針對這件事多想想,以求全面而不疏漏、缺失這個最基本的意思。但是“三思”就不同了,三不只是可以解釋為重複、多次的意思,甚至更應該解釋為多角度、多人群、多維度,也就是說三思的意思,是會離開事情本身而去思考問題。比如季文子出使就出使,居然會考慮到晉襄公是不是會去世這個事,看起來是考慮周全,其實就是想多了。想要把控未來,把控變數,把控一切,其實不過是想多了!
人事之中往往有那麼一種人,你跟他談事,他卻離開這件事跟你談對方的心思。比如你在談一件事是否可行,對方卻在憂慮領導的喜好。什麼叫三思,這就叫三思。
三思,真的就是想多了!多的意思,就是離開了原來的事。看起來是聰明無比,其實恰恰就是因為想到太多不著調的事情,耽誤了現在的事。
夫子後面補充了一句,說:“斯可矣”
意思是,這就夠了!也就是說,到此為止了!把事情本身想清楚,就可以了!這是夫子教育弟子了!
人的多想是毫無盡頭的,想到什麼程度才是周全呢?完全按照這個思路去,那麼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可能:所有的不好的結果,都有可能被冠以之前沒多想所導致這樣的原因。即便是完全不是你的責任。比如是領導突然的意圖改變,你也會被指責,你為什麼不提前想到對方是領導?領導就是有可能出現變數呢?
世上權力之濫用,首先就是無理指責之發生、無限指責之存在,作為其背後之噁心邏輯。權力之為惡的認知基礎,都是在此!
每個人的權責都是有限的,讓一個人在有限的權責之內承擔無限可能發生之責任,是文化的失守。讓一個人把事情思考清楚、思考周全,是可以的;但讓一個人把事情思考到事情之外,那就是人道陷落的開始了!
再,是不離於事;三思,則不知所云了。
夫子一個“再”,意思是重複,表達的恰恰是“不離”,重複的意思,就是不離開。再,就是還在此事情本身之內,沒有超出範圍去思考。夫子說的再,不是第二次,也不是針對說想幾次才是好的問題。所謂的再,意思就是對弟子說,遇見事,別想多了有的沒的,好好把事情想清楚、周全了,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所以季文子之三思而行,問題在離開了事,想多了不必想的;夫子之再,恰恰是讓思迴歸了事情本身,不必周延至於無限。
最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這一章,夫子是在談如何思考嗎?
不是的,這一章是在談知,真正的知,是收斂於事的,是不離本位的;離本位之知,看起來是聰明,其實恰恰是無知。